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青春派·我們都是青年誌願者②)

發布時間:2022-05-29 14:0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蘆洲鄉(xiang) 郭溪村風光如畫。陳旗海攝(人民視覺)

  鄉(xiang) 村的希望在青年,許多青年的希望也在鄉(xiang) 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誌願者走進鄉(xiang) 村,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擔當。

  本版推出3位青年誌願者的故事,講述他們(men) 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的付出與(yu) 收獲。他們(men) 中有人對農(nong) 民開展生產(chan) 技術幫扶,有人通過電商直播將農(nong) 產(chan) 品銷出大山,還有人用心扶貧濟困、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他們(men)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青春動能,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編 者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田博文:

  “最忘不了老鄉(xiang) 臉上的笑容”

  “兩(liang) 年沒見,胖了,壯了!”再次見到田博文,楊穎峰緊緊拉住他的手,把他往屋裏迎,“快,嚐嚐我剛灌的新蜜!”

  陝西省周至縣板房子鎮紅旗村,陽光明媚,花香四野,紅旗村村民楊穎峰的400個(ge) 蜂箱碼得整整齊齊。田博文高興(xing) 地說:“楊哥,現在你這規模可大多了,我記得幾年前還隻有80多箱吧?”楊穎峰說:“那可不,現在咱們(men) 村八成村民都養(yang) 蜂,這都多虧(kui) 了你們(men) 誌願者!”

  田博文是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2018年,田博文擔任“農(nong) 情蜜意——助力秦嶺蜂蜜走出深山”誌願項目的負責人,多次帶領誌願團隊來到紅旗村開展中蜂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技術幫扶。

  這個(ge) 項目前後持續8年,誌願者們(men) 幫助當地村民引進中囊抗體(ti) 藥物,有效解決(jue) 了困擾蜂農(nong) 多年的中蜂囊狀幼蟲病問題,提升了30%的蜂蜜產(chan) 量。誌願團隊還為(wei) 村民引進新式活框養(yang) 殖蜂箱,聯係專(zhuan) 家進行養(yang) 殖技術培訓,協助蜂農(nong) 注冊(ce) 成立中蜂養(yang) 殖合作社,讓中蜂養(yang) 殖成為(wei) 紅旗村致富的“甜蜜”產(chan) 業(ye) 。

  “這些誌願者娃娃,真能吃苦!”楊穎峰回憶,為(wei) 了調研村裏的產(chan) 業(ye) 情況,田博文帶領團隊自費包車來到村裏,白天跑農(nong) 戶,晚上睡帳篷,有時一住就是半個(ge) 月。

  “為(wei) 了省錢,我們(men) 拉著幾箱方便麵上山,不同口味的吃了個(ge) 遍。”田博文回憶。為(wei) 了給村民的蜂蜜蹚銷路,團隊還設計了小包裝的體(ti) 驗款蜂蜜,推廣到網約車上,乘客品嚐後可以掃碼下單。

  2020年,該誌願項目圓滿完成,田博文依然掛念紅旗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還跟村民們(men) 保持著聯絡。他說,“銷路不暢仍然製約著紅旗村的產(chan) 業(ye) 發展。隻要能幫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我就會(hui) 一直跟下去。”

  “誌願服務要聚焦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zhong) ,這是我一直堅持的。”田博文說。2017年,他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三下鄉(xiang) ”調研,所見所聞深深打動了這個(ge) 大二學生,“我在城市長大,從(cong) 來沒有深入了解過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最忘不了老鄉(xiang) 臉上的笑容。那時起,誌願助農(nong) 的種子就在我心裏紮下了根。”

  5年來,田博文創建了5個(ge) 誌願服務項目,連續開展並參與(yu) 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環保等誌願服務活動,誌願服務時長達3000多個(ge) 小時。“雖然我們(men) 自己很難直接解決(jue) 農(nong) 村存在的問題,但學校的專(zhuan) 家教授、我們(men) 所學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就是最大的資源,學生誌願者可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找問題、想辦法,形成高效、精準、專(zhuan) 業(ye) 的助農(nong) 方式。”田博文說。

  花鳥、山水、樓宇……一片片普通的葉子,居然可以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瞧,老鄉(xiang) 們(men) 的手多巧啊!”在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創業(ye) 園,田博文興(xing) 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農(nong) 民們(men) 的葉雕作品。現在,田博文是“葉久彌新——基於(yu)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葉雕工藝全產(chan) 業(ye) 鏈研發與(yu) 助農(nong) 推廣”誌願項目的負責人之一。聽說校友李相龍有葉雕技藝,田博文便聯係到他:“這個(ge) 好學不?我在調研中發現農(nong) 村有很多閑置勞動力,能不能作為(wei) 村民的致富手段?”倆(lia) 人一拍即合。截至目前,該誌願團隊已連續3年對陝西省柞水縣和山陽縣進行誌願幫扶,帶動750多人就業(ye) 。田博文說:“熟練工10分鍾就能完成一片葉雕,每人一年就能增收7500元。”

  2021年,田博文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誌願者優(you) 秀個(ge) 人獎,這對他既是鼓勵,也是鞭策。他告訴記者:“我們(men) 正在探索以項目化形式建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誌願服務隊,推廣‘博士研發、碩士推廣、本科調研’三級聯動誌願服務模式,深入鄉(xiang) 村一線,為(wei) 農(nong) 業(ye) 注入科技動能,以實幹為(wei) 鄉(xiang) 村貢獻青春力量。”

  重慶鄉(xiang) 村電商直播青年冉彥玲:

  “到鄉(xiang) 村來,是我最正確的選擇”

  個(ge) 頭不高,臉上掛著笑容,小麥色的皮膚……看到記者,冉彥玲熱情地打起了招呼:“剛從(cong) 村裏過來,這次我們(men) 主要去看看玉米的收成,和農(nong) 民談好了,等玉米掛須,就要去直播了!”

  冉彥玲的家鄉(xiang) ,在重慶東(dong) 南部的一個(ge) 偏僻村莊。12歲時,她離開農(nong) 村,外出求學。如今,15年過去,她依然對農(nong) 村、農(nong) 民有著特殊的感情。大學畢業(ye) 後,她在成都一家設計院工作,成為(wei) 家人的驕傲。然而沒過多久,冉彥玲決(jue) 定放棄城市的生活,回到了她最熟悉的農(nong) 村。她參加了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來到重慶市榮昌區直升鎮。當時,冉彥玲的家人們(men) 並不理解:好不容易在城市落了腳,為(wei) 何又要回到農(nong) 村?麵對質疑和不解,冉彥玲沒有猶豫,立刻收拾行囊奔赴新的工作崗位。

  憑借此前在學校團委工作的經曆,來到直升鎮後,冉彥玲組織起當地的青年誌願者團隊,給大夥(huo) 兒(er) 普及政策,輔導村裏孩子們(men) 學習(xi) 。隨著和村民接觸越來越多,冉彥玲發現,每到收獲季節,如何把農(nong) 產(chan) 品賣出好價(jia) 錢,是村民麵臨(lin) 的難題。

  20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冉彥玲接觸到了直播。“以前看過直播,但從(cong) 來不知道還可以直播帶貨。”第一次在鏡頭前的冉彥玲,還有些生澀。如何自然地和網友互動,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優(you) 勢和亮點是什麽(me) ,什麽(me) 品種最暢銷……冉彥玲一頭霧水。不過,這次短暫的接觸,讓她打開了新的思路。

  回到鎮上,冉彥玲開始研究直播帶貨,學習(xi) 別的主播如何推介產(chan) 品。2020年,疫情導致鎮上許多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為(wei) 宣傳(chuan) 推廣農(nong) 產(chan) 品,幫助農(nong) 民增收,她和青年誌願者組建起“在村頭”青年網絡推廣誌願服務隊,化身為(wei) “鄉(xiang) 土網紅”主播。柑橘、粉條、柚子……這些成了冉彥玲鏡頭前的“常客”。

  2021年,冉彥玲的西部計劃服務期滿,她選擇繼續留在鄉(xiang) 村,成為(wei) 重慶市在村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播,為(wei) 村民“帶貨”。然而,售賣農(nong) 產(chan) 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調研、選品、對接村民、挖掘特色、售後服務……一年裏,冉彥玲有一半時間都在村子裏跑。

  一次,一名村幹部聯係到冉彥玲:“村裏有戶村民生病了,現在正是柚子銷售的旺季,家裏沒人摘,怕是要爛在樹上。你們(men) 能不能來幫忙賣一賣?”接到求助,冉彥玲二話沒說,來到這戶村民的柚子園,查看柚子的情況。她在柚子園裏搭起手機架,現場為(wei) 網友直播摘柚子。短短兩(liang) 個(ge) 小時,滿園的柚子銷售一空。更讓冉彥玲欣慰的是,有了這次直播,許多網友成了回頭客,第二年柚子成熟的季節,冉彥玲接到了許多預訂電話。

  “這是河包粉條,不用浸泡,開水一衝(chong) 就能吃……”現在,鏡頭前的冉彥玲顯得遊刃有餘(yu) 。除了農(nong) 副產(chan) 品,榮昌區的三大“非遺”產(chan) 品也走進了冉彥玲的直播間。“榮昌陶、榮昌夏布和榮昌折扇,這些產(chan) 品和農(nong) 產(chan) 品不一樣,要想介紹得好,還是要學習(xi) 不少知識。”冉彥玲笑著說。現在,冉彥玲的足跡踏遍了榮昌的每一個(ge) 鄉(xiang) 鎮、每一個(ge) 村莊,哪裏的柑橘好吃,哪兒(er) 的玉米快熟了,誰家的陶器有特色,冉彥玲如數家珍。每到豐(feng) 收季,鄉(xiang) 親(qin) 們(men) 總能等來這個(ge) 愛笑的姑娘。

  截至目前,冉彥玲累計開展助農(nong) 直播推廣活動50餘(yu) 期,拍攝鄉(xiang) 村特色視頻40餘(yu) 期,幫助銷售農(nong) 副產(chan) 品等300餘(yu) 萬(wan) 元,產(chan) 品銷往北京、四川等地。多年紮根鄉(xiang) 村的她,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青年誌願者優(you) 秀個(ge) 人獎、全國優(you) 秀西部計劃誌願者、全國優(you) 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

  生於(yu) 農(nong) 村,長於(yu) 農(nong) 村,服務農(nong) 村。現在,冉彥玲的父母經常刷到女兒(er) 的直播視頻。“他們(men) 說,為(wei) 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幹這個(ge) 好,也不愧是農(nong) 民的孩子。”冉彥玲說。有了父母的鼓勵,冉彥玲的幹勁兒(er) 更足,她將持續拓展農(nong) 村電商的服務範圍,讓更多百姓走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到鄉(xiang) 村來,是我最正確的選擇。”冉彥玲目光堅定。

  廣西誌願者指導中心誌願者工作部副部長黃加榮:

  “一定能在鄉(xiang) 村發展中找到用武之地”

  “最近工作怎麽(me) 樣?生活還順利嗎?……”幾乎每個(ge) 周末,廣西誌願者指導中心誌願者工作部副部長、廣西炭火行動助學誌願者協會(hui) 榮譽會(hui) 長黃加榮都會(hui) 給協會(hui) 資助過的對象打電話,詢問近期的生活情況。“大多數受資助對象曾經是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如今雖然已參加工作,但還需要關(guan) 心。”黃加榮說。

  “我畢業(ye) 後就到了農(nong) 村做青年誌願者,希望能為(wei) 西部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2011年,大學畢業(ye) 的黃加榮沒有選擇廣東(dong) 的高薪工作,而是響應團中央的號召,成為(wei) 一名西部計劃誌願者,來到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開展誌願服務。他回憶,“當時父母很不理解我的選擇,但我認為(wei) 農(nong) 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可以更好地曆練自己。隻要有誌氣,一定能在鄉(xiang) 村發展中找到用武之地。”

  背上行囊,黃加榮就這樣來到了廣西農(nong) 村。參加西部計劃期間,黃加榮最關(guan) 心的是留守兒(er) 童的成長問題,他走訪了廣西貧困山區50多個(ge) 鄉(xiang) 鎮200多個(ge) 村寨的300多所學校,誌願服務時長達1.6萬(wan) 多小時。

  “有一次去貧困學生家做家訪,看到的是破舊的房子。小孩的父親(qin) 早年因意外去世,母親(qin) 也改嫁,她隻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我問她想不想媽媽,她倔強地說不想。”黃加榮說,孩子的眼神讓他很揪心,他想幫幫這些孩子,讓他們(men) 健康快樂(le) 成長。

  在共青團廣西區委和廣西青聯的幫助下,黃加榮成立了廣西炭火行動助學誌願者協會(hui) ,開展扶貧濟困、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等項目和活動,爭(zheng) 取各類資金近500萬(wan) 元,惠及1萬(wan) 多名少數民族留守兒(er) 童。

  黃加榮在走訪時發現,很多山區留守兒(er) 童每天都要摸黑走山路上學,非常危險。於(yu) 是,他發起上學路上“護身鎧”項目,在愛心企業(ye) 的資助下,為(wei) 孩子們(men) 發放應急藥包、手電筒、防滑靴等裝備。

  2013年10月,黃加榮麵臨(lin) 著服務期結束再就業(ye) ,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他回到廣州工作。但僅(jin) 僅(jin) 4個(ge) 月後,他再次辭職,回到了廣西,考取了基層公務員,並繼續堅持運營炭火行動助學誌願者協會(hui) 。“我一直掛念著資助過的孩子們(men) ,心裏總是放不下。而且相對於(yu) 廣東(dong) ,廣西的鄉(xiang) 村發展更缺人才,更需要我們(men) 貢獻力量。”黃加榮說。

  2018年3月,黃加榮報名成為(wei) 共青團廣西區委派駐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保安鄉(xiang) 平浪村第一書(shu) 記。“從(cong) 誌願者變成發展第一責任人,以前是幫助別人,如今是自己幫自己,擔子更重了。”黃加榮說。

  黃加榮所駐的平浪村位於(yu) 石漠化地區,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產(chan) 業(ye) 基礎十分薄弱,村子裏居住壯、瑤、漢等多民族群眾(zhong) ,2015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3%,黃加榮剛到這個(ge) 村時,整個(ge) 村集體(ti) 收入隻有2萬(wan) 元。“駐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情況。我走遍了全村24個(ge) 屯所有農(nong) 戶。”村子裏山路難走,山石嶙峋,黃加榮的鞋子都磨破了好幾雙。

  經過調研,黃加榮認為(wei) 平浪村山多地少,肉牛養(yang) 殖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突破口。乘著縣裏發展肉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的東(dong) 風,黃加榮聯合村裏的致富能手,成立了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打造了一個(ge) 大型肉牛養(yang) 殖場。之後通過自主發展、入股經營、村企共建等方式,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從(cong) 單一的肉牛養(yang) 殖發展為(wei) “肉牛養(yang) 殖、蜜蜂養(yang) 殖、油茶種植、野生毛葡萄種植、鄉(xiang) 村旅遊”的“長中短期”多元化發展格局。

  駐村期間,黃加榮為(wei) 平浪村爭(zheng) 取鄉(xiang) 村公路、太陽能路燈、集中供水等項目,整合各類扶持資金1500多萬(wan) 元。短短3年,村集體(ti) 經濟資金從(cong) 2萬(wan) 元增長到近50萬(wan) 元。2020年,平浪村實現整村脫貧。黃加榮說:“作為(wei) 脫貧攻堅偉(wei) 大鬥爭(zheng) 的親(qin) 曆者,我感到無上光榮。”

  “雖然我已離開平浪村,但仍在關(guan) 注、支持平浪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還通過社交平台幫助農(nong) 戶銷售蜂蜜等農(nong) 產(chan) 品。”黃加榮說,“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西部計劃在廣西的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廣西青空間’的建設、廣西青年誌願者行動等,我將在新舞台上繼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青春力量。”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