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助力,文物“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06-17 15:0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6月15日,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合作成立敦煌文化遺產(chan) 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並啟動“數字藏經洞”等第一批合作項目。

  敦煌藏經洞藏有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經卷、文書(shu) 、絹畫等6萬(wan) 餘(yu) 件文物。有“國際顯學”之稱的敦煌學,就是以這些用漢文、吐蕃文等文字寫(xie) 成的佛經典籍和社會(hui) 文書(shu) 為(wei) 重要研究資料。

  實驗室將結合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技術和騰訊互娛遊戲技術,在線上構建一個(ge) 全真數字藏經洞,以1∶1的比例還原藏經洞壁畫、文物細節,並模擬不同時間裏敦煌莫高窟的光照、植被等情況,“重現”當年藏經洞萬(wan) 卷藏書(shu) 的景象。在此基礎上,數字藏經洞將還原曆史人物,讓人們(men) 沉浸式體(ti) 驗曆史文化。此外,雙方還在共同打造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形象“伽瑤”。這一虛擬人將成為(wei) “雲(yun) 遊敦煌”小程序的首位數字講解員,隨時隨地與(yu) 線上遊客互動,交流敦煌文化知識。

  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敦煌研究院就開始了數字敦煌的探索實踐。自2017年以來,先後推出了“古樂(le) 重聲”音樂(le) 會(hui) 、“敦煌詩巾”、“雲(yun) 遊敦煌”小程序和敦煌動畫劇等數字化傳(chuan) 播內(nei) 容。截至目前,“雲(yun) 遊敦煌”小程序總訪問量已突破6000萬(wan) 人次。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依托“數字敦煌”的學術與(yu) 資源優(you) 勢和騰訊互娛的技術與(yu) 傳(chuan) 播優(you) 勢,雙方將共同探索研究適用於(yu) 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展示傳(chuan) 播的新技術、新模式,共同設計開發符合時代需求、滿足社會(hui) 文化需求的數字文化傳(chuan) 播創意作品,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做出貢獻。

  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利用有了更多新路徑。不久前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hui) 協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小站”等眾(zhong) 多長城保護研究專(zhuan) 業(ye) 機構及社會(hui) 團體(ti) 共同打造的“雲(yun) 遊長城”係列公益成果正式上線。打開“雲(yun) 遊長城”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通過雲(yun) 遊戲技術實現高精度、沉浸交互式數字還原的“數字長城”。通過手機,用戶能“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在線“爬長城”和“修長城”。

  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局長顧玉才表示,科技和傳(chuan) 播是賦能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力量,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嚐試。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理事長劉玉珠表示,數字技術的運用,將為(wei) 推動文物“活起來”、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提升國際傳(chuan) 播提供寶貴助力,未來各方將繼續積極探索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新方式,推動文保成果全社會(hui) 共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7日 12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