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進樓棟 精準解民憂
萬(wan) 州牌樓長江大橋一景。榮騰龍攝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xiang) 鎮(街道)和城鄉(xiang) 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隻有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強、把基層政權鞏固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根基才能穩固。”2020年9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hui) 時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2021年1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指出,推進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從(cong) 鞏固黨(dang) 的執政基礎和維護國家政權安全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基層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這次會(hui) 議審議的《關(guan) 於(yu) 加強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於(yu) 2021年4月28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認真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基層治理工作的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各地積極探索基層治理創新,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2019年7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九次會(hui) 議強調,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鼓勵引導支持基層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及時總結和推廣基層探索創新的好經驗好做法。
進社區,走街巷,訪鄉(xiang) 村,看治理,探效能。從(cong) 今天起,記者調查版陸續推出“基層治理探索”係列報道,尋訪基層善治之道,敬請關(guan) 注。
以前出小區到最近的公交站,要順著山路走半個(ge) 小時,如今公交車直接開到小區門口,平均10分鍾一趟。“樓棟工作日機製,解決(jue) 了玉城家園小區居民的公交出行難題。”玉城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牟遺平說。
重慶市萬(wan) 州區沙河街道玉城社區玉城家園小區坐落於(yu) 城郊的半山坡,公交出行難題困擾小區居民已久。去年5月,針對這一問題,在前期開展工作的基礎上,萬(wan) 州區領導帶著區直有關(guan) 部門和沙河街道的幹部來到玉城家園,與(yu) 居民圍坐在樓棟院壩,開起樓棟現場辦公會(hui) 。
麵對麵聽民聲、解民憂,最終敲定解決(jue) 方案:由區裏和重慶公交集團協商,建立連接小區與(yu) 市區主要公交站點的公交複線,滿足群眾(zhong) 需求的同時,兼顧考慮“小區位置偏、出行人次少”等帶來的運營成本問題。
這樣的現場辦公是樓棟工作日機製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2019年5月,萬(wan) 州區以社區樓棟為(wei) 單元,探索建立樓棟工作日機製:樓棟長、社區幹部每個(ge) 工作日到樓棟走訪,街道班子成員定期走訪對口聯係社區和網格,包片區領導統籌力量每月召開1次樓棟現場辦公會(hui) ,聽取社情民意,建立問題清單,形成解決(jue) 方案。“社區引導居民自辦私事、居民自治主辦小事、區相關(guan) 部門和街道聯辦大事、包片聯係區領導督辦難事”——萬(wan) 州如今已探索建立“四事四辦”製度,根據事項屬性、難易程度,分級分類解決(jue) 群眾(zhong) 訴求。
“推行樓棟工作日機製近3年來,通過黨(dang) 組織引領,帶動多元力量參與(yu) ,各方資源下沉到基層,萬(wan) 州基本形成了‘上下貫通、橫向聯動、條塊互動’的治理新格局。”萬(wan) 州區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3月底,全區通過樓棟工作日機製解決(jue) 了471件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突出問題、3700多件一般性訴求。
樓棟工作日如何激發基層治理效能?記者近日赴萬(wan) 州探尋答案。
環境綜合整治前的富民花園小區。資料圖片
如今的富民花園小區。資料圖片
小區居民何武成——
“小區治理需要共建共治共享,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一分子”
春光明媚,清風徐徐。牌樓街道萬(wan) 安社區中關(guan) 園小區的阿公阿婆們(men) 紛紛走出家門,在院壩裏擺起了龍門陣,社區治理是他們(men) 常談常新的話題。
“以前是鬧心,現在是舒心。”71歲的小區居民何武成眼見著幾戶買(mai) 了新房的老鄰居又搬回來住了。
作為(wei) 典型的老舊小區,中關(guan) 園小區過去沒有物業(ye) 管理,問題不少:樓棟院落環境較差,停車位緊張,不少車輛占道停放;一些消防管道漏水,年久失修……何武成曾帶著幾個(ge) 老住戶找社區、找街道,建議政府兜底托管這個(ge) 小區,為(wei) 此還和社區幹部紅過臉。
社區、街道也有苦衷:類似的老舊小區不少,政府難以全部兜底托管。
辦法,在一次次走訪中商議出來。2019年5月,萬(wan) 安社區開始推行樓棟工作日機製,社區幹部、中關(guan) 園小區樓棟長堅持入戶走訪,幾位“有意見”的老黨(dang) 員、老住戶是重點走訪對象。幾番走訪交流下來,萬(wan) 安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薑正國頗受觸動:“這些老黨(dang) 員、老住戶有情緒,但更有熱情、熱心,關(guan) 心小區發展。為(wei) 什麽(me) 不把他們(men) 調動起來參與(yu) 小區治理?這也符合樓棟工作日的要求,帶動社區居民等多元力量參與(yu) ,引導社區居民協商解決(jue) 社區公共事務。”
“消防管道年久失修是大問題,我們(men) 通過樓棟工作日機製向上級申報維修經費,一定把問題解決(jue) 好。解決(jue) 樓棟院落環境差、部分住戶占道停車這些問題,我們(men) 每個(ge) 居民都不能當旁觀者。老黨(dang) 員能不能帶個(ge) 頭,帶著大家協商解決(jue) ?”薑正國做起小區老黨(dang) 員的工作。
“理是這個(ge) 理,自己這個(ge) 老黨(dang) 員也該承擔起一定的責任。”何武成紅了臉。
小區9棟單元樓,18位熱心老黨(dang) 員、老住戶主動報名,在街道、社區幹部建議指導下成立了業(ye) 主委員會(hui) ,探索老舊小區的自治自管。“我們(men) 帶頭,幹出個(ge) 樣子來!”何武成的倡議得到業(ye) 委會(hui) 其他成員響應,從(cong) 小區環境整治入手,業(ye) 委會(hui) 帶著熱心居民,從(cong) 人行過道到犄角旮旯,開展了持續半個(ge) 多月的大掃除。
小區環境為(wei) 之一新,不少居民主動向業(ye) 委會(hui) 繳納物業(ye) 費,小區的維護、管理有了經費支撐。趁熱打鐵,何武成等老黨(dang) 員又帶領大家平整小區閑置用地,規劃建設停車位,引導居民規範停車。
難題一個(ge) 一個(ge) 破解,小區管理步入正軌。如今的中關(guan) 園小區,路麵幹淨整潔,車輛停放有序,消防管道修葺一新……“社區幫著申請到了維修經費,我們(men) 請專(zhuan) 業(ye) 公司維修消防管道,再沒發生過漏水現象。”何武成說。
在實踐中摸索、總結,著力發揮黨(dang) 員在社區治理中的先鋒模範作用、深化居民自治實踐,成為(wei) 萬(wan) 州樓棟工作日機製的鮮明底色。具體(ti) 主抓樓棟工作日開展的萬(wan) 州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唐明祥介紹,近年來,萬(wan) 州區通過樓棟工作日機製,建立健全“街道、社區、網格、樓棟”四級基層黨(dang) 組織體(ti) 係,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動居民代表、樓棟長等力量參與(yu) 社區治理,打通聯係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米”。
“小區治理需要共建共治共享,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一分子。”何武成說,小區上一年度收取的物業(ye) 費還結餘(yu) 1萬(wan) 多元,“我們(men) 將對接居民需求,給小區添置些健身器材,讓大家能就近鍛煉,再補種些花草,讓小區環境更美一些。”
社區幹部蘭(lan) 江——
“樓棟工作日機製帶動更多資源下沉社區,更多改革配套推進,讓我們(men) 負擔輕了、權責明了、幹勁足了”
“過道搭,房前搭,出趟門都得繞行。”“小區裏這麽(me) 多違建,遇上緊急情況,消防車、救護車怎麽(me) 開得進來?”曾經,百安壩街道百安社區富民花園小區“有點擠”:24幢舊樓房裏住著1300多戶居民,一些居民在樓前屋後、臨(lin) 街過道私搭亂(luan) 建,小區環境較差。2020年初,社區幹部幾番入戶走訪,對違建的反映最多,群眾(zhong) 意見最大。
靠小區居民協商解決(jue) ?百安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蘭(lan) 江也想過,但沒走通:一些居民希望小區拆違,但自家也有違建,讓別人先拆底氣不足,自己先拆又擔心吃虧(kui) ;拆違不是一拆了之,後續規劃如何跟進,資金、項目如何配套,單靠居民協商難以解決(jue) 。“對相關(guan) 問題深入研判後,區裏決(jue) 定由社區先行牽頭引導居民自行拆違,相關(guan) 部門配合跟進。”蘭(lan) 江說。
重慶市萬(wan) 州區百安壩街道百安社區富民花園小區居民正在協商議事。冉孟軍(jun) 攝
蘭(lan) 江帶著社區幹部,發動樓棟長、網格員,召集搭有違建的百餘(yu) 戶居民代表陸續開了十幾次會(hui) 議,先一戶一戶摸清情況,了解各家各戶的具體(ti) 訴求後,再分類施策:有的家庭缺少勞動力,社區幹部便上門幫忙拆除;有的拆除後影響房屋使用,社區便逐一登記、協調解決(jue) 。“有一家一樓住戶在樓外過道搭了違章建築,拆除後地勢外高內(nei) 低,遇到下雨天雨水容易流進屋裏。我們(men) 協調拆違現場負責清運渣土和鋪設甬道的施工隊,為(wei) 這家修了簡易實用的擋水門檻。”蘭(lan) 江說。
“為(wei) 了給居民作示範,我們(men) 社區幹部和樓棟長、網格員,先做熟人朋友的工作,讓他們(men) 帶頭拆。”蘭(lan) 江說,不到半年,約七成居民完成自行拆違,其餘(yu) 也都簽字同意,由專(zhuan) 業(ye) 公司代為(wei) 拆除,沒有一戶強拆。
如今走進富民花園小區,曾經狹窄的過道變得寬敞平整,隨處搭建的棚子、板房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小花園、健身廣場。“我們(men) 通過樓棟工作日征求居民意見,聚焦大家需求,做好拆違後的小區環境綜合整治。”蘭(lan) 江帶著記者,邊走邊介紹,“這兒(er) 是牡丹苑,那兒(er) 是玉蘭(lan) 苑,根據一些居民提出的豐(feng) 富小區花草品種的意見,我們(men) 分類製定了主題綠化方案。”
違建拆了,環境美了。“街坊鄰居現在出門散步的多了,隨處可見綠植盆栽。”富民花園小區居民楊光政說。
“以前我們(men) 也想牽頭引導居民拆違,但那時心有餘(yu) 而力不足。”蘭(lan) 江介紹,樓棟工作日開展以來,萬(wan) 州區推行城市基層黨(dang) 建互助共建,街道、社區與(yu) 區直部門、轄區單位黨(dang) 組織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優(you) 勢互補,推進人、財、物等向基層傾(qing) 斜。
蘭(lan) 江告訴記者,就拿這次富民花園小區拆違來說,社區協調專(zhuan) 業(ye) 公司在拆違現場提前搭好帳篷、備好車,幫助被拆戶轉移物品;區城管部門派人宣講政策,協助社區做好動員;區住建委給予項目資金支持,用於(yu) 拆違後的小區管道、管線維護等。
萬(wan) 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牟林春介紹,近年來萬(wan) 州區對區直部門、街道職責下沉社區嚴(yan) 格實行準入管理,清理規範社區辦證辦件及公共服務延伸事項,依法明確社區自治事項23項、協助政府工作事項27項。“我們(men) 結合樓棟工作日機製為(wei) 基層鬆綁減負,讓社區幹部有更多精力走訪群眾(zhong) ,聚焦社區治理主責主業(ye) 。”
“樓棟工作日機製帶動更多資源下沉社區,更多改革配套推進,讓我們(men) 負擔輕了、權責明了、幹勁足了,能夠更好地提升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蘭(lan) 江說。
街道幹部魏擁鋒——
“現場辦公、多部門協同,讓我們(men) 更有底氣直麵難題,更加主動到一線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
音樂(le) 響,舞步起。來自周邊5個(ge) 社區的10多個(ge) 廣場舞團隊,曾經一到傍晚就在鍾鼓樓街道枇杷坪廣場架上高音喇叭,跳起廣場舞。
住在附近的居民紛紛投訴:“噪聲很大,家裏都不敢開窗。”
這個(ge) 小廣場讓5個(ge) 社區犯了難,社區幹部勸導居民跳廣場舞分時段、降音量,好過一陣子,可沒幾個(ge) 月就又變回老樣子。
2020年6月,通過樓棟工作日機製,有關(guan) 枇杷坪廣場的問題被小區、社區逐級提交上來,交由鍾鼓樓街道處理。接到任務後,鍾鼓樓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魏擁鋒帶著街道幹部多次到相關(guan) 小區了解情況,街道組織開展聯合接訪,幾次牽頭召開聯席會(hui) 議。
會(hui) 上,街道和社區、區城管和公安等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以及部分廣場舞團隊成員、小區居民代表共商解決(jue) 方案。會(hui) 後,各家單位領任務,抓落實,研究辦法,反饋、征求各方意見。
幾番論證、協商,2021年初,相關(guan) 部門、街道、社區聯合製定鍾鼓樓街道枇杷坪廣場管理辦法。按規定,健身、舞蹈等活動限定在晚8點半之前的特定時段,活動區域限定在廣場內(nei) ,不得占用廣場相鄰人行道;明確活動規範,嚴(yan) 禁各類車輛入內(nei) ,不得亂(luan) 堆亂(luan) 占、私拉電源線;遵守噪聲汙染防治規定,廣場內(nei) 禁止使用高音量音響設備。
魏擁鋒說,管理規定實施以來,城管和公安部門多次聯合執法,勸阻違規停車、亂(luan) 堆亂(luan) 放行為(wei) ,規範管理秩序;廣場管理人員在廣場劃定不同區域,引導健身、舞蹈人員在不同區域內(nei) 活動;街道、社區統一配備音響,設立分貝測試儀(yi) 。“一年多來,再沒有接到過周邊居民投訴。”魏擁鋒說。
魏擁鋒每周都會(hui) 到所轄社區、小區樓棟參加院壩會(hui) 、議事會(hui) 。這段時間在枇杷坪廣場周邊小區,他又接到不少群眾(zhong) 反映的新問題、新訴求:“枇杷坪廣場的問題解決(jue) 了,周邊小區的綠化能不能配套跟上?”“老舊小區淩亂(luan) 的電線網能不能歸置理順?”“小區的下水管網能不能再修一修?”
魏擁鋒說:“無法現場答複的,我會(hui) 把問題記下來,事後和社區、相關(guan) 部門一起想辦法。現場辦公、多部門協同,讓我們(men) 更有底氣直麵難題,更加主動到一線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
“依托樓棟工作日機製,我們(men) 統籌各方力量下沉基層,將基層治理力量‘化零為(wei) 整’、治理體(ti) 係‘整合升級’,實現由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轉變,使街道、社區有人幹事、有錢辦事、有權管事。”萬(wan) 州區委政法委副書(shu) 記嚴(yan) 勝介紹。
區教委副主任張聲勇——
“分片包幹、現場辦公按照‘一包到底’工作機製,由相關(guan) 區領導牽頭督辦、全程跟進、限期銷號”
和萬(wan) 州主城區隔河相望,萬(wan) 州區沙河街道的不少居民都有一個(ge) 心願:希望有一所建在家門口的中學。
68歲的居民朱分水說:“我們(men) 街道轄區有小學、幼兒(er) 園,但距離街道最近的中學在幾公裏外的河對岸。每天上下學,不少家長要騎車或開車接送孩子,還有一些家長就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
2019年7月,區委有關(guan) 負責人帶領相關(guan) 區直部門和街道、社區負責人到沙河街道開展樓棟工作日現場辦公時,這件事被不少居民提了出來。
現場會(hui) 上,時任萬(wan) 州區人大常委會(hui) 沙河街道工作委員會(hui) 主任楊小東(dong) 算了筆賬:“家長陪讀,意味著不少家庭每月多了一份房租支出,少了一個(ge) 就業(ye) 人口的收入。”
“建設相應規模的中學,需要約1億(yi) 元建設資金,籌集這麽(me) 多經費難度太大。”時任萬(wan) 州區教委專(zhuan) 職督學、現任區教委副主任張聲勇介紹。
這一問題被提交到區委常委會(hui) 會(hui) 議,一番論證後發現確有困難,其他方麵的教育投入也很迫切,眼下很難擠出這麽(me) 大一筆開支。
那段時間,張聲勇跟著區領導、區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沒少到沙河街道調研,了解到沙河街道和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淵源頗深——1937年12月,南京金陵中學西遷至當時的四川萬(wan) 縣沙河鎮楊家花園(今重慶萬(wan) 州區沙河街道沙河社區),在此辦學8年,於(yu) 1946年1月回遷南京。
能否聯係南京金陵中學,以及在三峽庫區對口支援工作中結對幫扶萬(wan) 州區的南京市,幫助解決(jue) 沙河街道籌建中學的問題?2019年9月,區委相關(guan) 負責人發出邀請,南京市、南京金陵中學相關(guan) 負責人來到沙河街道調研,雙方對在這裏複建一所金陵中學的提議展開論證,最終南京市通過三峽庫區對口支援項目投入建設資金,萬(wan) 州區負責學校選址建設、後續管理。
兩(liang) 地合作,一舉(ju) 多得。困擾沙河街道居民多年的問題解決(jue) 了,不再為(wei) 孩子上下學、陪讀等問題發愁;萬(wan) 州區的教育資源布局更趨均衡;豐(feng) 富了兩(liang) 地教學交流——去年,新建的萬(wan) 州南京金陵中學執行校長黎明應邀前往南京金陵中學跟崗學習(xi) ,兩(liang) 校還從(cong) 這學期啟動定期開展教師教學線上研討活動。
去年9月,萬(wan) 州南京金陵中學落成開學。“從(cong) 問題提出到學校建成的兩(liang) 年時間裏,區裏多次召開區委常委會(hui) 會(hui) 議研究解決(jue) 方案,以及建校選址、配套建設等問題,相關(guan) 部門一直密切溝通、全力推進。”張聲勇說。
根據樓棟工作日機製工作要求,由區委統籌,相關(guan) 區領導分片包幹聯係2至3個(ge) 街道,每月統籌區級部門負責人、街道班子成員到社區、網格開展1次現場辦公,麵對麵傾(qing) 聽群眾(zhong) 訴求,領辦督辦難點問題。“分片包幹、現場辦公按照‘一包到底’工作機製,由相關(guan) 區領導牽頭督辦、全程跟進、限期銷號,區委常委會(hui) 會(hui) 議定期聽取匯報、討論研究,督促相關(guan) 部門辦理落實。”張聲勇說。
“我們(men) 將繼續深化樓棟工作日機製,統籌帶動各方治理資源匯集基層一線,以‘項目化、事項化、政策化、機製化’方式,在家門口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做到‘群眾(zhong) 需要、組織知道、多元辦到’。”萬(wan) 州區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2日 1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