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雲”上遊(解碼·文化數字化)
核心閱讀
采集信息數據、製作洞窟的可移動3D打印複製版本、編撰《雲(yun) 岡(gang) 石窟全集》……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從(cong) “粗獷”到“精準”,也實現了文物保護與(yu) 文化研究的“齊頭並進”,讓更多人有機會(hui) 領略雲(yun) 岡(gang) 石窟的魅力。
出山西大同城區,一路向西,來到武周山南麓,氣勢恢弘的雲(yun) 岡(gang) 石窟就矗立於(yu) 此。雲(yun) 岡(gang) 石窟開鑿於(yu) 北魏時期,以其形態多姿、色彩豔麗(li) 、形象壯美而聞名於(yu) 世,堪稱我國古代建築與(yu) 雕刻史上的巔峰之作。
1500多個(ge) 春秋的時間跨度,雲(yun) 岡(gang) 石窟飽經滄桑。風化,是不可移動的石質文物保護難以解決(jue) 的世界性難題。作為(wei) 石窟藝術的瑰寶,雲(yun) 岡(gang) 石窟該如何有效應對風化的影響,讓其保存得更為(wei) 長久?
高精度信息采集,保護從(cong) “粗獷”到“精準”
走進雲(yun) 岡(gang) 石窟,幾個(ge) 工作人員正忙著對一處洞窟進行近景攝影測量、影像數據采集;洞窟裏,高像素數碼相機、站式掃描儀(yi) 、三維激光掃描儀(yi) 等儀(yi) 器正在采集各類數據。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存環境是開放式的,不可能隔絕與(yu) 外界的水汽交換,這給石窟和雕像留下了千年的印記,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傷(shang) 痕。”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焯說,“當前,我們(men) 正在對雲(yun) 岡(gang) 石窟進行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將為(wei)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長久保護提供重要支撐。”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文物保護修複研究室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對雲(yun) 岡(gang) 石窟進行信息數據采集的過程中,會(hui) 發現石窟和雕像的細微損傷(shang) 和潛在風險,有助於(yu) 及時進行修複和排除。之後,還將對采集到的高精度數據和信息進行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數據庫中“還原”雲(yun) 岡(gang) 石窟,為(wei) 石窟保護、修複乃至重建提供強大的數據和形象支撐。
工作人員坦言,雲(yun) 岡(gang) 石窟有大小造像5.9萬(wan) 餘(yu) 尊,因其體(ti) 型巨大、結構複雜、雕刻精美,造成采集的數據量巨大,數字化處理的時間較長。這意味著,完成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全部數據采集、數字化處理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正在進行的數字化工作,是實現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信息精確、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的基礎性工程。”張焯介紹,“目前,整個(ge)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1/3。”
近年來,雲(yun) 岡(gang) 石窟先後實施了保護維修、洞窟調查、監測係統建設、防水工程、文物數字化采集、3D打印等項目。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從(cong) “粗獷”到“精準”,也實現了文物保護與(yu) 文化研究的齊頭並進。
石窟藝術走上“雲(yun) 端”,探索展陳和保護方式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第十二窟內(nei) 有數十件樂(le) 伎、樂(le) 器雕刻,有“音樂(le) 窟”的美譽,廣受國內(nei) 外各界的關(guan) 注。
浙江大學與(yu) 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院合作,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音樂(le) 窟”進行高保真三維數字化數據采集,再用3D打印技術,1∶1精準複製,讓“音樂(le) 窟”成功“分身”,生動“再現”。同時,創新性地采用積木式的複製、組裝方式,方便運輸、移動、組裝,讓“音樂(le) 窟”真正能“動起來、走出去”。
雲(yun) 岡(gang) 石窟以洞窟數字化為(wei) 基礎,對典型洞窟數字化建模與(yu) 三維信息係統構建項目、數字化采集項目等先後實施完成。目前,雲(yun) 岡(gang) 研究院與(yu) 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已成功完成對第三、第十二、第十八窟的等比例複製。其中第三、第十八窟的複製窟分別放置在山東(dong) 青島文化傳(chuan) 媒廣場和北京建築大學,成為(wei) 雲(yun) 岡(gang) 對外宣傳(chuan) 的地標建築;第十二窟實現了可拆裝和運輸,目前已完成浙江大學、上海寶龍美術館兩(liang) 站展覽,今年將在深圳展出。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寧波介紹:“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分體(ti) 3D打印、積木式安裝,開創了超大體(ti) 量文物等大比例複製的世界先例,在探索將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可移動展示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wei) 雲(yun) 岡(gang) 石窟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展廳,戴上VR體(ti) 驗設備,一座座石窟、一尊尊雕像真實地呈現在遊客眼前,讓人們(men) 感受到數字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恢弘和精彩。
同時,發揮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傳(chuan) 承中的優(you) 勢,雲(yun) 岡(gang) 石窟運用VR、數字化等高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現場延伸到了線上,曆經千年的石窟藝術走上“雲(yun) 端”、走向世界。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藝術在數字化時代,以“年輕”的呈現方式“活起來、動起來”。
“雲(yun) 岡(gang) 石窟以數字化技術為(wei) 基礎,在文物保護和展示上深入地延伸、拓展。”張焯認為(wei) ,“不但對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起到了‘抗衰老’作用,也讓雲(yun) 岡(gang) 石窟真正‘活起來、走出去’。”
發展“雲(yun) 岡(gang) 學”,推動相關(guan) 研究縱深發展
在雲(yun) 岡(gang) 研究院的圖書(shu) 館,陳列著一套“大書(shu) ”——20卷本《雲(yun) 岡(gang) 石窟全集》。這部曆時7年編撰的巨著廣泛吸收中外造像藝術精華,代表著國內(nei) 對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的最高水平。“這套書(shu) 對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的全麵性、科學性、係統性已經居於(yu) 領先地位,是走進雲(yun) 岡(gang) 、認知雲(yun) 岡(gang) 、研究雲(yun) 岡(gang) 的一部‘寶典’。”參與(yu) 編撰的張焯介紹。
近年來,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院在文物、考古、建築、曆史及維修保護和生態保護等方麵有步驟地開展了全方位研究,並陸續出版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編年史》《雲(yun) 岡(gang) 石窟辭典》等多部著作,推動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文化研究向縱深發展,為(wei)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
2020年9月9日,山西大同大學雲(yun) 岡(gang) 學學院和雲(yun) 岡(gang) 文化生態研究院正式揭牌;今年,雲(yun) 岡(gang) 研究院與(yu) 北京大學、山西大學等合作,重點開展“平城與(yu) 北魏絲(si) 綢之路”“北魏平城時代的民族融合”“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東(dong) 西方藝術特征”等課題研究。
“構建和發展‘雲(yun) 岡(gang) 學’,充分發掘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文化意義(yi) 、內(nei) 涵,對雲(yun) 岡(gang) 石窟文化價(jia) 值的弘揚和傳(chuan) 承,具有重要意義(yi) 。”張焯說。他認為(wei) ,建設“雲(yun) 岡(gang) 學”,是為(wei) 深入研究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文化內(nei) 涵找到一把“鑰匙”,讓人們(men) 更好讀懂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曆史,領略和傳(chuan) 承雲(yun) 岡(gang) 石窟所蘊含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