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研跑出“加速度”
科技強則國家強。
在科研領域,北京深化布局、廣納人才,聚焦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五年來,全市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
紮實的投入育出累累碩果。
北京連續四年蟬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首,“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每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占全國30%左右。科研人員挺進科技“無人區”,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加速湧現,跑出了屬於(yu) 北京科研的“加速度”。
科研之城建設再加速
2017年,懷柔科學城啟動建設。
雁棲湖畔的青山綠水間,一座“科學+城”拔地而起。研究機構的進駐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yu) 係統研究所為(wei) 始,2020年,納米能源所成為(wei) 懷柔科學城首個(ge) 整建製遷入的研究機構。“這裏空間更寬敞、科研條件更充裕,能讓我們(men) 真正潛下心來做科研。”研究員程廷海感慨地說。
這裏的科研工作,視野很“大”。直徑達3米的“數字地球”表麵風雲(yun) 變幻,這是我國首個(ge) 研製成功的地球係統數值模擬大科學裝置“寰”。裝置正如其名,包羅萬(wan) 象。作為(wei) 地球的“數字孿生”兄弟,它能為(wei) 全球氣候變化、碳排放等研究提供自主可靠的模擬數據,已在國內(nei) 首次實現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全耦合模擬,支撐“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優(you) 化。
這裏的科研工作,目標也很“小”。中科院物理所建設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已麵向國內(nei) 外用戶開放預約,收到了國內(nei) 外團隊的50餘(yu) 份申請。極低溫、強磁場等極端條件,將幫助科學家觀察介觀和微觀世界豐(feng) 富多彩的量子現象。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在加緊建設,這處占地977畝(mu) 的大科學裝置將“照亮”納米級物質結構,成為(wei) 探測世界的“超級顯微鏡”。
在懷柔科學城,科學與(yu) 城市共同生長。“十三五”時期建設的29個(ge) 科學設施平台已全部落地,建設任務有望超前完成。今年年底,已布局的科學設施將有半數進入科研狀態,國家重大科技設施集群初步形成,這些“大國重器”將成為(wei) 孕育重量級科研成果的搖籃。
全產(chan) 業(ye) 鏈布局破壟斷
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離不開提升創新鏈、延伸產(chan) 業(ye) 鏈、融通供應鏈的布局。
在未來科學城“生命穀”,由清華工研院細胞與(yu) 基因治療創新中心建設的1萬(wan) 平方米細胞與(yu) 基因治療創新平台“樣板間”已經建成。平台在實現關(guan) 鍵技術研究、核心工藝研發的同時,技術、產(chan) 能還可覆蓋中試及產(chan) 業(ye) 化需求,滿負荷投產(chan) 後,細胞與(yu) 基因治療領域病毒載體(ti) 生產(chan) 規模有望在全國居首。
聚焦細胞與(yu) 基因治療領域,一條集納了數據算法、工程、工藝、檢測以及合規服務等上下遊資源的生物工程產(chan) 業(ye) 鏈條已經顯現。針對生物技術供應鏈上的部分“卡脖子”問題,該中心與(yu) 多家單位合作,從(cong) 頭研發病毒原始細胞株、信使核糖核酸工具酶等關(guan) 鍵原材料,同時開發新型檢測方法和設備,大幅降低產(chan) 業(ye) 鏈成本,打破技術壟斷。
打通全產(chan) 業(ye) 鏈的過程,也是不斷突破技術封鎖的過程。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上,氫燃料電池客車已經成為(wei) 主運力,但曾經,空壓機、電堆、碳纖維等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大多需要進口。
北京億(yi) 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於(yu) 民經曆了這個(ge) 艱苦的攻關(guan) 過程。753項燃料電池授權專(zhuan) 利的取得、產(chan) 業(ye) 鏈的串聯協同加快了氫燃料電池自主化腳步,發動機工作效率不斷提升,整體(ti) 設計更加優(you) 化。預計未來4年內(nei) ,氫燃料電池所有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有望全部國產(chan) 化、自主化。
科技“無人區”結碩果
在與(yu) 新冠疫情的遭遇戰中,北京研發的5款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國內(nei) 首個(ge) 唯一的中和抗體(ti) 藥物獲批上市並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覆蓋核酸、抗體(ti) 、抗原類檢測方法的17個(ge) 診斷試劑和設備獲批上市,科技抗疫跑出了“北京速度”。
在科技“無人區”,北京科技工作者留下了串串足印。首次發現超導塊體(ti) 內(nei) 的馬約拉納任意子、抗腫瘤創新藥全球首發、世界最大的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發布……越來越多的“全球首例”“世界紀錄”在北京這片科研沃土上誕生。
乙型肝炎威脅著我國近8000萬(wan) 人的健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從(cong) 靶點研發起步,發現了乙肝病毒受體(ti) 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並創立華輝安健公司,打通產(chan) 學研通道,自主研發出全球首創、有望實現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抗體(ti) 藥物。去年7月,這款藥物已經進入二期臨(lin) 床試驗階段。
平均年齡僅(jin) 34歲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團隊,曆時3年創造了超導量子比特退相幹時間國際報道最高值。作為(wei) 全市首批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量子院近年密集產(chan) 出突破性成果,世界首台“桌麵”超快同步輻射光源、國際上最小的量子頻標微型原子鍾、世界百公裏量子直接通信紀錄都在這裏誕生。
在全球都在搶占製高點的人工智能、量子、前沿生物技術等方向,北京均建設了自己的新型研發機構。麵向世界科技前沿,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匯聚,科技“無人區”正成為(wei) 首都科研人員最廣闊的舞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