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努力認識災害規律、主動防災減災
原標題:人民網評:努力認識災害規律、主動防災減災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4個(ge) 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wei) “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5月7日至13日為(wei) 防災減災宣傳(chuan) 周。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chuan) 和應急演練活動,不斷完善應對各類災害事故應急指揮機製,提高了公眾(zhong) 主動避災避險的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wei) 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ge) 基本國情。2021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07億(yi) 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867人,緊急轉移安置573.8萬(wan) 人次;倒塌房屋16.2萬(wan) 間,不同程度損壞198.1萬(wan) 間;農(nong) 作物受災麵積1173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340.2億(yi) 元。這警示我們(men) ,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敬畏心理,努力認識災害規律、主動防災減災。
“備豫不虞,為(wei) 國常道。”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匯聚各方力量,我國防抗救一體(ti) 化工作合力明顯增強。數據顯示,去年全國自然災害受災人數、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情況,與(yu) 近5年均值相比,分別下降28%、10.4%、18.6%和5.5%。數字變化的背後,是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不斷提升,是一係列政策舉(ju) 措“組合拳”協同聯動形成的乘數效應。目前,全國城鄉(xiang) 有近100萬(wan) 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構建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線。不斷豐(feng) 富的防災減災救災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裝備、新服務,為(wei) 提高抗禦災害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缺乏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城市建設“重麵子、輕裏子”、預警與(yu) 響應聯動機製不健全等教訓和問題短板,需要高度重視、自警自省。未雨綢繆好過亡羊補牢,防範危機好過應對危機。時刻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才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切實保障好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防災減災不僅(jin) 是應急之舉(ju) ,更應是長久之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應急體(ti) 係規劃》,圍繞七方麵重點任務安排了五類共十七項重點工程,對“十四五”時期安全生產(chan) 、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進行全麵部署。正在進行的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全麵獲取各類災害致災信息,為(wei) 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搶險救災、物資調度等提供數據和科技支撐。把工作做在前麵、做在平時、做在基礎,摸清底數、心中有數,更加科學地認識致災成因、防災規律,是全麵提升全社會(hui) 抵禦災害的綜合防治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牢牢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的必要前提。
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學習(xi) 應急知識、掌握避災自救技能,應成為(wei) 每個(ge) 人的自覺行動和不能缺的必修課。加大應急物資儲(chu) 備,也是打好安全基礎的重要一環。近期,全國多個(ge) 省市陸續發布了家庭應急物資儲(chu) 備建議清單。多一分儲(chu) 備、多一種技能,生命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在一年一度的全國防災減災日,每個(ge) 人不妨都抽出時間清點或準備一些應急物資,通過各種渠道學習(xi) 掌握更多防災減災知識,在從(cong) 我做起、全民行動中,讓設立這一日期的意義(yi) 進一步得到彰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