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碧水青山間 樂享綠色好生態(深閱讀·推進城市綠色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動城鄉(xiang) 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要求促進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城市。
各地加強規劃、因地製宜,通過實施城市生態修複工程、大力推進城市節水、完善綠色出行基礎設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
——編 者
小微濕地,讓城市“毛細血管”更健康
車行於(yu)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穿過林立的高樓,進入黃孝西路後,喧囂漸弱,再往西行幾分鍾,靜謐的西北湖濕地公園就映入眼簾。
“這幾年,西北湖濕地裏小水鴨、黑水雞等水鳥在增多,有時候還能看見天鵝。”武漢市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顏軍(jun) 介紹。
西北湖濕地麵積約1.09公頃,在2019年進行修複前,雨汙合流加上水生植物偏少,造成水生態受損。“濕地修複要充分考慮原有生態,確保修複後生態係統的穩定,以及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實現。”武漢市濕地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李鵬介紹,作為(wei) 城市內(nei) 的濕地,西北湖濕地的水與(yu) 外界並無連通,修複起來更困難。
為(wei) 了提升西北湖濕地自淨化能力,武漢市采用了“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複技術”。“我們(men) 先在水下種植苦草等水生植物,建起水下森林;然後引入食藻蟲解決(jue) 藻類泛濫問題;再引入魚類解決(jue) 食藻蟲過多問題;最後,構建出了‘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體(ti) 係。”西北湖綠化廣場負責人王葉龍介紹,改造3年來,西北湖濕地水質常年達到Ⅲ類,冬季時能達到Ⅱ類。
據統計,2019年,武漢擁有小微濕地總麵積6.35萬(wan) 公頃,占全市國土麵積的7.41%,這些小微濕地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有效幫助武漢蓄洪抗旱、調節氣候。
結合當地河湖密布的實際狀況,2021年,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製定了《武漢市小微濕地保護與(yu) 修複指南》,總結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修複方法。“我們(men) 將8公頃以下的自然濕地都納為(wei) 小微濕地,濕地保護範圍更大,不同類型的小微濕地保護修複技術重點也各有不同。”李鵬說。
今年3月,武漢市出台2022年綠化工作方案,濕地保護和修複就是其中的一項重點任務。未來3年,武漢還將打造50處小微濕地,並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技術對濕地進行數字化、標準化、常態化管理。
山體(ti) 複綠,提升生態服務價(jia) 值
漫遊青海省西寧市,南北山最是好去處。找個(ge) 大晴天,陽光灑落、樹影斑駁,約上三五好友,沿著棧道緩緩上山,花草繁盛暗香浮動,伴著鳥兒(er) 清脆的叫聲,好不愜意。
一身休閑運動裝,搭配平底跑步鞋,今年78歲的市民李桂蓮老人常去南北山。看著山中好風光,老人不禁回憶起過去,“以前,山體(ti) 沒有植被覆蓋,每次下大雨後,南北山經常形成洪澇災害。”
老人回憶中的情景,也是彼時每個(ge) 西寧市民的親(qin) 身經曆。為(wei) 了改善南北山生態環境,從(cong) 1989年開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南北山綠化工程,經過30多年的努力,目前,西寧南北山工程綠化總麵積達到51.6萬(wan) 畝(mu) ,兩(liang) 山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提高了67.8個(ge) 百分點;森林蓄積量由1.8萬(wan) 立方米提高到15.5萬(wan) 立方米。
南北山環境的持續改善離不開治理上的繡花功。“在樹種選擇上,我們(men) 以鄉(xiang) 土樹種為(wei) 主,因地製宜,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進行適地適樹,確保了造林成效。”指著遠處山坡上的叢(cong) 林,西寧市南山綠化指揮部綠化科負責人陶敬說,“通過綠化、美化、香化相結合的措施,我們(men) 建成了以喬(qiao) 木為(wei) 主體(ti) ,針、闊、灌樹種合理配置,層次多樣的森林生態防護體(ti) 係。”
近兩(liang) 年,在推進南北山生態集中治理的基礎上,陶敬和同事們(men) 又開始了“二次創業(ye) ”。通過結合節水灌溉與(yu) 保墒整地,實行規模化、生態化、景觀化建設模式,不斷完善棧道、涼亭、觀景台等基礎設施,不僅(jin) 收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的生態效果,還提升了生態服務價(jia) 值,拓展了城市綠色公共空間。
昔日“風吹石頭跑”的南北山,如今已經成了西寧的“會(hui) 客廳”。去年,南北山累計接待遊客256萬(wan) 人次。
街頭公園,豐(feng) 富市民綠色生活
綠樹成排,一簇簇三角梅和藤蔓玫瑰開得正豔。福建省福州市倉(cang) 山區後阪路的一處街頭公園裏,市民林麗(li) 榕正和兩(liang) 個(ge) 孩子一起玩捉迷藏。
後阪路地段原是舊屋改造區,在林麗(li) 榕的記憶裏,這一帶原先違建遍布、建築破敗,道路兩(liang) 側(ce) 景象與(yu) 福州城區形象極不相配。
2020年初,福州市園林局對該地進行綠化建設。很快,一棵棵綠樹生長起來,雜物堆放區搖身一變,成為(wei) 別具特色的街頭公園。
近年來,福州市相繼實施“綠進萬(wan) 家、綠滿榕城”“兩(liang) 江四岸環境提升”等工程,通過生態修複和綠化提升,規劃建設了一批街頭綠地、口袋公園。2021年,福州市又啟動“九個(ge) 一批”綜合提升工程,明確提出打造一批城市主題公園,把公園建在群眾(zhong) 身邊,將綠化融入城市生態,讓園林融入百姓生活。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men) 一方麵增加城市公園和綠地數量,另一方麵結合現有自然風貌,推進整體(ti) 規劃,結合步道和綠帶建設,打造‘串珠式’公園綠地網絡,形成連續不斷、有機銜接的城市生態通道。”福州市園林中心副主任陳凡介紹。2021年,福州共建設街頭小公園199個(ge) ,新增各類園林綠化麵積412.35公頃。
推進城市綠化,不僅(jin) 要讓市民“賞綠”,更要讓市民“享綠”。
“在公園綠地中融入文化、體(ti) 育、娛樂(le) 等設施,讓街頭公園不僅(jin) 提升城市顏值,更豐(feng) 富市民綠色生活方式。”陳凡說,“從(cong) 出門見綠,到抬頭賞綠,再到舉(ju) 步享綠。以前福州的‘綠’更多是視覺上的,現在我們(men) 希望這些‘綠’能夠切實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本期統籌:郭 玥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0日 0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