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
本報訊(記者 王燦) 6月8日上午,市高層次人才舉(ju) 薦委員會(hui) 召開今年第一次會(hui) 議,對新一批經舉(ju) 薦的高層次人才進行審議。省委常委、市委書(shu) 記韓立明出席並講話,市長夏心旻主持,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等舉(ju) 薦委員會(hui) 委員出席。
實行高層次人才舉(ju) 薦製,是我市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拓寬非共識性人才識別和認定渠道的一項創新製度安排。高層次人才舉(ju) 薦委員會(hui) 由知名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家組成,目前已舉(ju) 薦認定了65名高層次人才。這些經舉(ju) 薦產(chan) 生的高層次人才紮根一線,在重大科研攻關(guan) 、創新載體(ti) 建設、科技企業(ye) 培育等領域潛心耕耘、銳意進取,為(wei) 創新型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10人入選國家和省級重大人才計劃,多人聚焦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所創辦的企業(ye) 已有4家成為(wei) 獨角獸(shou) 、瞪羚等高成長性企業(ye) 。
韓立明對各位委員的慧眼識才和認真舉(ju) 薦表示衷心感謝。她說,人才是發展最重要的支撐,也是南京最寶貴的資源。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中,我們(men) 對“發展第一要務、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論斷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對走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創新之路有了越來越堅定的自覺。近年來,南京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jue) 策部署,大膽探索人才等體(ti) 製機製改革,著力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策源地,持續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廣泛吸納高層次創新創業(ye) 人才,帶動形成區域人才矩陣,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ju) 措,進一步深化對人才工作重大意義(yi) 的深刻認識,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zheng) 優(you) 勢。
韓立明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明確指出,“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南京要抓住機遇、扛起擔當,力爭(zheng) 在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設中勇當開路先鋒。一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you) 勢,造就戰略性人才力量。南京是我國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和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每萬(wan) 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居全國第二,要堅持“四個(ge) 麵向”,圍繞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采取針對性支持和保障措施,大力引進和培養(yang) 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打造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人才隊伍。二要立足堅實的實體(ti) 經濟基礎,彰顯產(chan) 才城融合發展特色。緊扣“2+2+2+X”創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編製人才圖譜,拓寬成果轉化渠道,完善以城市矽巷、大學創新港、“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和高新園區為(wei) 主體(ti) 的多層次創新格局,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要全麵融入全球創新人才網絡,不斷優(you) 化人才隊伍結構。三要大興(xing) 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支持用人主體(ti) “當好主角”,賦予重大創新平台、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等人才舉(ju) 薦權,鼓勵柔性引才用才,不拘一格舉(ju) 薦人才。突出人才評價(jia) 實績標準,完善市場化評價(jia) 方式。搭建幹事創業(ye) 平台,建立負麵清單,堅持“非禁即可”,推動人才使用放開手腳。提供更加個(ge) 性精準的人才服務,推動“紫金山英才卡”提質擴麵,優(you) 化“人才一件事”政務集成服務,切實解決(jue) 好人才關(guan) 心的安居、子女教育等現實問題,為(wei) 各類人才順心工作、安心發展、舒心生活提供最優(you) 軟環境。
韓立明說,“濟濟多士,乃成大業(ye)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各位委員肩負著為(wei) 城市舉(ju) 賢薦能的職責,希望大家當好慧眼識才薦才的伯樂(le) 、人才強市戰略的智囊、城市宣傳(chuan) 推介的紐帶,積極為(wei) 南京的創新發展和人才工作建言獻策、貢獻力量,共同凝聚起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
市領導楊學鵬、蔣躍建出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