南京老山"老母豬溝"勸退遊客:"野生"景點如何跳出"紅顏薄命"
圖為(wei) “老母豬溝”景色。
5月6日,南京老山腳下的岔琥路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從(cong) 靠近水墨大墊的路口進山,沿著小道往裏走一公裏,就到了紅遍朋友圈的“老母豬溝”。
從(cong) 清明節期間被自媒體(ti) 帶火,到“五一”假期“預約限流”,這個(ge) 棲身密林裏的“野生”景點,經曆了極為(wei) 魔幻的一個(ge) 月。當市民遊客洶湧而來,沒有任何配套設施的“老母豬溝”根本無力招架,植被慘遭踐踏,水質退化嚴(yan) 重,安全風險陡增,“出圈”帶來的種種亂(luan) 象,讓浦口區老山林場多少有些力不從(cong) 心。
流量時代下,新的傳(chuan) 播渠道不斷把鮮為(wei) 人知的“小美好”送上熱搜,成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的主流營銷模式。但近年來,“野生”景點“紅顏薄命”的前車之鑒時有發生,甚至上演過村民自毀景觀的極端事件。如何統籌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怎樣走出“紅一處,毀一處”的怪圈?有沒有更優(you) 的路徑兼顧居民生活和遊客需求?這些問題,亟需找到答案。
紅得莫名其妙,帶來諸多煩惱
4月28日,“浦口發布”的一則公告引發關(guan) 注:自4月30日起,對“老母豬溝”進山人流量設限,市民遊覽需掃碼預約。老山林場還特意強調,“老母豬溝”非景區公園,為(wei) 一級生態紅線管控區,無相關(guan) 公共服務設施。
在“五一”消費“黃金檔”把遊客拒之門外,老山林場實屬無奈。2020年,浦口區對老山礦坑實施生態修複,“老母豬溝”就此告別髒亂(luan) 差,尤其是那一汪深不見底的湖水,因為(wei) 富含礦物質,藍得晶瑩剔透。不過一個(ge) 多月前,這裏依然和往常一樣,除了偶爾有周邊村民來遛彎,平時人跡罕至。
“老母豬溝”紅得莫名其妙。“去年區裏還組織媒體(ti) 和大V來這采風,也沒見什麽(me) 動靜,哪知道今年清明節突然火了。”老山林場東(dong) 部林管區主任兼書(shu) 記許為(wei) 波記得很清楚,4月3日,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烏(wu) 泱泱的遊客不期而至,樹林裏、草地上、水溝邊擠滿了人。5公裏的岔琥路上,私家車停了足足有3公裏長,“一天來了一萬(wan) 多人,十幾年頭一回見到這陣仗。”
短暫的驚喜,很快就被一連串的擔憂取代。一個(ge) 月裏,有人安營紮寨,有人下水遊泳,甚至還有市民帶來了充氣皮劃艇。高峰時期,“老母豬溝”一天產(chan) 生的垃圾將近5噸,臨(lin) 時加裝的垃圾桶解決(jue) 不了問題。清明小長假剛結束,礦坑四周的草皮就變成了裸露的黃土,“養(yang) 護了兩(liang) 年的植被蕩然無存,說沒就沒了。”看著眼前的景象,老山林場副場長徐一峰痛心疾首。
“老母豬溝”的尷尬,並非個(ge) 案。疫情反複,“非必要不出市”的政策下,無法遠行的人們(men) 開始探尋周邊的旅遊目的地。社交網絡上的一張照片、一段視頻,都能給一些不知名的小眾(zhong) 景點帶來巨大流量。江蘇省旅遊學會(hui) 副會(hui) 長、江蘇爾目文化旅遊董事長楊淇深分析說,“這些景點不比傳(chuan) 統的風景區,承載量有限,沒有相對完善的管理,蜂擁而至‘打卡’的遊客,不僅(jin) 容易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滅頂之災’。”
不讓小眾(zhong) 景點“過載”,正是老山林場在“五一”假期實施掃碼預約舉(ju) 措的初衷。經過測算,“老母豬溝”一天的人流量上限在2000人左右,“宕口空間有限,遊客停留的時間一般不會(hui) 很長,我們(men) 上下午分開預約,半天放行1000人。”但即便如此,許為(wei) 波依然放心不下:池塘十幾米深,有人落水怎麽(me) 辦?崖壁陡峭,怎麽(me) 防止遊客攀爬?人氣旺了,小商小販也來了,他們(men) 誰來管?而更讓他頭疼的,還是疫情防控,“要是出現聚集性感染,那可怎麽(me) 得了。”
因為(wei) 沒有相應的配套,未經開發的“野生”景點,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在鎮江世業(ye) 洲先鋒村的西北角,有一片“網紅沙灘”連著200公頃的蘆葦蕩,這裏也是一處原生態的“世外桃源”。去年端午節,兩(liang) 名在“小紅書(shu) ”指引下前來“打卡”的安徽女生,差點在江邊出事。3米多高的蘆葦蕩裏,道路縱橫交錯,當時又剛好遇上漲潮,迷失方向的兩(liang) 名姑娘看著江水不斷上漲,嚇得一動不敢動。幸虧(kui) 民警來得及時,將她們(men) 帶出了“迷宮”。
類似的警情,“網紅沙灘”已出現多起。村民們(men) 說,如果沒有熟悉地形的當地人帶路,下午5點前必須離開。
要流量,更要真相
盡管“老母豬溝”風光旖旎,但在徐一峰看來,它並沒有美到讓遊客“癡狂”的程度。老山綿延百裏,可以暢遊的景點比比皆是,為(wei) 何隻有“老母豬溝”一夜爆紅?
“每個(ge) 人都有獵奇心理,越是沒聽說過的景點,越是想去一探究竟。”24歲的旅遊博主張俊誠,幾乎每個(ge) 周末都會(hui) 背上相機,用鏡頭去發現“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秘境。這個(ge) 自稱“探長”的宿遷男孩,2018年就已“入坑”,如今他的航拍號,已有20多萬(wan) 粉絲(si) 。他認為(wei) ,新技術和自媒體(ti) 的興(xing) 起,顛覆了旅遊景點的營銷模式。過去打造一個(ge) 熱門景點,主要依靠開發方大量的媒體(ti) 投放和旅行社的積極推薦。而在“顏值即正義(yi) ”的當下,能不能拍出“大片”,才是年輕客群選擇旅遊目的地的首要標準。於(yu) 是,社交平台上的博主們(men) ,成了最好的導遊。
在南京,像張俊誠這樣走街串巷、跋山涉水的專(zhuan) 業(ye) 旅遊博主,大約有200多位。但讓人好奇的是,“野生”景點沒有運營主體(ti) ,即便“出片”也沒人買(mai) 單,他們(men) 樂(le) 此不疲圖什麽(me) ?“有的人是因為(wei) 情懷,但大部分是為(wei) 了流量。”他直言不諱地說,在文旅產(chan) 業(ye) 鏈條上,自媒體(ti) 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有流量就意味著有價(jia) 值變現的機會(hui) 。
然而,看完網上鋪天蓋地的“老母豬溝”照片,徐一峰對“流量”二字有了新認識,“都是精修過的圖,跟現實差距很大,某種程度上會(hui) 誤導遊客。”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浦口真正的“老母豬溝”,是在蘭(lan) 溪湖公園,壓根就不是這個(ge) 宕口,但推文張冠李戴,還特意在景點的照片上畫出了“母豬”的形狀。現在,這個(ge) 名字想“名歸原主”恐怕都難了。
去年,“小紅書(shu) ”的“濾鏡景點”“照騙景點”事件曾引發熱議,還有媒體(ti) 盤點了十大最離譜的景點“買(mai) 家秀”和“賣家秀”,強烈的視覺落差堪稱大型“翻車現場”。旅遊產(chan) 品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是其獨特的資源優(you) 勢以及與(yu) 之相呼應的文化內(nei) 涵和貼心周到的服務,片麵追求關(guan) 注度,為(wei) 博取流量過度包裝甚至虛假宣傳(chuan) ,最終將被流量反噬。
改變已經在悄然發生,越來越多的自媒體(ti) 人開始告別過去殺雞取卵式的生存方式。抖音號“夢遊記”的博主甘夢是個(ge) 90後,她的短視頻以普通遊客的視角,通過沉浸式體(ti) 驗帶粉絲(si) “雲(yun) 遊”冷門景點。久而久之,吐槽和勸返成了“夢遊記”的主基調。
甘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石臼湖拍“草海”。每年4月是石臼湖的枯水期,湖底水草瘋長,連片的綠地被稱為(wei) “龍貓草原”。但去年踩點時,當地村民告訴她,太多的“不速之客”把草踩得東(dong) 倒西歪,景觀被嚴(yan) 重破壞,而且灘塗也已經開始積水,不建議進入。
甘夢最終還是拍了這條視頻,但計劃中的拍照攻略換成了勸退指南,真實還原了“草海”現場。也正是從(cong) 那一次開始,幾乎每推介一個(ge) 小眾(zhong) 景點,她都要呼籲粉絲(si) 保護環境、注意安全,“效果出乎我的意料,評論區反而一片點讚。”
“野百合”也能留住春天
被“網紅思維”催熱的“野生”景點,往往會(hui) 因為(wei) 流量經濟“短期”和“表麵”的特性,逐漸回歸平淡。楊淇深認為(wei) ,“野生”不等於(yu) “野蠻生長”,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應優(you) 化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好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配置管理資源和營運措施,滿足遊客的出行需求,讓網紅變“長紅”。
邳州市鐵富鎮姚莊村的銀杏“時光隧道”,就是一個(ge) 生動的案例。
說是隧道,其實就是一條鄉(xiang) 村小路,兩(liang) 側(ce) 栽植了1900多棵樹齡超30年的嫁接銀杏,漫步其中,仿佛進入了童話裏的時光隧道。“它像一條深邃的黑洞,符合穿越劇的場景設置。”邳州市攝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陳智最早關(guan) 注並拍攝這條小路,他的作品還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舉(ju) 辦的全球攝影大賽上獲獎,成為(wei) 中國賽區的“封麵作品”。在網友接力下,這條小路被推成中國“最具情懷”的鄉(xiang) 村旅遊點。近年來,已有近20萬(wan) 人次站在同一角度定格絕美的瞬間。
村口的小路突然火了起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想法卻不一樣。當年,有村民想賤價(jia) 出售“時光隧道”和部分銀杏樹,結果被村委會(hui) 果斷製止。“靠樹吃樹”,不能隻做一錘子買(mai) 賣。
邳州市將“時光隧道”納入管理計劃,定位為(wei) 國家級銀杏小鎮的重要節點,對周邊環境提檔升級。新建道路、停車場、廁所、指示牌,拆除一些損害整體(ti) 意境的建築,自發搜集整理一些具有銀杏文化符號的典故……最近幾年,姚莊村在鐵富鎮的總體(ti) 規劃下,麵貌煥然一新,“文藝範”更濃。
記者到這裏采訪時,66歲的於(yu) 學文正在“時光隧道陶藝館”的院子裏趕製一批陶器,並在視頻網站上直播,“20多年的老手藝,現在又用上了,每天能掙100多塊。”同村的姬林把自己的小院改了名頭,叫“時光小院”,他家的十來畝(mu) 林地成了接待短途遊客的營地,生意紅火。
銀杏“時光隧道”因網而興(xing) ,但有網友在當地政府平台上“吐槽”——“發端靠的是網絡,我在現場卻沒有WiFi”。相關(guan) 部門迅速介入,乘著全省推進智慧旅遊的東(dong) 風,這條路一躍成為(wei) 當地首條免費WiFi覆蓋的“數字大道”。
邳州市還委托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分別編製了《邳州市銀杏特色小鎮概念性規劃》和《邳州銀杏特色發展區旅遊發展規劃》,圍繞“一棵樹”進行全方位整體(ti) 規劃,以“銀杏+”“旅遊+”“標準化+”為(wei) 路徑建設特色小鎮。
在南京市江寧區,也有一條隧道期待涅槃新生。2014年就蜚聲大江南北的“愛情隧道”,因為(wei) 南京雲(yun) 台山硫鐵礦有限公司停產(chan) ,貨運專(zhuan) 線取消,軌道兩(liang) 旁的綠植沒有了“修剪師”,拱門造型早已消失。目前,這個(ge) “資深網紅”僅(jin) 靠著十多名鐵路維護人員簡單打理,逐漸被遊客冷落,隻有鐵軌上日漸模糊的“愛情金句”,依稀可見當年的喧囂。
然而,堅守的“鐵路人”依然心存美好,他們(men) 有個(ge) 共同的願望——“愛情隧道”能被整體(ti) 規劃、重新打造,留住這道獨特風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