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穩糧保豐收 築牢“壓艙石”

發布時間:2022-06-07 16:47:00來源: 山西日報

  作為(wei) 我省糧食生產(chan) 大市,臨(lin) 汾市始終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2011年以來,累計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281.9萬(wan) 畝(mu) ,建成228.1萬(wan) 畝(mu) ,53.8萬(wan) 畝(mu) 正在實施。今年與(yu) 省政府簽訂了糧食播種麵積751.8萬(wan) 畝(mu) 的責任書(shu) ,總產(chan) 量爭(zheng) 取達到21.25億(yi) 公斤。今年臨(lin) 汾市小麥種植麵積301.7萬(wan) 畝(mu) ,目前,全市共檢修保養(yang) 各類農(nong) 業(ye) 機械數量41515餘(yu) 台,確保夏播、夏管,組織3400餘(yu) 台聯合收割機確保小麥機收對接到鄉(xiang) 鎮、到地塊,全力奮戰夏收,預計機收率達到98%以上。

  組織指導有力

  五月人倍忙,小麥覆隴黃。5月31日,侯馬市上馬辦事處鬥龍溝村、隘口村小麥正式開鐮,5台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開鐮第一天收獲麵積400畝(mu) ,標誌著臨(lin) 汾市“三夏”生產(chan) 正式拉開序幕。

  據臨(lin) 汾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吳江平介紹,去年臨(lin) 汾市冬小麥播種麵積301.7萬(wan) 畝(mu) ,受去年秋汛影響,全市冬小麥大麵積延遲播種,晚播麵積達到76%,初播時小麥苗情較常年偏弱,冬季全市小麥一、二、三類苗比例僅(jin) 10∶20∶70,而常年為(wei) 40∶40∶20。

  為(wei) 保障全年糧食豐(feng) 收,臨(lin) 汾市加強組織領導,先後出台《2022年全市糧食生產(chan) 工作實施方案》《小麥冬前管理技術指導措施》《臨(lin) 汾市關(guan) 於(yu) 做好小麥趁雪追肥促弱轉壯工作的緊急通知》《小麥中後期管理技術措施》等一係列文件,指導全市糧食春季生產(chan) 。

  開春後,臨(lin) 汾市深入開展“入企進村”“三隊包聯”等服務,大力推動冬小麥“促弱轉壯”“科技壯苗”專(zhuan) 項行動。3月7日—10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奪夏糧小麥豐(feng) 收”工作組一行11人,深入曲沃縣、襄汾縣、洪洞縣開展專(zhuan) 項指導服務。全市上下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技術培訓,發放2022年促弱轉壯保夏糧小麥豐(feng) 收技術掛圖、明白紙等20萬(wan) 餘(yu) 份。侯馬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在西裏村和城小村召開冬小麥“科技壯苗”現場培訓會(hui) ;翼城縣開展小麥生產(chan) 托管服務促弱轉壯集中噴肥行動;襄汾縣組織13支技術服務團隊,開展小麥“促弱轉壯”田間管理技術服務;洪洞縣出動廣大黨(dang) 員幹部和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120餘(yu) 人次,指導農(nong) 民落實分類田管技術措施;堯都區組織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開展送技術、送項目、送服務等服務活動;鄉(xiang) 寧縣成立小麥“促弱轉壯,科技壯苗”專(zhuan) 班,組織專(zhuan) 家團隊下鄉(xiang) 開展服務40餘(yu) 次。堯都區吳村鎮洪堡村村民靳並生說:“今年專(zhuan) 家們(men) 很給力,線上線下培訓特別多,在他們(men) 的指導下,前期的小麥弱苗都緩過來了。”

  當前,為(wei) 確保小麥顆粒歸倉(cang) ,臨(lin) 汾市成立“三夏”農(nong) 機跨區作業(ye) 指揮部和工作專(zhuan) 班,製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組建應急救援車隊、技術維修服務隊,組織3400餘(yu) 台聯合收割機,確保小麥機收對接到鄉(xiang) 鎮、到地塊,全力打好小麥收獲第一仗。

  惠農(nong) 政策到位

  目前臨(lin) 汾市冬小麥普遍長勢良好、正在收獲。根據農(nong) 業(ye) 部門調查預估,預計小麥畝(mu) 產(chan) 量300.2公斤,比去年增長5.7%;總產(chan) 量8.92億(yi) 公斤,比上年增產(chan) 4.1%。

  惠農(nong) 政策充分調動農(nong) 民的種糧積極性。今年我省出台了一係列糧食生產(chan) 支持政策。耕地地力補貼安排資金29億(yi) 元,補助67元/畝(mu) ;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總資金4.76億(yi) 元……此外,還有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基地補助、小麥生產(chan) 補助、農(nong) 機深鬆作業(ye) 補助等多項補助。

  與(yu) 省裏一樣,臨(lin) 汾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次性種糧補貼在春耕期間全部發放到位,同時發放“2022年山西省糧食生產(chan) 支持政策”年曆7450份,讓農(nong) 民更詳細地了解政策。

  洪洞縣財政配套小麥保險費用250餘(yu) 萬(wan) 元,為(wei) 農(nong) 戶代繳小麥保費620餘(yu) 萬(wan) 元,全力支持省級小麥完全成本保險和未轉移就業(ye) 收入損失保險試點縣工作;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沃園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閆紅元說:“我的種糧補助都拿上了,‘一噴三防’物資也早早到位啦。小麥種植險保費20元/畝(mu) ,財政補貼17元/畝(mu) ,我們(men) 農(nong) 戶隻需要承擔3元/畝(mu) 。”

  翼城縣財政投資1000餘(yu) 萬(wan) 元用於(yu) 全縣小麥葉麵噴肥促弱轉壯。襄汾縣及時下發救災資金1550萬(wan) 元,為(wei) 小麥春季管理提供資金支持。大寧縣在中央和省級財政每畝(mu) 補貼200元的基礎上,縣財政每畝(mu) 再補貼50元,托管的耕、種、防、收四個(ge) 環節每畝(mu) 補貼130元。中央和省級財政每畝(mu) 200元的補助,根據實際種植的耕地麵積,以現金方式補助給承擔種植任務的主體(ti) ;縣財政每畝(mu) 50元的補助,通過“一卡通”補助給實際種植登記造冊(ce) 承擔任務的新型經營主體(ti) 及農(nong) 戶。隰縣財政拿出175萬(wan) 元補貼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安澤縣幫助實施主體(ti) 利用“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信貸直通車”籌措資金搶購大豆種子……

  服務到田走心

  今年臨(lin) 汾市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為(wei) 10萬(wan) 畝(mu) ,播前全市所需玉米種子15萬(wan) 公斤,大豆種子28.5萬(wan) 公斤,專(zhuan) 用播種機150台均全部落實到位。

  因為(wei) 之前沒有相關(guan) 經驗,很多種植戶對於(yu)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感覺比較迷茫。全市“三隊包聯”專(zhuan) 家服務團隊和當地“土專(zhuan) 家”、種糧大戶共同發力,采取線上線下培訓講解、農(nong) 機作業(ye) 實地示範、技術模式書(shu) 籍隨時發放等措施,確保了種植任務的完成。

  專(zhuan) 家團隊共發放“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模式”圖冊(ce) 1500份,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技術難題。全國農(nong) 機使用一線第一批入選“土專(zhuan) 家”、襄汾縣張禮村的王小虎與(yu) 兒(er) 子王忠一起研發了臨(lin) 汾市首台大豆玉米免耕播種機,可滿足玉米大豆間作模式的行比、行距和穴距要求。該機械的試驗使用,對提高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播種作業(ye) 質量,實現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質增效都有很大意義(yi) 。王小虎高興(xing) 地說:“希望我們(men) 研發的這台機器能在實踐中幫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

  4月7日,大寧縣在曲峨鎮召開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現場會(hui) ,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農(nong) 機工作人員現場講解種植的技術要點,對行距、株距、播深等技術要點現場指導農(nong) 機手耕種。技術專(zhuan) 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進行技術指導,並提出試驗示範的合理化建議。大寧縣沃土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承擔種植托管服務,實現了規範化種植、集約化管理,為(wei) 玉米和大豆豐(feng) 收打下堅實基礎。

  隰縣簽訂縣、鄉(xiang) 種植責任狀,成立了7個(ge) 進村包聯鄉(xiang) 鎮服務隊,常態化深入村戶宣傳(chuan)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分片區組織農(nong) 機手開展種植培訓,通過麵對麵交流、現場演示的方式,推廣專(zhuan) 業(ye) 種植技術,穩步推進3.5萬(wan) 畝(mu)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播種工作。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環境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合成立大豆玉米帶狀有機旱作科研基地,劃定1200畝(mu) 的示範麵積。聘請臨(lin) 汾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農(nong) 藝師段峰對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進行全程技術指導。

  眼下,在古老的平陽沃野上,成熟的麥子挺著沉甸甸的腰杆,一陣微風吹來,發出嗦嗦的響聲、閃著金黃色的光,臨(lin) 汾市正在全力奮戰夏收,力奪夏糧豐(feng) 收。(記者王秀娟)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