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創新談)
用好數字技術,不僅(jin) 能夠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wei) 科學保護、係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yu) 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wei) 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困擾長江江豚保護多年的老問題,如今正通過新技術得到解決(jue) :在湖北石首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從(cong) 水溫、水壓、溶氧率,到江豚的進食量、糞便形態、皮膚光澤等,相關(guan) 數據不再需要巡護員人工記錄在本子上,而是利用數字技術采集、匯總到智慧生態保護係統的“數據池”內(nei) ,在智慧大屏上一一呈現。
數字技術不僅(jin) 提高了天鵝洲保護區巡護員的工作效率,也使保護區多年來積累的保護、監測數據得到了有效利用,使長江江豚保護成功邁入智能化時代,展現出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巨大潛力。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yu) 各行業(ye) 加速融合,日益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底座”。對於(yu)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用好數字技術,不僅(jin) 能夠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wei) 科學保護、係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yu) 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wei) 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經過相關(guan) 科技企業(ye) 和環保部門的聯手努力,近年來數字技術加快賦能生態環境保護。在貴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複監管平台借助“互聯網+遙感”技術,實時監測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情況;在浙江桐鄉(xiang) ,數字化監管係統,變“人工管”為(wei) “數字管”,成為(wei) 環境決(jue) 策部署的“大腦”;華為(wei) 、聯想、浪潮等高科技企業(ye) 積極探索數字化生態保護,為(wei) 保護大熊貓、江豚、亞(ya) 洲象等珍稀動物提供了利器。
當然也要看到,數字技術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的潛力還有待大力挖掘。比如,空氣、水、土壤等方麵的生態環境數據連續采集、實時監測,還亟須強化,監測數據的深度應用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數據煙囪”、信息孤島等在不同地域、流域普遍存在,數據量大、信息獨立、上下遊難協同等治理難點限製著公共數據的價(jia) 值釋放;數字技術與(yu) 衛星遙感等其他技術結合還不夠,“空天地”一體(ti) 化的動態監測與(yu) 調控尚未實現。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整體(ti) 驅動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ti) 係。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在生態環境保護中要繼續用好數字技術,找準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的契合點與(yu) 著力點,推動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在實踐中將數字技術的作用切實發揮出來。
從(cong) 人工處置到智能監測,從(cong) 被動“應答”到主動預警,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效能正在彰顯。在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創新探索中,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效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men) 將不斷繪就美麗(li) 中國的新圖景,讓綠色這一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更濃、更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