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矽穀”拔節生 洞庭依然魚米鄉
陽春三月,播種生機。
良田千頃,湖南播種希望。超級雜交水稻不斷領跑世界,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長沙、三亞(ya) 兩(liang) 地掛牌,億(yi) 畝(mu) 鹽堿地有望變糧田;
錦繡山川,湖南綠色發展。三湘四水五彩茶,“湖南茶油”榮獲“中國糧油影響力公共品牌”,綠水青山變為(wei) 金山銀山;
江河湖泊,湖南年年有餘(yu) 。揭示了魚類遠緣雜交的主要遺傳(chuan) 和繁殖規律,突破生殖隔離難關(guan) ,不斷豐(feng) 盈著群眾(zhong) 的菜籃子。
湖南自古就是農(nong) 業(ye) 大省,素有“九州糧倉(cang) ”“魚米之鄉(xiang) ”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chan) 區、生豬養(yang) 殖和調出大省、全國“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的重要陣地。
國以農(nong) 為(wei) 本,農(nong) 以種為(wei) 先。種子,被譽為(wei) 農(nong) 業(ye) 的“芯片”,作為(wei) 育種強省的湖南,自2013年我國提出“建設種業(ye) 強國”以來,便圍繞打造“種業(ye) 矽穀”不懈奮鬥,以實現種業(ye) 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2016年12月,國務院批複同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長沙現代種業(ye) 基地。長沙“種業(ye) 矽穀”建設由此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麵。
洞庭之南,依然是魚米之鄉(xiang) 。
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李芳森攝
育大國良種
創新中心叩響智慧育種4.0時代大門
一日春耕十日糧,十日春耕穀滿倉(cang)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關(guan) 鍵期,三湘大地一片繁忙景象。
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已經在為(wei) 下一場豐(feng) 收做好種子的技術探索。在分子育種實驗室,研究人員用一套高通量基因分型係統對種子進行篩查,根據種植需求,對水稻基因進行改造。
這種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正叩響智慧育種4.0時代大門。
“小到一個(ge) 家庭,大到一個(ge) 農(nong) 場,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種子。”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劉誌賢,自開始工作起便從(cong) 事作物遺傳(chuan) 育種。54歲的劉誌賢,笑稱自己就是顆“老種子”。
2020年5月18日,湖南省政府聯合中信集團共建的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在長沙掛牌成立,由首席科學家領銜,相關(guan) 高校、院所、企業(ye) 等優(you) 勢科研力量共同參與(yu) ,建立集成化、專(zhuan) 業(ye) 化、流程化的現代種業(ye) 創新體(ti) 係。
“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通過共性技術平台的協同集成,形成新一代智能化育種技術體(ti) 係,並啟動種質資源數據庫、生物智能大數據平台、分子育種關(guan) 鍵技術平台和種業(ye) 檢驗檢測與(yu) 中試測試平台建設與(yu) 提質升級。”劉誌賢介紹,目前,分子育種、生物智能大數據2個(ge) 共性技術中心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水產(chan) 、油茶、中藥材專(zhuan) 業(ye) 研究中心已按程序組建公司,其他5個(ge) 專(zhuan) 業(ye) 研究中心正在組建。
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的部分創新成果和所獲榮譽。李芳森攝
“通過聚焦顛覆性關(guan) 鍵技術環節以及產(chan) 業(ye) 、帶動性較強的核心領域,提供高價(jia) 值的技術創新支撐和係統化的解決(jue) 方案。”劉誌賢說,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圍繞種植和養(yang) 殖兩(liang) 大領域,聚焦安全、發展、品種、育種、推廣、產(chan) 業(ye) 6大任務,將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與(yu) 產(chan) 業(ye) 應用轉化深度融合,構建“4+15”矩陣式創新架構,聯合全國力量打造種業(ye) 領域國家實驗室。
作為(wei) 長沙“種業(ye) 矽穀”創新平台之一的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針對種業(ye) 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創新要素分散、協同創新水平不高等問題,這個(ge) 由政、企、園、校等二十多家單位共同建設的種業(ye) 創新中心,以種質資源數據庫、生物智能大數據平台、分子育種關(guan) 鍵技術平台和種業(ye) 檢驗檢測與(yu) 中試測試平台四個(g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平台,為(wei) 水稻、油菜、蔬菜、油茶等15個(ge) 專(zhuan) 業(ye) 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力求在重大型戰略品種的選育上取得突破。
為(wei) 充分發揮湖南優(you) 勢,在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中展現擔當,湖南積極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夯實種業(ye) 創新載體(ti) 支撐。2021年,湖南省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種業(ye) 創新項目,省財政安排1億(yi) 元專(zhuan) 項資金支持種業(ye) 重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2022年3月7日,嶽麓山實驗室建設項目開工,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頂層設計,嶽麓山實驗室對標國家實驗室,要打造生物育種科學研究、種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重大戰略品種培育、高水平種業(ye) 創新人才聚集四個(ge) 高地。
嶽麓山實驗室隆平片區便是立足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隆平高科、華智生物等平台、企業(ye) 在生物育種、種業(ye) 產(chan) 業(ye) 等方麵,主攻分子設計育種、大數據智能育種等研究,促進種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和重大戰略性品種培育與(yu) 產(chan) 業(ye) 化,著力打造分子育種、大數據智能育種共性技術研發共享區、種業(ye)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重大戰略品種培育與(yu) 產(chan) 業(ye) 化區。
錨定打造種業(ye) 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嶽麓山實驗室在成為(wei) 國內(nei) 頂尖世界一流的種業(ye) 實驗室路途中,大步前進。
隆平高科水稻科研人員在試驗田開展工作。受訪單位供圖
造龍頭企業(ye)
種業(ye) 龍頭勇奪多項全國第一
春耕來臨(lin) ,正是水稻種子銷售高峰期。在農(nong) 戶播下希望的同時,袁隆平農(nong) 業(ye) 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均簡稱隆平高科)也開啟了今年的“春耕備耕”,通過訂購會(hui) 等一係列春耕農(nong) 資服務活動,讓好品種、優(you) 品種“搶先入戶”。
2月19日,隆平高科在合肥召開超級稻品種“瑋兩(liang) 優(you) 8612”生產(chan) 預約會(hui) ,現場預約近百萬(wan) 公斤;
3月4日晚,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zhuan) 家、種業(ye) 科學院院長楊遠柱主講的《安全、高效優(you) 質稻品種選育》講座正式與(yu) 網友見麵,當晚在線人氣熱度累計達到21.6萬(wan) 人次;
3月12日-13日,隆平高科亞(ya) 華水稻事業(ye) 部在江西南昌、湖南長沙共同召開了以“保障糧食安全、推進共同富裕”為(wei) 主題的瑋兩(liang) 優(you) 8612生產(chan) 預約大會(hui) ,會(hui) 議現場簽訂了近百萬(wan) 公斤訂單,在國內(nei) 雜交水稻種植區掀起了一陣瑋兩(liang) 優(you) 8612搶訂風潮。
……
1999年,新中國首部《種子法》頒布前夕,在市場化春風的吹拂下,隆平高科由袁隆平院士、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共同發起成立。2000年,《種子法》正式頒布,拉開了中國種業(ye) 市場化改革序幕,同年,隆平高科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wei) 中國第一家以著名科學家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
20餘(yu) 年的不懈前進,隆平高科主營業(ye) 務穩步增長,2020年實現營收32.9億(yi) 元,位列全球種業(ye) 前十強,其中,水稻、食葵、穀子位列全球第一,玉米、黃瓜、辣椒居全國第一。
隆平高科。受訪單位供圖
這一係列成果的取得,和隆平高科在成立之初,便積極探索的科企合作模式密不可分。按照各自優(you) 勢分工,科研機構負責雜交水稻育種的前端突破,企業(ye) 大力開展成果轉化、市場推廣,取得了長足發展。
加強成果轉化及產(chan) 業(ye) 化,提升種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湖南打造出一大批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
湖南在實施種業(ye) 科技創新項目中注重產(chan) 學研結合,強化成果轉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著力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產(chan) 學研政結合的種業(ye) 創新體(ti) 係。支持隆平高科等企業(ye) 開展種質創製、品種培育、產(chan) 業(ye) 化應用研究和國際技術轉移,助推湖南雜交水稻、雜交辣椒等種子銷量全國領先,商業(ye) 化育種規模及水平國內(nei) 第一。
湖南現擁有以隆平高科為(wei) 代表的種業(ye) 企業(ye) 400餘(yu) 家,商業(ye) 化育種規模和水平居全國第一。從(cong) 湖南走出去的雜交水稻、雜交油菜、雜交辣椒、多倍體(ti) 淡水魚和油茶等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
長安基地的現場教學場景。李晗楓攝
培創新人才
紮根三湘構建科研人才隊伍
春漫三月,春茶飄香。
位於(yu) 長沙縣黃興(xing) 鎮的長安基地裏,株株茶樹冒出新綠,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茶學專(zhuan) 業(ye) 教授劉仲華正帶領茶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部分研究生穿梭在成壟的嫩綠茶田間,開展生產(chan) 實踐。
“采茶時,用單芽、一芽一葉等來描述采摘的標準,采茶根據不同情況有統一的標準,這有利於(yu) 不同種類茶葉的加工,把握成品茶的品質。”劉仲華和學生們(men) 講解著春茶的采摘要領和茶園管理相關(guan) 知識。十指翻飛間,一抹抹新綠從(cong) 枝頭落入茶簍。
在製茶車間,同學們(men) 正有條不紊地將新鮮茶葉按規範流程進行加工:攤青、殺青、理條、烘幹……車間裏彌漫著茶葉獨特的香氣。
“從(cong) 入門到精通,通過實踐操作可以不斷豐(feng) 富製茶知識,精湛製茶技藝。”現場,劉仲華為(wei) 生產(chan) 實踐的學生們(men) 頻頻點讚。“中國茶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我們(men) 的人才培養(yang) 更要適應社會(hui) 的需求、適應產(chan) 業(ye) 的發展、適應社會(hui) 的進步,隻有在生產(chan) 實習(xi) 這個(ge) 環節來鍛煉自己過硬的生產(chan) 技術、掌握真本領的學生,才是行業(ye) 最受歡迎的。”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在這最好的時節,學生們(men) 和一畝(mu) 畝(mu) 茶樹共同成長。
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李芳森攝
早在2003年,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便以“一號文件”製定校內(nei) 頂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隨後逐年加碼。2022年一經開學,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便召開人才工作會(hui) 議。
“麵向產(chan) 業(ye) ,服務三農(nong) 。”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人事處處長兼黨(dang) 委人才辦主任伍小鬆透露出學校人才培養(yang) 的秘訣。“首先聚焦湖南省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突出學科優(you) 勢,發揮院士引領作用,實現學科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融合;對於(yu) 拔尖人才的引進,需做到強優(you) 勢、補短板、衝(chong) 特色;激勵教師堅守教書(shu) 育人本職,創新教師評價(jia) 考核機製,以達到教學、科研兩(liang) 條腿走路。”
2001年,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便開始擁有全職院士1名。2021年,增加到4名,在湖南省屬高校及全國農(nong) 業(ye) 院校排名前列。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百姓家。”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弘深感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性。“必須堅持紮根三湘大地,麵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圍繞湖南‘十大千億(yi) 產(chan) 業(ye) ’‘六大強農(nong) 行動’和‘七項工作重點’,聚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重點、堵點和難點問題,精準有效地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
加強人才培養(yang) 引進,構建種業(ye) 創新人才隊伍。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通過實施省科技領軍(jun) 人才(團隊)、湖湘青年英才、湖湘高層次人才(團隊)、博士後創新人才等計劃,培育種業(ye) 創新人才,並將種業(ye) 創新人才引進培養(yang) 與(yu) 科研項目實施、創新平台建設有機結合,著力建設高水平種業(ye) 創新人才隊伍。同時,通過相關(guan) 人才計劃積極支持華智、奧譜隆、希望種業(ye) 、袁創公司等種業(ye) 企業(ye) 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海外高水平種業(ye) 創新人才引進力度。
目前,湖南在農(nong) 業(ye) 領域擁有官春雲(yun) 、印遇龍、鄒學校、劉少軍(jun) 、劉仲華、柏連陽、單楊、吳義(yi) 強等8名院士、4000多名科研人員,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
春和景明,萬(wan) 物煥發生機,“種業(ye) 矽穀”也在拔節生長,為(wei) “中國飯碗”貢獻著“湖南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