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揚州:5.09平方公裏的古城新韻

發布時間:2022-06-28 16:35: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人氣是揚州古城煥發活力的見證。人民網 張玉峰攝

人氣是揚州古城煥發活力的見證。人民網 張玉峰攝

  撐一把傘(san) ,雨中漫步在古樸的巷子,感受青磚黛瓦;落坐一處,從(cong) 一杯咖啡開始,品讀古城新韻。合肥姑娘劉菁驚喜地發現,和往年來到揚州的體(ti) 驗不同,而今的煙雨江南不僅(jin) 高顏值,還多了幾分文藝範。

  這段時間,像劉菁一樣慕名前來揚州古城打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遊客,他們(men) 都試圖在揚州古城裏觸摸“向往揚州”的模樣。這裏的古城肌理,承載著一代代揚州人的回憶,也見證著他們(men) 為(wei) 古城保護付出的不懈努力。

  “5.09平方公裏的古城,是揚州寶貴的財富。”揚州市委書(shu) 記張寶娟表示,要有力有序推進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yu) 活力,讓揚州曆史古城在全國更有分量。

  嵌入“文化+”

  “詩畫瘦西湖,人文古揚州。”人們(men) 過去來揚州,瘦西湖、個(ge) 園、何園等園林景點幾乎是必訪之處;如今,古街古巷成了人們(men) 的新選擇。

  揚州古城集於(yu) 廣陵,這裏的明清曆史城區麵積5.09平方公裏,是國內(nei) 少數保持完好的古城之一,東(dong) 關(guan) 街、仁豐(feng) 裏、灣子街、南河下四大曆史文化街區即在其中。

  如何讓古城豐(feng) 厚的曆史底蘊重現新時代的活力,加快推動古城保護複興(xing) 的步伐?揚州市廣陵區委書(shu) 記張偉(wei) 認為(wei) ,古城要有機嵌入“文化+”“文創+”“美食+”等創新元素,招引國內(nei) 外一線品牌主力店、知名餐飲店、精品民宿店及民宿集團總部入駐,大力培育古城夜經濟、首店經濟和運河經濟等,不斷放大“綠揚市集”“嗨皮市集”“後備箱市集”等特色市集品牌,打造文旅新IP,推動文旅融合發揮更大效應。

  肩負屬地之責,廣陵區東(dong) 關(guan) 街道和汶河街道各自發力。一個(ge) 月前,東(dong) 關(guan) 街道的皮市街舉(ju) 辦了“喚·醒”為(wei) 主題的“咖啡文化節”。從(cong) 街角到巷邊,皮市街隨處可見時尚潮流的文化符號,成為(wei) 遊人爭(zheng) 相打卡的網紅點。端午節時,汶河街道舉(ju) 辦了仁豐(feng) 裏“魚裏千年 ‘粽’會(hui) 遇見”民俗文化節,揚州剪紙、雕版印刷、揚州評話、揚州杖頭木偶戲,這些非遺文化也讓這條古街火了一把。

  全長700米的仁豐(feng) 裏,是揚州古城現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裏坊製”格局的街巷。“十年前這裏還隻是古巷遊的一條線路,不少人也就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通過我們(men) 逐步的微更新和環境提升,仁豐(feng) 裏受到了更多文化、建築學者的關(guan) 注,越來越多的背包客也願意停留在此,找尋古城的故事。”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桂金說,改變原有形態,推出新的業(ye) 態,展現新的生活,是一個(ge) 緩慢的過程,仁豐(feng) 裏沒有進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因此得以留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人。

愛逛古巷的巴西人和揚州朋友在仁豐(feng) 裏開了一家西餐廳。 人民網 張玉峰攝

愛逛古巷的巴西人和揚州朋友在仁豐(feng) 裏開了一家西餐廳。人民網 張玉峰攝

  煥發新活力

  年過六旬的巴西人約瑟夫-西姆林克對揚州古城情有獨鍾,前不久,他和70歲的揚州好友高海霖在仁豐(feng) 裏開了家西餐廳。鄰居袁荔很能理解他們(men) 為(wei) 何要選這裏開店。“我是揚州人,在上海工作,退休後又回到了曾經生活的小巷子。”她說,除了情懷重回於(yu) 此,更多是被仁豐(feng) 裏的全新麵貌所打動。

  袁荔所說的麵貌,不止於(yu) 老街的更新,變化來自於(yu) 陸續進駐的各類文化空間。沿著古街往裏走,是熱衷玩木頭的金木空間負責人馮(feng) 韜。一把小斧頭、幾塊長木條,經他之手就能成為(wei) 各種精細木藝或是建築模型,其中不乏帶有揚州元素的作品。

  不同於(yu) 仁豐(feng) 裏的匠心文藝,皮市街的文藝則是緊跟潮流的市井氣息。作為(wei) 街區的管理方,灣子街街區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楊榕從(cong) 小在古街古巷長大,新生代的她知道如何能抓住年輕人的喜好。咖啡館、書(shu) 店、輕餐飲……行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似乎每到一處都值得駐足。據介紹,近兩(liang) 個(ge) 月來,皮市街的60家商鋪周末收入在30-40萬(wan) 元。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條老街如此紅火。”71歲當地居民王景新如是說。有此感受的還有邊城書(shu) 店主理人王軍(jun) ,他在皮市街開店已有十年,如今光顧店裏的客人也比過去明顯多了起來。

  在外界看來,皮市街、仁豐(feng) 裏的走紅,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在年輕人成為(wei) 消費主力的當下,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消費需求,注重審美偏好,始終與(yu) 他們(men) 求新求變求異求快的思維同頻共振,才能讓古城生機勃勃。”揚州市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說。

原在上海工作的袁荔退休後重回揚州古城生活。 人民網 張玉峰攝

原在上海工作的袁荔退休後重回揚州古城生活。人民網 張玉峰攝

  保護與(yu) 更新

  揚州古城煥發新活力的背後,是揚州人對古城保護與(yu) 更新的拿捏。自1982年成為(wei) 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以來,揚州以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示範城市為(wei) 目標,構建起“全時域、全地域、全要素”的名城保護和更新體(ti) 係。特別是2017年1月1日施行的《揚州古城保護條例》,是揚州市獲準行使地方立法權後首批通過的實體(ti) 性地方法規之一。

  經過多年實踐,揚州明確了“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的名城保護總體(ti) 思路,確定了老城區保護總體(ti) 框架。5.09平方公裏的明清古城逐漸恢複風貌,成為(wei) 了我國東(dong) 南沿海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好、最有“中國味、文化味、市井味”的曆史城區。

  “街巷立麵改造時,巧妙植入了筒瓦、小木作、鋪搭門等多種傳(chuan) 統建築工藝,沿線還安裝了古色古香的宮燈,老民居、老牆磚、老門樓等曆史建築都得到了保護和修繕,更顯古韻綿長。”李廣春說,政府不僅(jin) 對古街古巷雨水管網實施改造,還專(zhuan) 門設計了收集雨水的線性排水溝,增設了地下汙水管線,實現了雨汙分流。此外,強電、弱電等管線成功下地,天空蛛網般的電線不見了。這樣的古城保護,讓居民們(men) 接納且歡喜。

  人民網注意到,揚州先後對古城文昌閣、四望亭等41處、1.21萬(wan) 平方米的各級文保及6處曆史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利用修繕後的汪氏鹽商住宅、阮元家廟等,建成各類文博館147座。

  今年4月,作為(wei) 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的“西橋頭堡”和首發項目,改造一新的“紅園·仙次元”正式麵世。這是一座承載揚州風土人情的開放式園林街區,用光影演繹揚州的風雅繁盛與(yu) 市井煙火,打造文化生活沉浸式場景體(ti) 驗。此外,在友好會(hui) 館廣場東(dong) 南側(ce) ,文匯閣複建工程已拉開序幕。重建的文匯閣定位為(wei) 含藏書(shu) 、展陳、典籍研究、文化交流、城市書(shu) 房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文化綜合體(ti) 和揚州文化新高地。

  當地一個(ge) 個(ge) 古城保護的成功案例,讓揚州的古街古巷既有城市特色又有人間煙火,既有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活力,也讓古今文明交相輝映的揚州成為(wei) 人們(men) 心向往之的地方。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