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生物,我們共同守護(美麗中國·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下))
核心閱讀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江河畔以調研推動科學立法,在實驗室裏為(wei) 植物製作“備份”,在綠道邊為(wei) 區域生物多樣性摸清“家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自身努力,投身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之中。
守護多樣生物,如何成為(wei) 行動者?或許,我們(men) 可以從(cong) 本期幾位主人公的故事裏找到答案。
在江河畔,以調研推動立法
淡黃色、橢圓外形,酷似一枚硬幣……2017年,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係主任王備新在江蘇昆山城郊一條修複後的河流中,發現了底棲動物扁泥甲的身影。這是扁泥甲在江蘇的平原河流中首次被發現。
這次發現源於(yu) 王備新2017年開始的一個(ge) 研究項目。2017年到2019年,江蘇首次組織開展縣域生物多樣性調研,為(wei) 2020年啟動的《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製訂工作提供支撐。作為(wei) 這一領域的專(zhuan) 家,王備新帶隊到宜興(xing) 、昆山、句容等地開展了實地調查。
“和2007年在南京紫金山中的溪流裏發現扁泥甲不同,這次發現的地點更接近人類活動區域。”王備新介紹,扁泥甲是典型的環境指示物種,不僅(jin) 對水質要求高,且易受河流所在流域的陸地環境影響。這次發現扁泥甲,說明10多年來環太湖水環境治理取得了實效。
2020年,在《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製訂工作啟動階段專(zhuan) 家意見征求會(hui) 上,王備新提出保護對象和內(nei) 涵的特殊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著眼點寬廣——保護對象應是所有生物及其生態服務功能與(yu) 價(jia) 值,包括遺傳(chuan) 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係統多樣性等。”
“從(cong) 2017年開始,我們(men) 團隊曆時5年,進行了長江幹流底棲生物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從(cong) 下遊溯江而上,去往中遊和上遊。”王備新說,“通道性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能以項目研究為(wei) 導向,也不能隻立足一時一地,因為(wei) 生物的生長、發育、繁衍有自身規律。”
2021年11月,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一次立法座談中,王備新提出,針對長江流域江蘇段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條款,一方麵要係統建立與(yu) 中、上遊的聯動機製;另一方麵要布局建立觀測點站,對長江禁捕等措施及生態修複效果進行長期跟蹤考察,提高評估的準確性。目前,這一建議已在落實中。
在實驗室,給植物製作“備份”
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離體(ti) 庫內(nei) ,存放著一個(ge) 小玻璃瓶——外觀上看,瓶內(nei) 植物呈現嫩綠色,在庫內(nei) 眾(zhong) 多玻璃瓶中並不起眼,但這對於(yu) 離體(ti) 庫高級工程師何俊而言,卻尤其難得。
“這是極度瀕危物種距瓣尾囊草。幾年前,種子采集員隻獲得了5粒種子。”何俊說,“拿到後,我們(men) 迅速消毒、放入無菌瓶進行萌發培養(yang) ,但隻有一粒種子萌發。這種子嬌貴,我們(men) 培養(yang) 得也格外小心。”隨著植株緩慢長大,這株距瓣尾囊草逐漸有了數量更多的芽,離體(ti) 庫另一位工程師李春芳繼續探索誘導它生根。“如今,我們(men) 通過組織培養(yang) 擴繁的距瓣尾囊草,不僅(jin) 種在了種質資源庫苗圃,還開花結出了果實!”何俊說。
“大多數植物種子可以在低溫幹燥的種子保存庫內(nei) 保存成百上千年,但有些植物種子很難在低溫幹燥環境下長期保存。為(wei) 了彌補這些不足,離體(ti) 植物保存技術應運而生。”何俊介紹,不同於(yu) 種子保存,植物離體(ti) 庫實際上是將植物外植體(ti) ,比如芽、莖段或葉等,在無菌環境下進行組織培養(yang) 。據估算,有3%—20%的植物不適合用常規低溫幹燥的方式保存,離體(ti) 保存成為(wei) 保存這類植物種質的重要方式。
在離體(ti) 庫,已有1300多種植物得到保存,絕大多數是珍稀瀕危植物、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或極小種群植物。何俊說,為(wei) 更有效保存植物,他們(men) 會(hui) 優(you) 先選擇不易通過種子保存、數量稀少的物種保存。同時,隨著一些種子低溫幹燥保存技術更成熟、部分植物發現更多野外植株,離體(ti) 庫保存的植物數量也會(hui) 隨之調整。
“保存珍稀瀕危植物,為(wei) 它們(men) 製作‘備份’,是我們(men) 最重要的任務,但我們(men) 並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保存上。”何俊說,“延長繼代周期,破解尚未實現離體(ti) 保存物種的保存技術,誘導植物生根實現珍稀瀕危植物擴繁……迎接挑戰、解決(jue) 新問題才更有意思,也更有意義(yi) 。”
在綠道邊,記錄下多樣精彩
一場雨剛過,福建省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園裏的草木被衝(chong) 刷得格外清爽。“雨後的清晨鳥類活動頻繁,很適合做鳥類調查。”李熙慧說。長期的生物調查經驗,讓她隻聽聲音便能辨別常見的鳥類。
李熙慧是當地一家雜誌社的編輯。5年前,她陪著孩子在武夷山參加自然觀察活動時,遇到了來此進行昆蟲調查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紅斌。自此,李熙慧便在梁紅斌的指導下,嚐試在城市空間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
李熙慧從(cong) 零開始,買(mai) 了昆蟲學、鳥類學、動物行為(wei) 學等方麵的高校教材自學,參加鳥類學、物種調查方法培訓等。那時,李熙慧家附近的福山郊野公園步道一期剛剛建成,她便把郊野公園當作實踐地。
5年時間,普通遊客眼裏“風景好、空氣好”的福山郊野公園,在李熙慧眼中逐漸有了更多內(nei) 涵:這裏有哪些樹種?原生植物、園林植物比例各多少?在這裏,李熙慧常常一待就是一上午,記錄物種種類、觀察它們(men) 的習(xi) 性。
曆經上百次調查,2020年,李熙慧將福山郊野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整理成階段性報告,連她自己也吃了一驚——一座城市公園內(nei) ,竟記錄到140多種鳥類、2000多種昆蟲。2021年,福州市鼓樓區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李熙慧的調研成果成為(wei) 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如今,李熙慧的調查範圍也在不斷擴大——記錄福州金雞山公園、福州烏(wu) 山曆史風貌區等區域生態數據,參加閩江河口濕地鳥類調查……長期的學習(xi) 與(yu) 實踐,讓李熙慧在生物調查領域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通過研究,讓大家更了解動植物,進而更好地保護它們(men) ,我覺得很有意義(yi) 。”她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4日 第 1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