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鍾通途,十四年堅守(暖聞熱評)
【人物】大瑞鐵路秀嶺隧道建設者
【故事】2021年6月30日,中緬國際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雲(yun) 南大(理)瑞(麗(li) )鐵路重點控製性工程秀嶺隧道貫通,創下多項國內(nei) 外紀錄。建成通車後,列車通過這座隧道隻需8分鍾,建設者卻在此艱苦奮戰了近14年,先後有1萬(wan) 多名建設者參與(yu) 施工。為(wei) 應對各類施工風險,秀嶺隧道建設者先後開展了100餘(yu) 項課題研究,獲得國家專(zhuan) 利2項、省部級科研成果3項,為(wei) 我國特長重難點隧道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點評】
工作多年的吳麗(li) 君,履曆表特別“簡單”,14年時間裏隻參與(yu) 了一個(ge) 項目——大瑞鐵路秀嶺隧道建設。這條全長17.6公裏的隧道,地處“滇西紅層”地質帶,圍岩破碎、地質構造複雜,共穿越7條斷裂帶,具有軟岩大變形、湧水突泥、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高地溫等特點,施工難度巨大。在這裏堅守14年,吳麗(li) 君遇到過數不清的突泥、湧水、塌方,也從(cong) 一名實習(xi) 生成長為(wei) 隧道建設領域的行家裏手。吳麗(li) 君的工作經曆,正是中鐵八局秀嶺隧道建設者們(men) 闖關(guan) 奪隘、攻堅克難的縮影。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受地理地形限製,秀嶺隧道隻能采取進出口兩(liang) 頭長距離掘進的方式。隨著掘進不斷向前深入,隧道進口施工最前端的掌子麵溫度最高時超過40攝氏度,洞內(nei) 空氣濕度大,工作麵的含氧量有時較洞口低30%,相當於(yu)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作業(ye) 。克服高溫高濕缺氧等困難,建設者們(men) 創造了亞(ya) 洲鐵路山嶺隧道10071米的獨頭掘進最長紀錄,用無畏艱難、勇於(yu) 挑戰擦亮了奮鬥者的精神坐標。
敢啃硬骨頭、敢於(yu) 涉險灘,需要高昂的精神意誌,也離不開科學的方式方法。針對“遇水成泥、遇風則粉”的地質特點,秀嶺隧道建設者采用玻璃纖維錨杆注漿對掌子麵進行加固,克服了隧道建設高應力大變形難題;創新運用懸臂掘進機開挖新工法,與(yu) 鑽爆法施工相比較,年平均進度提高40%以上;采取“平導進、正洞出”的大循環模式,實現人員物資高效運輸、有序調度……精鑽深研、矢誌創新,正是日複一日的堅守和突破,讓一個(ge) 個(ge) 不可能變成可能,讓一張張圖紙成為(wei) 現實。
困難挑戰阻擋不了奮進者的步伐。“沒有翻不過的高山,也沒有打不通的隧道”,是秀嶺隧道全體(ti) 建設者的信念。從(cong) 高山峽穀、海灣沙灘到戈壁高原,每個(ge) 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重大工程背後,都有一群無畏艱難的建設者、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歲月無聲、山河為(wei) 證,廣袤的神州大地上處處鐫刻著他們(men) 的足跡和業(ye) 績,激勵每一個(ge) 普通人在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闊步向前。
《人民日報》(2022年06月23日第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