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2022年,我國將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美麗中國·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

發布時間:2022-05-29 20:4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wei)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

  生物多樣性關(guan) 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拯救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feng) 富。

  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鹮野外種群數量超過6000隻,藏羚羊野外種群恢複到30萬(wan) 隻以上……記者22日從(cong)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獲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拯救保護,大量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複性增長,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率提高到74%,生物多樣性更加豐(feng) 富。

  更加豐(feng) 富

  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近年來,我國係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放歸(回歸)自然、人工繁育(培植)等措施,有效保護了90%的典型陸地生態係統類型,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目前,我國建有各級各類植物園近200個(ge) ,收集保存了2萬(wan) 多個(ge) 物種,占我國植物區係的2/3。野外回歸珍稀瀕危植物達到206種,其中112種為(wei) 我國特有種。麋鹿、普氏野馬曾一度在野外消失,目前通過人工繁育等方式,總數分別達近1萬(wan) 隻和700隻左右,並成功實施放歸自然,重新建立了野外種群,生存區域和範圍不斷擴大。

  保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有助於(yu) 保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我國啟動了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和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形成了較為(wei) 完整的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ti) 係。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在北京正式設立國家植物園,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進入新階段,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同時,我國深入開展一係列製度建設和執法打擊行動,全麵禁止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持續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野生動植物保護製度體(ti) 係更加健全,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調整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製定並實施相關(guan) 配套管理製度。

  據介紹,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按照《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的總體(ti) 目標,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加大對大熊貓、東(dong) 北虎、東(dong) 北豹、亞(ya) 洲象、長臂猿、雪豹、長江江豚、蘇鐵、蘭(lan) 科植物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確保到2025年,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5%,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0%。

  此外,我國編製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生物多樣性和典型景觀分布特征,遴選出50個(ge) 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麵積約占國土陸域麵積的10%,有效保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係統和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今年我國還將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功能良好的區域,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更多努力

  開展珍稀特有魚類放流,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等

  22日,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在湖北省武漢市白鱀豚館正式揭牌。該研究中心由武漢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成立,將通過長江江豚繁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聲學、保護生物學等研究,持續維護並改善長江江豚繁育環境條件,著力攻克江豚飼養(yang) 、繁育、保種等關(guan) 鍵技術,為(wei) 人工繁育個(ge) 體(ti) 最終回歸長江奠定基礎。

  近日,《雲(yun) 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21—2025年)》印發,提出要實施重點物種和生態係統保護工程、亞(ya) 洲象保護工程、旗艦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與(yu) 修複重點工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等,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

  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每一個(ge) 人的努力。近年來,各地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guan) 工作,從(cong) 動物到植物、從(cong) 陸地到江河,各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日益豐(feng) 富。

  記者從(cong)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近40年,約20種、數量近1000萬(wan) 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向長江放流,為(wei) 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物種和基因寶庫,孕育了豐(feng) 富的魚類資源。”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薑偉(wei) 介紹,中華鱘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來,將人工保種、繁育放流作為(wei) 長江魚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任務。截至目前,中華鱘研究所已成功馴養(yang) 60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為(wei) 其遷地保護奠定了技術基礎;已掌握20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長江鱘,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圓口銅魚等。

  另一方麵,棲息地環境的改善與(yu) 恢複,是生物多樣性改善的重要條件之一。目前,廣東(dong) 已建立1361個(ge) 自然保護地,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工作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框架初步建立,生態保護格局進一步優(you) 化。同時,廣東(dong) 進一步加大動植物保護力度,修訂發布《廣東(dong) 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嚴(yan) 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

  而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一棵樹”也有了博物館。日前,一家專(zhuan) 門的珙桐曆史博物館在長陽開館,博物館裏有近千張圖片資料和近百萬(wan) 字文字資料,展現了百餘(yu) 年來珙桐生長、繁衍、遷徙的曆史。據介紹,珙桐又名“鴿子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更多發現

  新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新增10343個(ge) 物種及種下單元

  生物物種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分類單元。要實現更高效的保護,摸清家底很重要。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hui) 在線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2版,較2021版新增10343個(ge) 物種及種下單元——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了10餘(yu) 年。

  2008年開始,為(wei) 了摸清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家底,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hui) 組織國內(nei) 200多位專(zhuan) 家,全麵係統地收集整理公開發表的中國生物物種數據,每條數據都由分類學專(zhuan) 家審定確認,最終匯編成《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每年以年度名錄的形式發布。

  據介紹,2022版名錄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分類學專(zhuan) 家完成。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38293個(ge) ,其中物種125034個(ge) ,種下單元13259個(ge)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不斷更新的數據,也是近年來我國學者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的一個(ge) 縮影。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度中國學者在菌物分類學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380位中國學者參與(yu) 發表了1124個(ge) 菌物新名稱,占全球新名稱總數的近1/3。

  “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隻有本底清楚了,才有可能更好地進行研究、保護及相關(guan) 的決(jue) 策。”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中國是唯一一個(ge) 每年都發布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自發布以來,已經被廣泛采用。

  據統計,從(cong) 2018年至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在線物種頁麵訪問量超過1000萬(wan) 次,支撐了一係列生物多樣性相關(guan) 的科學研究、保護決(jue) 策及科學普及工作,對支持國家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相關(guan) 國際公約具有重要意義(yi) 。

  (綜合本報記者寇江澤、吳月輝、王浩、範昊天、強鬱文、葉傳(chuan) 增、洪秋婷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3日 第 1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