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南通掠影

發布時間:2022-05-18 15:49: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沿著寬敞筆直的鄉(xiang) 村公路,來到江蘇南通如皋市磨頭鎮十字橋村,放眼望去,綠意蔥蘢,鳥語花香,一望無際的麥田穗粒飽滿。

  農(nong) 業(ye) 為(wei) 本,國之大者。江蘇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了“努力建設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目標願景。今年初,南通市委書(shu) 記王暉表示,要全麵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統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奮力打造新時代高品質魚米之鄉(xiang) 。

  東(dong) 抵黃海、南望長江的南通,如何在用好地域資源稟賦的同時,打造惠及三農(nong) 的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成了其中的關(guan) 鍵詞。

如皋市磨頭鎮十字橋村村民章少華正在自家修剪一新的庭院內(nei) 品茶。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樣本一:十字橋村的美麗(li) 鄉(xiang) 愁

  走進十字橋村,一位留著絡腮胡的先生迎麵過來。“空氣清新、民風淳樸、景色優(you) 美,我正是被這些吸引來的。”來人叫楊振明,今年65歲,是南通竹雕藝術非遺傳(chuan) 承人,曾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3年前,楊振明寫(xie) 生至此,被這裏原生態的“鄉(xiang) 愁”吸引,遂在此置業(ye) ,索性將自己的竹藝藝術館(博物館)也一同搬來。

  “能夠把南通著名的竹藝大師吸引過來,足見我們(men)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底氣,村裏還計劃聘請他擔任我們(men) 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顧問呢。”十字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程玉宇自豪地說,近幾年,道路修繕了,閑來散步的村民多了;河道整治了,成群的魚蝦回來了;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後,百姓增收致富了。

  同樣受到感召的還有陳偉(wei) ,“90後”的她是土生土長的十字橋人,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ye) 後從(cong) 事教育工作,丈夫周恩奔從(cong) 事出口貿易。也是3年前,這對小夫妻被家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好勢頭深深吸引選擇留在這裏。

  “我們(men) 正在自主創業(ye) ,將家鄉(xiang) 的有機大米加工包裝後銷往全國各地,也希望能切身參與(yu) 家鄉(xiang) 的建設,見證她的發展之路。”陳偉(wei) 話不多,但眼神透露出堅毅的決(jue) 心,“未來一定可期。”

  前有文化大咖楊振明,後有工商管理研究生。程玉宇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離不開人才,“我們(men) 還在培育在外能人和鄉(xiang) 賢作為(wei) 我們(men)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生力量,相信通過兩(liang) 三年的努力,村裏將引來更多鳳凰棲枝頭”。

  一村一戶皆美景。走進村民章少華的家,院子裏種著黃楊、羅漢鬆、麥冬、月季花等各色樹木花草,讓人仿佛走進了一座小花園。章少華坐在庭院裏悠閑地品茶,他告訴記者,過去,村裏可不是這副模樣。“以前,河道臭氣熏天,道路坑窪不堪。這兩(liang) 年,咱們(men) 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他說。

  程玉宇表示,接下來,村裏還要在以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帶動百姓增收致富上繼續發力,除了讓村貌戶貌賞心悅目,也要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錢包越來越鼓。

崇川區幸福街道文俊村廢溝塘被改造成了魚塘,村民周誌萍正在魚塘邊割魚草。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樣本二:文俊村的富民初心

  小麥豐(feng) 收在望,油菜籽飽滿金黃,水蜜桃努力生長……無獨有偶,鄉(xiang) 村麵貌煥然一新的還有崇川區幸福街道文俊村。

  “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營造綠色發展環境,村裏呈現了‘水清景美’的新麵貌。”文俊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馬鋒笑著說,要是春天來,這裏有金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綠油油的麥浪,再配上附近火車站路過的動車,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畫。

  59歲的周誌萍正在魚塘邊割草,她是村裏的種地能手。此前,家裏耕地被征用後,她通過土地換社保,每月有1300元的退休工資。“村裏為(wei) 了增加我們(men) 收入,農(nong) 忙農(nong) 閑都給介紹活幹,每天工錢不低於(yu) 80元。”周誌萍告訴記者。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得產(chan) 業(ye) 化運作。去年,文俊村組建了紅微特(南通)生態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並聯合江蘇沿江農(nong) 科所發展優(you) 質高效農(nong) 業(ye) 。此外,村裏的生態垂釣、瓜果采摘業(ye) 態也已初具雛形。“我們(men)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改善民生,讓老百姓富裕起來。”馬鋒表示,強村富民是他們(men) 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初心。

  按照“保護優(you) 先、規劃引領、集約利用、因地製宜、尊重民意”的原則,文俊村大力推進全村土地綜合整治,對鄉(xiang) 村生態農(nong) 業(ye) 建設空間進行全域優(you) 化布局,對鄉(xiang) 村人居環境進行統一治理修複。

  集體(ti) 強了,村民富了。“不僅(jin) 在家門口能掙到錢,村裏人居環境改善後,我們(men) 都有了休閑好去處。”聽說村裏未來還將打造鄉(xiang) 村旅遊業(ye) ,周誌萍滿懷憧憬。

  曆經多年打造,文俊村一個(ge) 約800畝(mu) 的工業(ye) 園區已進駐企業(ye) 178家,解決(jue) 了該村近千名村民就業(ye) 。“我們(men) 通過厘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建引領作用,帶動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相融合,從(cong) 而實現強村富民。”馬鋒說。

如東(dong) 縣掘港街道虹橋村村民正在虹橋家庭農(nong) 場幹活。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樣本三:虹橋村裏多能人

  進入5月,南通市如東(dong) 縣掘港街道虹橋村虹橋農(nong) 場內(nei) ,葡萄、桃子等各類果蔬長勢旺盛,道路兩(liang) 側(ce) 的月季花開得正豔。年過七旬的村民陳祥芝和老伴正在幹著農(nong) 活。5年前,老夫妻倆(lia) 的7畝(mu) 耕地流轉給了大戶杜長泉。

  為(wei) 了增加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收入,杜長泉吸納了30多名村民在農(nong) 場務工。“我每天工錢80元,老伴每天60元,加上每畝(mu) 耕地900元的年租金,一年有四五萬(wan) 元的收入。”陳祥芝告訴記者。

  在虹橋村黨(dang) 委書(shu) 記付新梅看來,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帶頭人的培育至關(guan) 重要。杜長泉就是該村培育的致富能人典型。他原是當地養(yang) 雞大戶,在街道和村委會(hui) 的支持下,從(cong) 農(nong) 民手裏流轉了276畝(mu) 地組建家庭農(nong) 場,從(cong) 事優(you) 質高效農(nong) 業(ye) 。

  記者了解到,虹橋村是如東(dong) 縣國家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示範園、省級農(nong) 業(ye) 示範園的核心區。該村通過組建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已建成了1600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主要種植時令精品果蔬,年收入達5000餘(yu) 萬(wan) 元。“通過黨(dang) 建引領、黨(dang) 員示範帶動,我們(men) 已經發展了2個(ge) 種植大戶、8個(ge) 家庭農(nong) 場。”付新梅列出一組數據,全村有26家規模企業(ye) ,近百家小微企業(ye) ,大多數老百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人均月收入不低於(yu) 3000元。

  “我們(men) 充分發揮本地鄉(xiang) 賢、致富能人的力量,除了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還形成了精品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加工、銷售、觀光、采摘等產(chan) 業(ye) 化發展新格局,把發展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關(guan) 鍵抓手,最終實現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目標。”付新梅說。

  “我是土生土長的村裏人,也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老鄉(xiang) 增收致富。”杜長泉話語質樸。在虹橋村,像他一樣的致富能人還有多人,有的從(cong) 事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有的從(cong) 事經濟作物種植,也有人做配套的農(nong) 業(ye) 物流。

  美起來的鄉(xiang) 村,強起來的農(nong) 業(ye) ,富起來的村民......這些都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大市南通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動注腳。作為(wei) 江蘇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市,一首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樂(le) 曲正在南通唱響,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係列報道:(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