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大規模連片高標準農田煉成記
5月下旬,勝利圩高標準農(nong) 田內(nei) ,大型收割機作業(ye) 。韋東(dong) 寧攝
從(cong) 小麥收割到水稻播種,勝利圩馬不停蹄地迎來豐(feng) 收,又播下希望。這是去年建成南京最大規模連片高標準農(nong) 田後的第二次收獲。
“上季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550公斤以上,這茬麥子平均畝(mu) 產(chan) 近400公斤,已經接近‘噸良田’的目標了!”南京市高淳區陽江鎮勝利圩局副主任肖紅福告訴人民網,這1.47萬(wan) 畝(mu) 土地曾是一片蟹塘,在經曆2020年夏天的一場洪水後,當地果斷調整產(chan) 業(ye) 方向,在省市區支持下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近日,江蘇省因2021年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工作上榜國務院辦公廳的督查激勵通報。勝利圩的“蟹塘到良田”之變,正是其中的一個(ge) 縮影。
2020年7月,勝利圩遭受水災。高淳區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災後的“回歸”
“我當時養(yang) 了25畝(mu) 的螃蟹,洪災一來,就什麽(me) 也沒剩下了。”陽江鎮小花村村民劉建民忘不了前年那場大水。2020年7月20日,連日的降水導致安徽當塗縣石橋南圩決(jue) 堤,洪水湧入勝利圩,圩內(nei) 包括小花村在內(nei) 的13個(ge) 行政村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5億(yi) 元。
待水位退下,原有的蟹塘格局已被衝(chong) 毀,一場洪水讓當地開始重新思索這片土地的未來。
對勝利圩而言,從(cong) 農(nong) 田到蟹塘再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這也是一段經曆了“否定之否定”的回歸之旅。上世紀90年代,這裏以水稻種植為(wei) 主,但受製於(yu) 當時的農(nong) 耕條件,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程度不高,水稻種植需要較大的人力成本。
進入21世紀後,高淳興(xing) 起一股“養(yang) 蟹熱”,勝利圩的農(nong) 戶紛紛跟風,將田地改作水塘養(yang) 蟹。“農(nong) 業(ye) 需要因地製宜,我們(men) 這裏養(yang) 蟹增收效果並不突出。”肖紅福說,養(yang) 蟹宜用偏酸性的沙壤土,勝利圩是偏堿性的湖灘淤泥土,養(yang) 出的螃蟹品質、規格都不理想,畝(mu) 均效益不足千元,部分蟹農(nong) 連年虧(kui) 損。
2020年災後處置的同時,重建勝利圩的整體(ti) 規劃設計也提上日程。陽江鎮將受災的1.47萬(wan) 畝(mu) 土地以流轉期5年、每年每畝(mu) 不低於(yu) 700元的價(jia) 格及分紅的形式從(cong) 村民手中整體(ti) 流轉。隨後,高淳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將勝利圩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作為(wei) 2021年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重大項目展開一係列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灌溉泵站10座,開挖疏浚溝渠29.607公裏,襯砌渠道21.075公裏,建成渠係建築物10座,建成下田涵洞105座、放水口243座,澆築水泥路1.25公裏,平整土地1.4萬(wan) 畝(mu) 等。
2021年金秋,平整恢複後的勝利圩高標準農(nong) 田迎來首個(ge) 收獲季,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在550公斤以上,總產(chan) 量超過了7000噸。如今,麥收過後,又一季的水稻即將完成全部的播種插秧。
勝利圩高標準農(nong) 田進行無人機水稻播種。陽江鎮供圖
蟹塘變良田
“這一輪的小麥品種是‘揚麥20’,收成還不錯。”2021年,陽江鎮為(wei) 勝利圩高標準農(nong) 田引入4家經營主體(ti) ,南京淳興(xing) 公司一家流轉了近7000畝(mu) ,朱德俊正是這片田地的管理人。
三夏大忙,搶收搶種。5月25日上午,人民網在勝利圩麥收現場看到,幾輛卡車接續運來新收的麥子過秤,而後隨著卡車的料鬥傾(qing) 斜,麥粒轉眼堆成一座座小山丘。朱德俊操作著鏟車,將新麥平攤晾曬。他說,今年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在400公斤左右。
相比上半年的小麥,勝利圩高標準農(nong) 田下半年的水稻種植才是重頭戲。小麥收割時,田壟邊的庫房裏就已摞滿一袋袋的稻種。“我們(men) 不出5月收完麥子,緊接著就是翻土引水種稻。”朱德俊說,水稻品種他們(men) 推廣種植的是市場暢銷的南粳46、南粳5718。
小花村村民劉建民放棄了養(yang) 蟹,就在勝利圩高標準農(nong) 田上務工,冬春看顧小麥,夏秋侍弄稻田。“除了土地流轉費、種糧補貼的固定收入,在田裏務工每天工錢180元,農(nong) 閑的時候還可以做別的工作。”劉建民說,相比以前養(yang) 螃蟹,現在收入穩定沒有風險,一年也有近10萬(wan) 元。
肖紅福說,一年時間不到,勝利圩已經帶動1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夢,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拿土地流轉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農(nong) 民。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的意義(yi) ,在於(yu) 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能夠助農(nong) 增收,實現一舉(ju) 多得。”高淳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裝備科科長陳佳辰告訴人民網,高標準農(nong) 田的宜機化程度高,目前正在研究加大對各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配套輔助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推進勝利圩的糧食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
“我們(men) 的無人機每天播種麵積超1000畝(mu) ,預計6月底前全部播種結束。過不了多久,這裏就是綠油油的一片,可壯觀了!”陽江鎮勝利圩重建項目負責人孫巨良感慨,“片片水塘的景象一去不複返,正可謂‘滄海’變‘桑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