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走進傳統村落|十八洞村:景象秀美 生機勃發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是一個(ge) 苗族聚居村落,據說因村中有十八個(ge) 溶洞而得名。巉岩高聳,澗水幽碧,古村的秀美景象見證了當地村民生活的巨大改變。
2013年11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在這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jin) 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綿延的武陵山脈橫亙(gen) 湖南西北部,猶如一個(ge) 弓起的巨大脊背。在組成這個(ge) 脊背的高山峽穀之間,散落著星星點點的村落,十八洞村正是其中之一。
十八洞村由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當戎寨組成,距離花垣縣城34公裏,距離吉首38公裏。
近年來,十八洞村原樣保護、修舊如舊,人居環境煥然一新,致富產(chan) 業(ye) 紛至遝來,古村、古景、古技在保護中傳(chuan) 承創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2016年,十八洞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
精準扶貧 成果豐(feng) 碩
連日的暖陽驅散了十八洞村常年繚繞的霧氣,從(cong) 高空望去,梨子寨木屋黑瓦,炊煙嫋嫋。一條蜿蜒的石板路從(cong) 山下往上延伸,將小村寨裏的家家戶戶連在了一起。
村民施成富住在石板路拐彎處。前幾年,他開起了村裏第一家農(nong) 家樂(le) ,家裏買(mai) 上了小轎車。用他的話說,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幾年間,石階還是一樣的石階,石階兩(liang) 旁人們(men) 的生活,卻早已變了模樣。
過去,村民石爬專(zhuan) 家裏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節能燈;如今,他每年可以固定從(cong) 村裏的獼猴桃基地獲得分紅,屋裏各類家電一應俱全。曾經一度麵臨(lin) 輟學風險的十八洞村女孩施林嬌,也因為(wei) 精準扶貧的政策,順利從(cong) 浙江音樂(le) 學院畢業(ye) ;畢業(ye) 後,她主動回到村裏和一群年輕人一道創業(ye) 。
十八洞村每一戶人家的生活,都被精準扶貧深刻地改變了。近年來,每年都有超過20萬(wan) 遊客慕名前來,開啟感悟之旅。此外,十八洞村還規劃了“‘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精準脫貧之路”展覽。古樸且有苗族裝飾特色的展廳占地200多平方米,於(yu) 2018年10月底建成開放。展廳以“精準扶貧”為(wei) 主題,以新老照片對比、視頻滾動播放及駐村扶貧工作隊與(yu) 村民代表現場講解等形式,展示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取得的豐(feng) 碩成果。
苗寨風情 活態呈現
十八洞村雨水多,雲(yun) 霧多,空氣潮濕,村寨內(nei) 建築均依山而建,靠山取材。苗鄉(xiang) 多為(wei) 吊腳樓,但村中所在的區域小台地較多,因此建築多為(wei) “一”字形穿鬥式木結構。“一”字形青瓦房主要包括三柱四掛、五柱六掛、五柱七掛、五柱八掛、五柱九掛等,多為(wei) 橫開三間,也有多間連開的。房屋多以木或竹作為(wei) 牆麵,蓋手工小青瓦,建築底部壘石以防水,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用於(yu) 休息和晾曬穀物的坪場,也有部分為(wei) 水泥地麵。
石爬專(zhuan) 的房子,屬於(yu) 苗寨房屋的典型布局。穿過坪場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ge) 寬敞的堂屋。堂屋的左側(ce) ,則是一個(ge) 火塘。火塘是苗族農(nong) 家做飯用餐、烤火取暖及休息閑聊的常用之所。除婚喪(sang) 喜慶宴客用灶之外,常年炊事多在火塘進行。“過去,我們(men) 通常在火塘煨紅薯、煨玉米。如今生活好了,臘魚臘肉敞開吃也吃不完。”石爬專(zhuan) 說。
十八洞村的苗寨文化也有獨到之處。村中有苗族古歌、苗族趕秋、苗醫藥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苗戲、接龍舞等省級非遺項目。過苗年、趕秋、四月八等苗族傳(chuan) 統節會(hui) 在這裏依然具有生命力。
花垣縣的“苗族趕秋”,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若是在立秋時節來到十八洞村,可以看到規模宏大的趕秋盛況。
趕秋是一個(ge) 集體(ti) 的盛會(hui) ,首先需要一個(ge) 足夠大的“秋場”。在十八洞村,秋場就是村中開闊地的一塊坪場。趕秋那天,各個(ge) 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會(hui) 早早來到這裏,等待節日的開場。人們(men) 穿著節日的盛裝,沿著山坡的梯田依次站立,將秋場圍繞得層層疊疊。
隨著上百麵紅豔豔的苗鼓敲響,趕秋活動正式開始,穿著盛裝的苗族女性隨著鼓點載歌載舞。緊接著,由趕秋儀(yi) 式主持人——“巴代”手持綹巾,身穿紅色長袍,開始表演。整個(ge) 儀(yi) 式需要經過迎秋、祭秋、趕秋三大環節。除了流程嚴(yan) 謹的儀(yi) 式,趕秋活動上還有八人秋千、苗歌等表演。
如今,十八洞村的各個(ge) 村寨,已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的竹子寨,竹籬小道通往各家各戶,竹子元素特色隨處可見;而當戎寨的民居則主要依山就勢而建,青石板街巷、吊腳樓是這裏的亮點。
傳(chuan) 統民居 現代治理
近年來,十八洞村全村237戶民居風貌進行了改造,功能得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已實現現代化,但傳(chuan) 統民居和傳(chuan) 統格局依然隨處可見。
十八洞村4個(ge) 村寨均為(wei) 保存完好的苗家傳(chuan) 統村落,全村有90%以上建築為(wei) 傳(chuan) 統苗家民居,百年以上的古建築約占10%。苗寨的傳(chuan) 統風貌,不僅(jin) 沒有因為(wei) 經濟的發展而被破壞,反而因為(wei) 合理的規劃布局,更加凸顯。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施金通說,前些年,也有一些村民將自己的老房整修成了“洋房”。2018年,十八洞村從(cong) 外部引進規劃設計團隊,對全村自然資源、曆史人文、基礎設施現狀,進行了“地毯式”摸排,並以此為(wei) 基礎,編製實施精準規劃,建立湖南省首個(ge) 駐村規劃師製度,形成一套精準規劃模式。在改造中,采用當地常用的技術、材料、工藝,依山就勢、就地取材,讓建築物與(yu) 周邊山水田園融為(wei) 一體(ti) 、麵貌一新。
為(wei) 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村民的內(nei) 生動力,推動鄉(xiang) 村治理現代化,十八洞村近年來推行了互助“五興(xing) ”的基層治理模式。全村組建了41個(ge) 互助“五興(xing) ”組,每個(ge) 互助組由5戶村民組成,由黨(dang) 員擔任組長,從(cong) “學習(xi) 互助興(xing) 思想、生產(chan) 互助興(xing) 產(chan) 業(ye) 、鄉(xiang) 風互助興(xing) 文明、鄰裏互助興(xing) 和諧、綠色互助興(xing) 家園”5個(ge) 方麵建立互幫互助關(guan) 係。
村民龍先蘭(lan) 正是受益於(yu) 這樣的幫扶機製。在“五興(xing) ”組“扶貧先扶誌”的影響下,他成為(wei) 村裏的養(yang) 蜂能手,不僅(jin) 自己生活小康,娶了媳婦,有了女兒(er) ,還帶動了村裏更多貧困戶脫貧。如果問起龍先蘭(lan) 女兒(er) 的名字,他一定會(hui) 自豪地告訴大家,女兒(er) 叫龍思恩。“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多學知識,建設好家鄉(xiang) 。” 龍先蘭(lan) 說。
■遊覽貼士
外地遊客可乘坐高鐵到達吉首東(dong) 站,此後轉乘旅遊大巴或當地車輛,沿包茂高速行駛約50公裏,即可抵達十八洞村附近。
十八洞村可分為(wei) 人文和自然兩(liang) 個(ge) 遊覽部分。人文景觀中除了精準扶貧相關(guan) 展廳外,還有黨(dang) 性教育基地等。自然景觀則主要包括十八溶洞、夯街峽穀、苗家梯田等。景區內(nei) 因道路落差較大,距離較長,遊客需要準備相應的徒步裝備。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21日 第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