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山東黃三角農高區:濱海鹽堿地 煥發新活力
山東(dong) 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
濱海鹽堿地 煥發新活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yi) 畝(mu) 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近些年,位於(yu) 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的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ye) 創新,蹚出科學開發利用鹽堿地新路子。昔日鹽堿地,變身優(you) 質良田。
量身定方案 土壤增肥力
一場雨後,在山東(dong) 東(dong) 營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鹽堿地現代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基地內(nei) ,一簇簇麥苗破土萌生。“現在這土壤,比較鬆軟細膩。”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農(nong) 田生態係統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光美俯下身,拿起土塊,用手輕撚,細土從(cong) 指尖滑落下來。
黃三角農(nong) 高區由於(yu) 海水侵襲等因素,80%以上都是鹽堿地,土壤鹽分含量從(cong) 1‰—10‰自西向東(dong) 梯次分布,覆蓋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鹽堿地類型,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2015年,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總麵積350平方公裏。這些年,農(nong) 高區堅持問題導向、因地製宜,探索出一套鹽堿地改良技術新體(ti) 係。
2018年3月,正值開春,王光美帶領團隊來到農(nong) 高區,彼時地表沒有植被覆蓋,呈現龜裂的狀態,到處可見斑駁的鹽漬。“土壤鹽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低,若開展春種,發芽率會(hui) 非常低。”王光美團隊開始琢磨,如何給土地量身定方案,提高土壤肥力。
種植什麽(me) 作物,既不耽誤糧食種植,還能提高土壤肥力?王光美團隊想到冬季綠肥:冬季時間短,種植綠肥,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蓋,減少春季返鹽;等到綠肥盛花期,將其翻壓還田,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養(yang) 分和有機質含量,一舉(ju) 兩(liang) 得。
提高地力,僅(jin) 靠綠肥還不夠。
“開工!”在農(nong) 高區中國科學院生物產(chan) 業(ye) 技術中試研發平台車間裏,工人們(men) 有條不紊地拎起肥料桶,加料、定容、攪拌……流水線高速運轉,72小時後,成品的微生物菌劑“誕生”了。“我們(men) 生產(chan) 的微生物菌劑,綠色無汙染,還能提高地力。”研發人員嶽國磊說,“我們(men) 常與(yu) 王光美老師的團隊合作,他們(men) 檢測土壤成分,確定需要的菌肥類型,我們(men) 根據需求精準生產(chan) 。”
近年來,農(nong) 高區自主研發有機循環農(nong) 業(ye) 模式,應用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機肥、綠肥換填、秸稈還田等方式,走出一條“用養(yang) 結合”“種養(yang) 結合”的新路子。3年來,土壤有機質提高22%以上,有益微生物數量提高4—7倍,減少化肥使用量32%以上,地力提升1至2個(ge) 等級。
“改地”到“改種” 選出好苗子
改地適種,是鹽堿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基礎條件。但要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僅(jin) “改地”還不夠,還可以“改種”,從(cong) “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轉變。
挖一勺藜麥粥,送入口中,富有嚼勁。山東(dong) 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張慧說:“藜麥是一種天然鹽生植物,要培育一個(ge) 適合濱海鹽堿地生長的藜麥新品係不容易。”
“培育一種耐鹽堿且品相好的藜麥,需從(cong) 3000份藜麥種質資源中,篩出適應這裏氣候土壤條件的材料,再與(yu) 籽粒大、品相好的進行雜交。”張慧說,常規雜交育種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往往耗時七八年甚至更久。
育種期漫長,能否提提速?農(nong) 高區搭建起加速育種平台,構建三級育種體(ti) 係,變傳(chuan) 統田間經驗育種為(wei) 分子設計育種。
在農(nong) 高區加速育種平台,栽培架上整齊陳列著一株株作物。輕觸屏幕,營養(yang) 液便從(cong) 栽培架下流了出來。“將實驗室設計好的育種材料,放置在人工模擬的育種環境中,精準供給養(yang) 分,有效加速育種進程。”張慧說,這樣就可以大幅縮短作物生育周期。
“藜麥是外來物種,我們(men) 正在將其與(yu) 本土藜屬植物雜交,實現本土化。”張慧說。目前,鹽地藜麥獲得了1000餘(yu) 個(ge) 適合本地區的高產(chan) 雜交組合和19個(ge) 高產(chan) 抗穗芽的新品係,其中兩(liang) 個(ge) 新品係在地表微鹹水灌溉條件下,畝(mu) 產(chan) 達到190公斤,畝(mu) 產(chan) 值達到3800元。
依托加速育種平台,結合現代育種手段,農(nong) 高區精準培育了一批耐鹽植物新品種:馬鈴薯品種“希森6號”畝(mu) 產(chan) 達4413公斤;紫花苜蓿品種“魯苜1號”幹草畝(mu) 產(chan) 達595.4公斤;甜高粱品種“濟甜雜2號”鮮重畝(mu) 產(chan) 達5288.7公斤……
升級產(chan) 業(ye) 鏈 提高競爭(zheng) 力
在東(dong) 營市中天農(nong) 業(ye) 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靳振東(dong) 端起一杯豆漿細品,細膩絲(si) 滑、清甜醇香。
“這杯豆漿的原材料,是鹽堿地培育的特色大豆,籽粒飽滿。”靳振東(dong) 說,“與(yu) 普通豆子製的豆漿相比,營養(yang) 高,口感好。”
目前農(nong) 高區正全力建設鹽堿地特色現代種業(ye) 創新示範基地和鹽堿地特色種業(ye) 產(chan) 業(ye) 園,培育一批種業(ye) 龍頭企業(ye) ,打造品種選育、良種繁育、推廣銷售一體(ti) 化的特色種業(ye) 鏈條。
既要產(chan) 得出,也要賣得好。“下午4點多,我們(men) 網上店鋪剛開張。”靳振東(dong) 打開手機,展示店鋪,商品包含航天黑小麥麵粉、丹參葉養(yang) 生茶、豆漿專(zhuan) 用大豆等。
在農(nong) 高區,借助種業(ye) 龍頭企業(ye) ,依托種質創新技術,越來越多的特色優(you) 質食品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接下來,農(nong) 高區將聚焦特色種業(ye) 等主導產(chan) 業(ye) ,發揮產(chan) 業(ye) 聯動效應,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鹽堿地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農(nong) 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8日 第 04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