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糧食播種麵積穩保550萬畝
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天津市種植業(ye) “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由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編製完成,日前印發各涉農(nong) 區和相關(guan) 單位。《規劃》提出,圍繞落實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現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總體(ti) 要求,我市堅持適水種植、量水生產(chan) 原則,全力抓好糧食生產(chan) 、果蔬生產(chan) 、油料生產(chan) 等,提高小站稻、強筋小麥和鮮食玉米種植比例,更好地滿足市民“米袋子”“菜籃子”需求。
種植業(ye) 生產(chan) 中,確保糧食生產(chan) 安全至關(guan) 重要。《規劃》提出,我市糧食播種麵積穩定在550萬(wan) 畝(mu) ,確保口糧安全。小麥種植麵積穩定在170萬(wan) 畝(mu) 。積極推進強筋小麥發展,適度擴種高端小麥品種。將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和靜海區打造成為(wei) 國家級小麥生產(chan) 重點區。玉米種植麵積穩定在270萬(wan) 畝(mu) 。在寧河區、靜海區、津南區、武清區、東(dong) 麗(li) 區、濱海新區,種植高粱、穀子等其他穀物和雜豆、薯類等。大豆種植麵積擴大到10萬(wan) 畝(mu) 。
小站稻是天津一張閃亮的名片,我市加大力度重塑小站稻產(chan) 業(ye) 輝煌。《規劃》特別強調,“十四五”期間,小站稻種植麵積力爭(zheng) 保持在100萬(wan) 畝(mu) 。加強優(you) 質小站稻種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提升育(繁)種能力。推廣基質育秧、統防統治、側(ce) 深施肥等集約化、規模化綠色技術的應用。開展稻麥輪作示範推廣,實現“一地雙收”“畝(mu) 產(chan) 噸糧”效果。推動國家小站稻栽培標準化核心區建設。將小站稻發展與(yu) 綠色生態屏障區生態建設和景觀建設相結合,打造萬(wan) 畝(mu) 小站稻濕地。發展稻漁立體(ti) 綜合種養(yang) ,實現“一水雙收”。謀劃和創建小站稻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小站稻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聚焦小站稻產(chan) 業(ye) 鏈生態圈建設,搭建從(cong) 育種到消費全環節的服務平台。
《規劃》提出,我市對蔬菜生產(chan) 布局進行優(you) 化,確保菜田麵積穩定在50萬(wan) 畝(mu) 。重點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加大不耐貯運的葉類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種植,提升應急供應能力,力爭(zheng) 蔬菜綜合自給率達到100%。果園麵積穩定在30萬(wan) 畝(mu) 。穩定梨、桃、蘋果等傳(chuan) 統水果種植麵積,提升茶澱玫瑰香葡萄、大港冬棗、靜海金絲(si) 小棗、盤山柿子等地理標誌水果生產(chan) 能力,促進香酥梨、黃油蟠桃、設施藍莓和設施草莓等特色水果發展。另外,油料種植麵積穩定在2萬(wan) 畝(mu) 。因地製宜推動發展棉花、西甜瓜、花卉、中藥材、飼草等高效經濟作物。
全麵搞好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大力發展低碳農(nong) 業(ye) 。《規劃》特別提出,推動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yu) 種植業(ye) 深度融合。推廣施用緩釋肥、節水灌溉等技術模式,鼓勵使用低排放農(nong) 機具,減少碳排放。挖掘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過程減碳潛力,推進種植業(ye) 落實“雙碳”戰略要求。鼓勵引導拓展“雙碳”新業(ye) 態,挖掘並合理測算農(nong) 作物種植生態價(jia) 值。
按照《規劃》要求,到2025年,我市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全市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保持在90.5%以上,新增農(nong) 業(ye) 高效節水灌溉麵積達12萬(wan) 畝(mu) ,培訓高素質農(nong) 民3.8萬(wan) 人。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達到95%。種植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記者 陳忠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