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創新無言揚國威 成果有形惠民生
五月二十七日,東(dong) 南大學舉(ju) 辦“科學名世、人才報國”教學科研成果展,圖為(wei) 現場展示的VR世界裏操控虛擬機械臂。 本報記者 劉莉 攝
6月9日,省委、省政府舉(ju) 行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隆重表彰2020年度、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和首屆省科技創新發展獎獲獎單位(集體(ti) )、企業(ye) 和個(ge) 人。江蘇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站上全省科技領域的最高領獎台,彰顯江蘇科技創新的雄厚實力和澎湃力量。兩(liang) 屆獲獎項目同台授獎,今年的獎勵大會(hui) 相較往年更加星光熠熠。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
科研尖兵湧現
圍繞國家軍(jun) 民融合、網絡通信、“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部署,我省湧現出一批優(you) 秀科研尖兵和科研團隊,形成一批原創科研成果。
“這次獲獎是團隊長期奮鬥拚搏的結果,不是我的個(ge) 人榮譽,而是集體(ti) 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賁德接過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時感慨道。賁德院士是我國大型相控陣雷達的開拓者和機載脈衝(chong) 多普勒雷達的奠基人,從(cong) 1963年至今,他一直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從(cong) 事國家預警探測領域雷達裝備技術與(yu) 係統研究工作,為(wei) 突破相控陣體(ti) 製的尖端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
網絡通信與(yu) 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簡稱紫金山實驗室)牽頭承擔國家6G總體(ti) 技術研究任務,創造了太赫茲(zi) 無線通信世界最高實時傳(chuan) 輸記錄等一批重大成果。大會(hui) 上,紫金山實驗室榮獲首屆省科技創新發展獎先進單位(集體(ti) )。
“這是對我們(men) 近幾年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們(men) 的極大激勵。”紫金山實驗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東(dong) 南大學教授尤肖虎激動地說。在6G國際賽道上,尤肖虎團隊率先取得了突破。今年年初,尤肖虎團隊在全世界率先發布100Gb/s(比特每秒)到200Gb/s的太赫茲(zi) 無線傳(chuan) 輸係統,創造了世界上最高的無線通信傳(chuan) 輸紀錄。“它實際上為(wei) 我們(men) 今後6G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肖虎說。下一階段,將努力將傳(chuan) 輸速率提高到1000Gb/s,以滿足6G發展的需求。
“作為(wei) 最早的科研改製企業(ye) 之一,南瑞一直堅持以創新驅動贏得企業(ye) 發展。此次榮獲首屆省科技創新發展獎優(you) 秀企業(ye) 稱號,對我們(men) 既是肯定,也是鼓勵。”南瑞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鄭玉平說,南瑞在我國電力自動化裝備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跟隨到引領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wei) 我國在大電網安全穩定、調度自動化、繼電保護、特高壓輸電、柔性輸電等領域實現國際領先作出重要貢獻。
鄭玉平表示,我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jun) ,南瑞作為(wei) 電力領域的科技企業(ye) ,責無旁貸地要走在創新的前列。
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
開辟前沿領域
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先進製造業(ye) 集群,聚焦集成電路、前沿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我省攻克了一批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
對於(yu) 此次獲獎,2020年度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鄭有炓表示“深感榮幸、備受鼓舞”。作為(wei) 我國半導體(ti) 異質結構材料與(yu) 器件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jun) 人,他積極倡導並推動了我國第三代半導體(ti) 的研究和產(chan) 業(ye) 發展。
“我們(men) 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鄭有炓說,“我國第三代半導體(ti) 在固態照明、紫外探測等主要科技領域,有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江蘇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耄耋之年的鄭有炓和團隊正聚焦Micro LED顯示技術。他告訴記者,AR/VR是人們(men) 進入“元宇宙”的硬件門檻,AR/VR頭盔的近眼微顯示器是微顯示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流方向,“Micro LED微顯示”以其獨特的高顯示性能成為(wei) 進一步發展AR/VR的近眼微顯示器的優(you) 選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dong) 南大學教授劉加平榮獲首屆省科技創新發展獎先進個(ge) 人。他多年投身混凝土“收縮裂縫控製”“超高性能化”兩(liang) 大核心領域,圍繞國家工程建設的重大需求組織科技攻關(guan) ,攻克了現代混凝土收縮開裂的國際難題,成果應用於(yu) 京滬高鐵、港珠澳大橋、太湖隧道等110餘(yu) 項重大工程,為(wei) 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劉加平看來,江蘇有著良好的創新創業(ye) 氛圍。“創新發展,不隻涉及一項技術本身,而是包含了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各個(ge) 方麵。正是因為(wei) 在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從(cong) 理論研究、到產(chan) 業(ye) 化、再到重大工程應用,江蘇都有不同的支持政策,我們(men) 才可以進行全產(chan) 業(ye) 鏈的創新。”
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揭建勝團隊的研究成果“大麵積有機微納單晶結構及其高性能光電器件”榮獲2020年度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揭建勝告訴記者,他帶領多學科背景的交叉團隊,圍繞這個(ge) 關(guan) 鍵科學問題已探索了10多年,率先發展了利用表麵微結構限域單晶外延生長的新策略,使得單晶可以有序外延生長。之後,團隊又進一步研究如何通過表界麵調控來提高所製備有機單晶器件的性能。“通過對表界麵缺陷的鈍化,我們(men) 成功發展了電極轉移印刷等高效單晶器件集成技術。”揭建勝說,基礎研究外,團隊一直瞄準有機半導體(ti) 單晶材料的最終應用在逐步發力,並拓展有機單晶場效應晶體(ti) 管在柔性電子和可穿戴電子等諸多重要領域的應用,“比如說我們(men) 手機的折疊屏彎折角度受限,未來如果用上有機微納單晶的背板,完全可以將手機屏幕卷起來。”
引領民生科技創新,
護佑百姓健康
助力“美麗(li) 江蘇”“健康江蘇”建設,我省產(chan) 出一批科技創新促進民生改善的代表性成果。
2021年度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大附一院阮長耿教授是中國血栓與(yu) 止血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jun) 人物,在他的主導和推動下,江蘇省在血液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血液疾病的診療走在全國前列。
多年來,阮長耿院士圍繞出凝血異常疾病的精準診療、惡性血液腫瘤的免疫靶向治療、血液腫瘤的致病機製和診療三方麵進行深入研究。在他看來,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裏為(wei) 自己的祖國、為(wei) 人民多做一點事,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腫瘤早發現早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men) 攻關(guan) 的難題。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南京大學蔣錫群教授此次獲獎項目成果“高分子納米診療材料的功能調控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圍繞腫瘤的診斷與(yu) 治療中的關(guan) 鍵問題,創製了多種新型高分子診斷試劑和藥物傳(chuan) 輸係統。“立項之初我們(men) 就在考慮如何盡早發現腫瘤信號來及早提醒病人。”蔣錫群說,團隊在研究中發現,高分子光學探針可以對腫瘤微環境產(chan) 生多重響應,並發現了能使納米藥物更好地精準“打擊”腫瘤的方法。“目前獲獎項目已基本完成基礎研究,正在推進臨(lin) 床轉化,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丁豔鋒牽頭的“稻麥周年豐(feng) 產(chan) 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集成和應用”項目斬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全球氣候變暖正導致稻麥的生長周期發生變化。“我們(men) 首先合理安排稻麥周年的生育階段,重構了江淮不同生態區稻麥兩(liang) 熟豐(feng) 產(chan) 接茬模式。”丁豔鋒介紹,團隊在種植體(ti) 係上集成了稻—麥兩(liang) 熟豐(feng) 產(chan) 高效綠色栽培技術體(ti) 係5套,幫助農(nong) 民通過機械化生產(chan) 提升生產(chan) 效率、增加生產(chan) 效益,讓農(nong) 民願意種糧。此外,還減少了秸稈還田對於(yu) 稻麥苗期的影響,創新了高效接茬的立苗障礙消減技術和周年氮素高效綠色管理技術,將生態技術轉化為(wei) 了豐(feng) 產(chan) 技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