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市首批7項創新型綠色技術全市推廣

發布時間:2022-05-29 13:42:00來源: 北京日報

  京張高鐵東(dong) 花園隧道距離官廳水庫隻有1.7公裏,防水施工技術難度極大。在施工中,自主研發的噴塗速凝高分子防腐防水塗層材料發揮“功效”,不僅(jin) 低碳環保無汙染,施工效率也翻了好幾倍。

  類似這樣的綠色創新技術,正在北京各個(ge) 領域湧現。近日,市發改委對外公示了本市首批創新型綠色技術,其中包括7項節能環保創新技術,這些技術已開始在京落地,並將向全市推廣應用。采用這些技術,有望獲得最高1000萬(wan) 元的補助。

  7項節能環保技術率先亮相

  2021年10月,市發改委會(hui) 同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印發《北京市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若幹措施》,並首度對外征集新型綠色技術及應用場景。

  “征集工作開展至今,社會(hui) 參與(yu) 積極性較高,共收到創新型綠色技術申報131項、應用場景申報14項。”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提高評審工作的專(zhuan) 業(ye) 性、精準性,本市將申報技術分類形成節能及能效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固體(ti) 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節水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大氣汙染防控、生態農(nong) 業(ye) 、汙染場地與(yu) 土壤修複、防止塑料汙染等細分技術領域。

  近期,市發改委組織對節能及能效提升領域中20項申報技術開展了評審,共有7項技術進入本市創新型綠色技術推薦目錄,並對外公示。這也是本市首批創新型綠色技術。

  記者注意到,7項創新型綠色技術涉及建築施工、“碳中和”智慧園區建設運營、空氣消殺、智慧照明等多領域,分別為(wei) :可低溫施工瀝青塗料製備和施工方法、園區零碳電源綜合利用技術、煙氣餘(yu) 熱深度回收和減排技術、向心渦輪中低品位餘(yu) 能發電技術、模塊式低碳換熱站、物聯網智慧照明係統、基於(yu) 等離子體(ti) 放電的空氣消殺技術。

  產(chan) 業(ye) 園區施工工地皆有落地

  京張高鐵的東(dong) 花園隧道全長4970米,是目前國內(nei) 最長的無圍護結構明挖隧道。實際上,這條隧道地處易沉降地質區,防水施工技術難度大,防水質量要求極高。

  一項名為(wei) “可低溫施工瀝青塗料製備和施工方法”的技術解決(jue) 了施工難題。新技術采用的塗層具有防水、防腐、防滲、保溫、隔音、抗核輻射等功能,可完整包覆各種異型結構表麵,能有效解決(jue) 應力變形、沉降、膨脹開裂、穿刺等造成的滲漏。該方法機械噴塗施工,4秒成膜,一次成型,效率提升約400%,可實現全壽命周期防護,碳排放減少約86%。

  包括這一工法在內(nei) 的7項綠色技術均已落地嚐試。其中,園區零碳電源綜合利用技術,可以實現園區綠色電力穩定運行控製與(yu) 保護,用能成本節約20%。應用此項技術的金風科技“碳中和”智慧園區,構建了一套集風、光、燃、儲(chu) 、充於(yu) 一體(ti) 的智能微網,2020年園區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wei) 750萬(wan) 度,園區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超50%,每年減碳量達4950噸。

  目光再投向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物聯網正讓這裏的燈具更聰明。燈具上配備的雷達傳(chuan) 感器可自動感應建築空間中人或車輛的活動信息,為(wei) 人車活動區域提供照明。無人、車活動時,燈具可自動調整至5%照度,對比常明燈具,實現無人、車時燈具節能90%以上。經過現場區域耗電量測試對比,智慧照明係統整體(ti) 節能率達到65%以上。

  技術應用最高可獲千萬(wan) 元補助

  在北京腫瘤醫院擬率先應用的“基於(yu) 等離子體(ti) 放電的空氣消殺技術”也被列入目錄。該技術在空調及新風係統風道內(nei) 形成全覆蓋的高能等離子體(ti) 麵放電均勻電場,有效“封堵”整個(ge) 氣路,實現對室內(nei) 空氣快速消殺,保障室內(nei) 空氣質量安全潔淨。在大風量和無資源消耗的情況下,消殺率達90%以上,單機能耗約1.5kWh/天,減少新風係統能耗損失,節能率為(wei) 10%到30%。

  上述這些新技術未來將在北京繼續推廣應用。記者獲悉,市發改委將有力支持納入推薦目錄的創新型綠色技術。

  “本市將對在京應用的前三台(套)示範項目給予實施單位資金補助,補助標準不超過項目總投資30%,單個(ge) 項目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1000萬(wan) 元,符合條件的創新型綠色技術優(you) 先推薦進入本市首台(套)示範應用評選。”相關(guan) 負責人說,市發改委和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仍將繼續加強政策跟蹤評價(jia) 力度,定期進行評估分析,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找問題、聽需求,不斷優(you) 化完善政策,持續為(wei) 本市綠色技術創新主體(ti) 營造市場化程度高、支持保障有力的政策環境,切實提升企業(ye) 主體(ti) 獲得感。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