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有書的日子有奔頭

發布時間:2022-05-29 15:5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加強農(nong) 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倡導鄉(xiang) 村閱讀,是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重要方麵。

  目前,全國共有農(nong) 家書(shu) 屋58.7萬(wan) 家,覆蓋了全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今年世界讀書(shu) 日,我們(men) 將鏡頭對準3家書(shu) 屋,其創辦人均獲評由中宣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共同主辦評選的2021年“鄉(xiang) 村閱讀榜樣”。孩子在這裏讀到第一本名著、青年在這裏實現創業(ye) 的抱負、村民在這裏找到致富的門路……書(shu) 屋的故事,就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動注腳。

  在大山深處,在遙遠邊陲,在廣袤草原,在溫潤水鄉(xiang) ,一處處鄉(xiang) 村書(shu) 屋如同一扇扇通向廣闊世界的窗,連接田埂,陪伴夢想,照見遠方。

  ——編 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2日 19 版)

  在重慶市萬(wan) 州區熊家鎮,說起金龍文化大院,村民們(men) 都很熟悉。

  文化大院的創辦人,是熊家鎮古城村村民譚明海。2006年,譚明海用開副食品批發店的積蓄,買(mai) 下了一個(ge) 院子,打造成農(nong) 家書(shu) 屋。當時,家人朋友都不理解,可譚明海卻很堅持:“我小學沒畢業(ye) ,以前不認識幾個(ge) 字,吃過沒文化的虧(kui) 。”回想起初衷,譚明海說:“就想讓村裏人多認字、多讀書(shu) 。”

  起初,書(shu) 架上隻有幾百本書(shu) ,鮮少有人光顧。漸漸地,越來越多人知道鎮上開了家書(shu) 屋,讓大夥(huo) 兒(er) 免費看書(shu) 。

  劉純陸是熊家鎮紅星村的養(yang) 蜂專(zhuan) 業(ye) 戶,蜜蜂經常遭受病蟲害,劉老漢跑來求助,一本本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書(shu) 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古城村,村民劉興(xing) 奇通過讀書(shu) 學習(xi) ,掌握了養(yang) 魚的技術,收益比往年翻了好幾倍。

  養(yang) 魚、種樹、預防病蟲害……書(shu) 屋為(wei) 村民們(men) 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能。不僅(jin) 村民們(men) 願意來了,孩子們(men) 放了學,也喜歡來這裏閱讀、學習(xi) 。

  得到街坊鄰裏的認可,譚明海有了信心,投入更多資金充實書(shu) 屋,如今已經有8000餘(yu) 冊(ce) 圖書(shu) 。

  不僅(jin) 如此,數年來,譚明海還經常組織免費培訓,邀請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開展電腦基礎技能和養(yang) 殖業(ye) 、種植業(ye) 、病蟲害防治等各類知識技能培訓38期,參訓人員達1100餘(yu) 人次。

  “以前字都認不全,現在能把四大名著讀下來了。”讀書(shu) 為(wei) 譚明海帶來了更多知識,也讓更多村民了解到讀書(shu) 的重要性。看著文化大院,譚明海有了新的打算——開辦農(nong) 村紅岩文化室,並與(yu) 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聯合舉(ju) 辦巡演巡展活動,積極弘揚紅岩精神。

  多年來,文化大院一直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鎮上和鄰村的大人小孩有了閱讀、休閑的空間。老譚的兒(er) 子就是“泡”在這間書(shu) 屋裏長大的,如今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一直堅持讀書(shu) ,生活就會(hui) 越來越有奔頭。”譚明海笑著說。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