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7萬畝小麥開鐮 收獲麵積比去年增長近四成
昨天上午,在順義(yi) 區去碑營村,隆隆的轟鳴聲在北京都市型現代農(nong) 業(ye) 萬(wan) 畝(mu) 示範區響起,收割機在麥田間快速收割著麥子。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訊(記者 王可心)昨天上午,北京市小麥開鐮活動在順義(yi) 區去碑營村舉(ju) 辦,這標誌著全市27萬(wan) 餘(yu) 畝(mu) 小麥的收割工作全麵展開。
在去碑營村,3000畝(mu) 麥田已是一片金黃,夏風拂過,麥浪滾滾。伴隨著隆隆機械聲,大型收割機在田間快速收割著麥子,打捆機則將麥秸紮成捆。這片麥田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nong) 業(ye) 萬(wan) 畝(mu) 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去碑營村的麥田,長得最好的地塊畝(mu) 穗數達64萬(wan) 、穗粒數29粒,千粒重預計為(wei) 42克左右,預計畝(mu) 產(chan) 可達650公斤左右,創造了示範區小麥的高產(chan) 紀錄。”北京興(xing) 農(nong) 天力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陳領說,今年小麥豐(feng) 收在望。
農(nong) 情調度數據顯示,今年全市小麥收獲麵積預計在27.2萬(wan) 畝(mu) ,比上一年增長38.8%。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王俊英介紹,去年受嚴(yan) 重秋汛影響,全市小麥大麵積晚播,弱苗比例較大。今年越冬以來,通過加強技術服務、落實肥水管理、開展“一噴三防”等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長勢反超,優(you) 於(yu) 去年。“監測顯示,小麥畝(mu) 穗數、穗粒數較去年均有增加。”王俊英說,由於(yu) 秋播延遲導致用種量加大,再疊加農(nong) 資整體(ti) 價(jia) 格上升等因素,本市出台了小麥一次性補貼政策,幫助農(nong) 民種糧增收。
“從(cong) 現在開始到6月底,不到半個(ge) 月內(nei) 要全麵完成夏收、夏種任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機管理處副處長崔皓介紹,目前,全市已準備各類農(nong) 機1萬(wan) 台套,其中小麥收割機約400台,玉米播種機約600台,拖拉機約2000台,其它機械約7000台,以確保夏收、夏種任務順利完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