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代表之聲: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發布時間:2022-05-28 12:2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代表之聲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審議了《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圍繞全麵加強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等方麵,記者采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men) 談意見建議。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黃山市委書(shu) 記淩雲(yun) :

  完善黨(dang) 管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是發展的戰略資源,沒有人才優(you) 勢,就沒有創新優(you) 勢、發展優(you) 勢。我們(men) 要不斷完善黨(dang) 管人才工作格局,培育造就高素質戰略人才隊伍,既做實基本盤,又要瞄準高精尖,全麵升級人才計劃,使戰略人才總量更大、質量更優(you) 。

  構建人才發展良好環境。堅持黨(dang) 管人才,要將人才工作置於(yu) 國家人才戰略布局下去謀劃定位,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根據本地區優(you) 勢和定位,健全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管理全鏈條工作體(ti) 係,形成創新人才戰略高地,打造人才發展集聚區。廣開門路引人才,創新機製用人才,既要重視硬環境,更要重視軟環境,要積極為(wei) 用人主體(ti) 和人才排憂解難。

  在實踐中培養(yang) 優(you) 秀人才。要按照“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用當其時、用當其地”的原則,推動和保障各類市場主體(ti) 和人才需求單位對人才的認定工作,推動各類人才在雙招雙引、體(ti) 悟實訓等實踐中轉觀念、增才幹,在實踐中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引導廣大人才愛黨(dang) 報國、敬業(ye) 奉獻,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本報記者 徐 靖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wei) 民:

  重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突破基礎研究領域的瓶頸、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的核心是人才。加強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需要為(wei) 基礎研究人才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和保障。

  一是投入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經費。對現有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平台,以“揭榜掛帥”方式,通過國家主要科技計劃,持續加大創新投入。二是加強基礎研究重大平台建設。融合多種機製,調動各級政府及企業(ye) 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學科中心等的支持力度。三是優(you) 化基礎研究人才考評與(yu) 晉升機製。強調“解決(jue) 關(guan) 鍵科學問題的創新價(jia) 值、綜合能力、實際貢獻”,創造更多以“從(cong) 無到有”為(wei) 核心的考核指標。針對一些關(guan) 鍵領域、重點領域,適度延長考核周期,給予基礎研究人才相對寬鬆的研究環境。四是支持構建具有明確目標導向的多學科交叉大團隊。重點攻關(guan)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整合臨(lin) 床醫學、化學、生物學、藥學、材料學、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學科,強化學科交叉、科企合作。

  (本報記者 王明峰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鞍山市委書(shu) 記餘(yu) 功斌:

  把人才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要堅持把適應需求和解決(jue) 問題作為(wei) 改革的主攻方向。堅持以國家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為(wei) 導向,聚焦建設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落實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建設“數字中國”“製造強國”等重大任務,布局打造人才鏈,築牢高質量發展人才基礎,切實把人才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發展優(you) 勢。

  把破立並舉(ju) 作為(wei) 改革的實現路徑。堅決(jue) 破除“四唯”現象,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積極向用人主體(ti) 授權,為(wei) 人才“鬆綁”,打造“線上+線下”人才服務綜合體(ti) ,實現人才治理從(cong) “條塊分治”向“整體(ti) 智治”躍升。

  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潛能作為(wei) 改革的基本目標。堅持引育並重,實施“項目+團隊”的引才方式,“帶土移植”領軍(jun) 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ye) 團隊,構建新型人才培養(yang) 機構和服務平台,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本報記者 劉洪超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

  建設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程度高、經濟活躍、創新要素集聚,有深厚的產(chan) 業(ye) 基礎和人才基礎,具備建設富有國際影響的創新人才高地示範區的優(you) 勢和條件。

  圍繞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部署人才鏈。為(wei) 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育留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支撐體(ti) 係,創建政府為(wei) 引導、市場為(wei) 主導、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人才工作機製。在人才引進上,要關(guan) 注創新產(chan) 業(ye) 鏈的實際需求,加大關(guan) 鍵技術人才和產(chan) 業(ye) 人才的引進。人才引進後,要改革創新人才的評價(jia) 機製,開通產(chan) 業(ye) 緊缺或骨幹人才職稱破格評審綠色通道等。

  廣納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wei) 開放程度和國際化程度都比較高的地區,大灣區具有聚集國際化人才的平台優(you) 勢,灣區內(nei) 的創新人才資源也很豐(feng) 富。應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引才體(ti) 係,通過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手段引才。同時,積極參與(yu) 、推動其他城市和港澳之間人才的流動、合作和開放。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