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向“疫”而行!讓青春在戰“疫”中閃光
青春正芳華,莫負好時光。2022年是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黨(dang) ,每一次搏擊風浪的天空下都激蕩著青春的旋律。在北京疫情防控一線,無數青年們(men) 勇披“戰袍”,無畏無懼,慷慨“逆行”,在戰“疫”一線譜寫(xie) 了一曲壯麗(li) 的青春之歌。
奉獻是從(cong) 醫者最美的底色
“讓我去封控區,我年輕,身體(ti) 好!”4月26日,紅廟北裏小區部分區域實施封(管)控,朝陽區八裏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劉彩麗(li) 主動請纓,就這樣,22歲的劉彩麗(li) 和其他4名同事承擔起5個(ge) 單元門的核酸采樣任務。
劉彩麗(li) 為(wei) 封控區居民進行核酸采樣。
5月2日早上9點不到,劉彩麗(li) 來到小區門口,穿戴好防護服,腰上綁好采樣工具包、消毒用具,進入封控區為(wei) 居民進行核酸采樣。小區是5層的老舊樓房,沒有電梯,裹著防護服的劉彩麗(li) 爬上頂樓時已經氣喘籲籲,倚著欄杆平穩了一下呼吸,輕輕敲著居民門,準備投入采樣工作。經過多輪核酸采樣,劉彩麗(li) 和居民早已熟稔。
在海澱區石佛寺曙光小型消防站核酸檢測點,95後“大白”張利紅正在為(wei) 居民進行核酸采樣。此前,作為(wei) 人大幼兒(er) 園保健醫的她,已經多次參與(yu) 核酸檢測采樣工作,也一直希望能夠為(wei) 自己工作的地區做貢獻。通過單位了解到街道的核酸檢測點正在招募誌願者後,張利紅第一時間報了名,成為(wei) 了社區采樣點的一名“大白”。
“我也沒想那麽(me) 多,就是覺得自己既然學了醫,被大家稱為(wei) 白衣天使,那就要無私奉獻,我現在也是一名入黨(dang) 積極分子,希望能夠早日加入黨(dang) 組織!”張利紅將奉獻變成了從(cong) 醫最美的底色。
入黨(dang) 積極分子的最美逆行
沒有人是生而英勇,隻是選擇了無畏。在石景山區,有一位與(yu) 張利紅一樣也是入黨(dang) 積極分子的誌願者。他又有點不一樣,輕傷(shang) 不下火線,雖然麵部縫了8針,但他依然說“我可以!”。
他叫何川,94年出生,來自石景山區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自4月26日以來,他先後下沉到老山城市休閑公園停車場檢測點和老山西裏小廣場臨(lin) 時采樣點,承擔核酸檢測點位人員信息采集和現場秩序維護等工作,每天工作10餘(yu) 個(ge) 小時。
何川在核酸檢測點位進行人員信息采集。
5月3日,表現優(you) 異的何川加入到老山街道疫情防控醫療物資保障組,和工作組其他人員一同為(wei) 各采樣點位補充醫療物資。連續幾天高強度的工作,何川消耗體(ti) 力較大,次日淩晨,在去往支援途中何川不慎摔倒,致麵部受傷(shang) ,緊急送往醫院,眼部傷(shang) 口較大縫合了八針,身體(ti) 多處軟組織挫傷(shang) 。
自己身處於(yu) 危險之中,卻還向別人道歉,何川生怕耽誤了支援工作,給大家添麻煩。他以責任擔當之勇奮戰“疫”線做最美逆行者。
懵懂學子變披堅執銳的“戰士”
在北京各個(ge) 戰“疫”一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men) 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打磨和淬煉,從(cong) 懵懂學子變成了披堅執銳的“戰士”。
董漢卿首都醫科大學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今年大三。這個(ge) 生於(yu) 2001年的小夥(huo) 子,已經是一位資深的疾控熱線誌願者了。
“3月中下旬,我成了朝陽區疾控的流調通知組誌願者。”董漢卿說,通過大數據篩選出的風險人群後,他會(hui) 照著名單打過去電話,核實人員的具體(ti) 住址,再派發給相應社區。“這個(ge) 工作很重要,如果做得好,能為(wei) 流調搶出四五個(ge) 小時的時間。如果核實不準,就會(hui) 派單失敗,居委會(hui) 也就沒法迅速、精確管控。”
流調電話往往一天就要打五六十個(ge) ,忙到淩晨也是常有的事兒(er) 。董漢卿說,自己和同學們(men) 都很高興(xing) 能成為(wei) 流調誌願者,“學醫給了我一份自信和責任感,相信我們(men) 能為(wei) 疫情防控貢獻一份力量。”
李晨宇負責金二社區的大數據核實工作。
“您好!我是六裏橋街道疫情防控組成員,您被大數據掃到,如果您去過……”走進六裏橋街道金二社區辦公室內(nei) ,一個(ge) 稚氣未脫的女孩正在撥打大數據核實電話。“打電話的時候一定要口齒清晰、聲音要大,有的老人會(hui) 聽不清;解答問題的時候要說全麵,要把‘三天兩(liang) 檢’這種比較專(zhuan) 業(ye) 的詞說成‘三天內(nei) 做兩(liang) 次核酸檢測’……”17歲的共青團員李晨宇介紹了不少防疫經驗。
李晨宇是金二社區的居民,同時也是一名在校學生。“別看她年紀小,幹起活來可認真,真頂事!”“早上7點多就過來了,這一天打了50來個(ge) 核實電話,真幫了我們(men) 不少忙。”身邊的“同事們(men) ”紛紛對李晨宇的付出表示肯定。
“母子組合”成“疫”線靚麗(li) 風景
“請您掃碼出示健康寶信息。我來教您如何幫助小朋友代查健康寶狀態……”5月4日下午2點,宋博皓在建國門街道朝陽門南小街16號樓南側(ce) 通道的核酸檢測點忙碌著。
出生於(yu) 2002年的宋博皓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密雲(yun) 分校金融管理專(zhuan) 業(ye) 的一名應屆畢業(ye) 生。這是他第一次在疫情防控一線做青年誌願者。說起他這次當誌願者的原因,他說是受到母親(qin) 的感染和影響。
宋博皓的媽媽安淑萍是東(dong) 城區委黨(dang) 校一名下沉到建國門街道參與(yu) 疫情防控工作的幹部,“從(cong) 嚴(yan) 冬到酷暑,從(cong) 值守卡口到服務核酸檢測,雖然工作一天回到家已非常疲憊,但媽媽從(cong) 來不說辛苦,克服一切困難,堅持在疫情防控一線,讓我很欽佩。”宋博皓從(cong) 媽媽那兒(er) 了解到,連續核酸檢測需要大量誌願者的支持。這一次,帶著對防疫一線工作的好奇和對媽媽的敬佩,他也投身到“疫”線誌願服務中。
5月3日,宋博皓和媽媽安淑萍在同一個(ge) 檢測點誌願服務,媽媽和其他誌願者負責外圍秩序維護、驗碼測溫工作,他自己則首次穿上“大白服”負責待檢人員身份信息登記工作。“和媽媽並肩奮戰的感覺很奇妙也很難忘。”
“今後如果一線防疫工作有需要,不管我在什麽(me) 崗位,我仍然願意扛起青年人的擔當,為(wei) 疫情防控盡一份青春力量,將像媽媽一樣的誌願者身上閃爍的誌願服務精神永遠傳(chuan) 承下去。”宋博皓說。
在石景山區西黃新村西裏社區核酸采樣點,青年誌願者杜虹欣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一名在校大學生,誌願加入到了社區的核酸檢測隊伍。他身邊站著一位社工正在教他使用信息登記係統,這位社工正是他的媽媽杜瓊華。
本次疫情以來,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幹部和社區工作者接連奮鬥在防控一線,忙碌的工作讓杜瓊華沒有時間陪伴“五一”放假在家的孩子,而他的爸爸也響應號召下沉八角街道古城南路社區支援。
杜虹欣(左二)在媽媽(左一)的指導下進行人員身份信息登記工作。
為(wei) 了貢獻青春力量、提高檢測速度,也為(wei) 了能夠減輕媽媽的工作壓力,杜虹欣主動報名參加誌願服務。上陣母子兵,杜虹欣和媽媽一人負責一個(ge) 通道的錄入工作,“母子組合”成為(wei) 檢測點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這裏是北京,許許多多可親(qin) 可愛可敬的青年,以青春名義(yi) ,用青春力量,向“疫”而行,投身抗“疫”一線,他們(men) 的青春大美時光在路上、在烈日下、在忙碌中度過,服務疫情防控、城市運行保障,揮灑汗水激揚青春,為(wei) 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