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態優勢 推進綠色發展(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東(dong) 北—西南走向、縱貫800餘(yu) 裏的太行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晉冀魯豫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西柏坡、百團大戰、大寨、紅旗渠……一個(ge) 個(ge) 耳熟能詳的名詞與(yu) 這裏息息相關(guan) 。
2009年5月,習(xi) 近平同誌在瞻仰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時強調,要結合新的實際與(yu) 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
新時代,太行革命老區以嶄新的麵貌展現在世人麵前。
基礎設施更完善,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有活力
今年“五一”前夕,記者來到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guan) 鎮駱駝灣村,舉(ju) 目四望,群山蒼翠,連排的“青水瓦、滴水簷、花格窗”式樣太行山新民居令人眼前一亮。
“天氣暖和起來,我得把小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2年年底來考察時,我們(men) 住的還是土坯房,到處透風。”村民唐宗秀說,近年來,村民住上了新民居,用上了自來水,村莊環境大大改善。
依托好山好水,2019年5月,駱駝灣正式啟動民宿旅遊項目,旅遊年收入近2000萬(wan) 元。“總書(shu) 記鼓勵大夥(huo) ‘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如今村民們(men) 拿租金、薪金、股金,人人有錢賺!”駱駝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顧瑞利說。
坐標北移,170公裏外的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位於(yu) 太行山的北部。
廣靈縣非遺產(chan) 業(ye) 園區“巧娘宮”合作社裏,一根根不起眼的秸稈、柳條,在“巧娘”手裏上下翻飛。
縣裏扶持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巧娘宮”合作社創始人劉金萍召集心靈手巧的婦女一塊做編織品。如今,“巧娘宮”已吸納周邊鄉(xiang) 鎮1100多名婦女就業(ye) 。
山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劉誌傑認為(wei) ,“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突出解決(jue) 發展“好不好”的問題。在太行革命老區的廣闊農(nong) 村,正悄然醞釀著質的飛躍。
“現在推行統耕統收、統防統管的機械化‘托管’服務,辣椒產(chan) 量和質量又上了個(ge) 新台階。”在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萬(wan) 畝(mu) 辣椒種植地,椒農(nong) 馬來貴高興(xing) 地說。
老區煥新,農(nong) 民減負。這兩(liang) 年,屯留72萬(wan) 畝(mu) 耕地,有80%都納入全托管或半托管。效果有多明顯?“全區農(nong) 機具使用麵積達到45萬(wan) 畝(mu) ,畝(mu) 均降低成本145元,畝(mu) 均增產(chan) 糧食150多公斤,服務主體(ti) 年均增收7萬(wan) 元。”屯留區委書(shu) 記翟衛華說。
科技助力生態修複,綠色點亮城市生活
太行革命老區地下資源豐(feng) 富,也是山西能源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合之前,粗放的開采方式給老區造成了生態創傷(shang) 。山西整合煤炭開采資源、成立晉能控股集團後,突出生態效益、社會(hui) 效益、經濟效益協調優(you) 化。”晉能控股煤業(ye)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存權說。
綠色開采的關(guan) 鍵,在於(yu) 通過科技創新優(you) 化開采方式。“把采礦產(chan) 生的矸石等廢棄物加上粉煤灰、劣質土、城市固體(ti) 垃圾等,加工成膏狀高濃度漿體(ti) ,再通過管道輸送到井下采空區,這就是充填開采。”位於(yu) 長治市的潞安化工集團高河能源充填開采項目主管技術員鄭帥亮介紹,綠色開采不僅(jin) 降低了粉煤灰固廢處理成本,還減輕了煤礦生產(chan) 過程中帶來的地表塌陷等問題。
綠水青山重回老區。早上7點半,河北省邯鄲市市民楊元傑像往常一樣,將沿龍洞珠泉、天鵝橋一路拍攝的白鷺照片通過微信發送給好友們(men) 。“礦山沉陷區變成了濕地公園,昔日的荒山變身南響堂森林公園,成為(wei) 鳥類天堂……”說起這些年鏡頭裏峰峰礦區的變化,楊元傑總有說不完的話。
丹河新城周邊的鮮花競相綻放,五穀山公園百畝(mu) 花海花團錦簇……目前,山西省晉城市建成396平方公裏環城生態圈、270公裏城市綠道,城市綠化覆蓋率45.8%、城市綠地率43.2%、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5.5平方米。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地處太行山北部,溝壑眾(zhong) 多,可利用土地少。2018年開始,蔚縣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公開招標選定山西大地控股生態修複科技有限公司為(wei) 蔚縣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投資和建設單位,通過生態建設、耕地提質改造、產(chan) 業(ye) 植入等一係列“組合拳”,整治耕地麵積3萬(wan) 餘(yu) 畝(mu) ,完成溝道兩(liang) 側(ce) 荒山荒坡綠化麵積3.75萬(wan) 餘(yu) 畝(mu) ,惠及群眾(zhong) 10萬(wan) 餘(yu) 人。“一灣碧水、兩(liang) 岸良田、滿山林果”的景象初步顯現,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荒灘變成了平展展的耕地,荒山穿上綠裝,村裏的路硬化了,自來水也進家了。”蔚縣陽眷鎮大台村村民馬世忠高興(xing) 地說,縣裏還引進了油葵,鋪設了灌溉管道,油葵花一開,好多人來這裏旅遊、拍照,“村民的收入就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
太行精神代代傳(chuan) ,紅色“引擎”動力足
從(cong) 山西省陽泉市沿著天黎高速南下,太行絕壁風光在兩(liang) 側(ce) 不斷後退。在晉中市左權縣,從(cong) 羊角鄉(xiang) 政府所在地到左權將軍(jun) 紀念亭需要一個(ge) 小時車程,前來緬懷的群眾(zhong) 仍絡繹不絕。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灰牆白瓦的平房中,毛澤東(dong) 用過的辦公桌、周恩來同誌用過的書(shu) 架等曆史文物,靜靜地述說著那段戎馬倥傯(zong) 的歲月。山腳下西柏坡紀念館展廳內(nei) ,遊客輕觸屏幕便能翻閱當年的圖像資料。
紅色太行,不僅(jin) 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長治市武鄉(xiang) 縣圍繞紅色文化遺產(chan) ,開發紅色旅遊。一下高速公路,兩(liang) 邊都是紅色主題的路標、雕塑。八路軍(jun) 文化園、八路軍(jun) 遊擊戰體(ti) 驗園裏不僅(jin) 有《反掃蕩》《太行山》等大型實景劇演出,還有射擊體(ti) 驗、坦克小火車等體(ti) 驗項目。武鄉(xiang) 縣境內(nei) 的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等,已成為(wei) 山西紅色旅遊的經典目的地。
武鄉(xiang) 縣黨(dang) 史辦主任溫海明說:“當時僅(jin) 有14萬(wan) 人口的武鄉(xiang) 縣,就有4.1萬(wan) 人參加八路軍(jun) ,2.1萬(wan) 人為(wei) 國捐軀。”紅色旅遊與(yu) 綠色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結合,讓武鄉(xiang) 縣步入發展快車道。在該縣小莊村,25眼土窯洞變身鄉(xiang) 村風格濃鬱的民宿酒店,受到遊客青睞。“以前隻能在家種地,現在在村裏‘打零工’,一個(ge) 月收入三四千元。”村民陳素萍說。
老區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先行。2021年,《河南省革命老區振興(xing) 發展促進條例》發布,支持太行革命老區以產(chan) 業(ye) 促發展。
太行山下,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一家蔬菜工廠內(nei) 一片忙碌。早6點,測溫濕、察長勢;晚10點,歸集數據、改進水肥,負責番茄種植的王曉慶稱自己是“新農(nong) 人”。
去年底,王曉慶帶著技術從(cong) 北京回到輝縣市老家,與(yu) 當地的孟電集團一起,推行碳中和示範項目。按照作物溫度和氣肥需求,電廠的二氧化碳、餘(yu) 熱等通過管道送到蔬菜工廠,讓二氧化碳成為(wei) 番茄光合作用所需的營養(yang) 。
工廠園區內(nei) ,一束束番茄根莖從(cong) 裝滿椰糖基質的圓盤裏攀爬而出,伸向高空,葉片下是一串串番茄。這裏的番茄6月底即批量上市。蔬菜工廠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全程數字化管理,既保證了質量,也提高了產(chan) 量。
沿著太行山南麓,來到河南省林州市黃華鎮魏家莊村,紅旗渠一幹渠穿村而過。近年來,魏家莊村靠著發展特色旅遊業(ye) 實現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去一年接待遊客20多萬(wan) 人次,營業(ye) 額突破2000萬(wan) 元,村集體(ti) 收入達66萬(wan) 元。
“村集體(ti) 經濟由‘弱’到‘強’,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我們(men) 幹勁更足了。”魏家莊村村民魏存昌計劃著繼續壯大他的采摘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