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產業地標觀察丨缺芯少鋰 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突圍?

發布時間:2022-07-01 16:07: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黃啟源攝

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人民網 黃啟源攝

  風口之下,作為(wei) 南京五大產(chan) 業(ye) 地標之一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正在迅速集聚、隆起。按照當地規劃的產(chan) 業(ye) 雄心,到2025年時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在全國城市中要排名TOP3。

  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南京市已擁有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企業(ye) 、配套產(chan) 品、設計服務等規上企業(ye) 228家,全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實現營業(ye) 收入1456.1億(yi) 元,整車產(chan) 量 7.95 萬(wan) 輛,規上企業(ye) 合計實現利潤總額 53.7 億(yi) 元。在《南京市2022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項目計劃》中,綠色智能汽車產(chan) 業(ye) 項目亦達12個(ge) 之多。

  3月份開始,受省內(nei) 外疫情影響,南京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供應鏈遭遇嚴(yan) 峻挑戰。如今在常態情況下,行業(ye) 還麵臨(lin) 缺“芯”少“鋰”的關(guan) 鍵難題。對此,南京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將如何補鏈突圍?

  車企紓困

  4月24日,在南京市汽車產(chan) 業(ye) 供應鏈保障專(zhuan) 班的不懈努力下,來自上海鬆芝汽車空調有限公司的物資運抵南京。當天上午8點,停產(chan) 多日的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恢複生產(chan) 。

  輕型商用車品牌南京依維柯植根南京27年,其新能源汽車技術也已有十多年的經驗積累。上海鬆芝是南京依維柯汽車空調係統的主要供應商,因為(wei) 疫情從(cong) 3月18日開始閉環生產(chan) ,但下級原材料不足,物流不通,造成供應鏈中斷。

  “由於(yu) 上海鬆芝的空調係統和其他供應商生產(chan) 的零部件無法運來,我們(men) 公司整個(ge) 4月份隻生產(chan) 了8天。”南京依維柯采購部總監吳能亮說。彼時,求助信息發到了南京市工信部門汽車專(zhuan) 班保供工作群裏,應急保供機製隨即啟動。

  汽車專(zhuan) 班工作人員與(yu) 上海閔行區相關(guan) 部門取得聯係。4月24日淩晨,依維柯急需的空調係統順利從(cong) 上海鬆芝公司倉(cang) 庫裝車出發。

  如今,南京依維柯生產(chan) 車間內(nei) ,機器隆隆不絕入耳,工人們(men) 加班加點,一輛輛新車在自動化生產(chan) 線上有序組裝。“5月份我們(men) 整車銷售達1900輛,雖然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和4月比增幅達到48%,眼下即可恢複原先的生產(chan) 能力。”南京依維柯黨(dang) 委書(shu) 記季國榮說。

  上半年疫情期間,南京汽車專(zhuan) 班建立“一企一策”工作機製,組織專(zhuan) 人下沉到全市9家整車生產(chan) 企業(ye) 、4家重點零部件企業(ye) 進行“貼身服務”,每天疏導協調企業(ye) 麵臨(lin) 的供應鏈斷供、物流運輸受阻等困難問題。

  至6月中旬,南京市整車企業(ye) 和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已全部恢複正常生產(chan) 。

  補“芯”增“鋰”

  疫情給供應鏈造成的階段性影響是暫時的,行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如芯片技術製約、動力電池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等或將持續時日。

  季國榮說,由於(yu) 整車行業(ye) 所需的芯片大部分需要從(cong) 歐美國家進口,這些國家因為(wei) 疫情造成產(chan) 能大幅下滑,加上原材料上漲和國際物流不暢,南京整車企業(ye) 包括南京依維柯普遍存在“芯片荒“問題,今年表現得尤為(wei) 突出。南京汽車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遊惠萍也認為(wei) ,汽車芯片的短缺現狀很難在短期內(nei) 有所改觀,“動力電池尤其是鋰電池原材料價(jia) 格水漲船高,也讓眾(zhong) 多車企叫苦不迭。”

  芯片和動力電池對於(yu) 新能源汽車業(ye)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汽車產(chan) 業(ye) 補“芯”增“鋰”迫在眉睫。

  針對車用芯片,南京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已有布局並取得重要突破。4月12日,南京芯馳半導體(ti) 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32位車規級芯片係列產(chan) 品,有望填補國內(nei) 高端車用芯片的空白。在公司副總經理潘濤看來,未來5年,全球市場對32位車規級芯片的需求十分強勁,到2026年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yi) 元以上。這一市場此前基本由海外老牌芯片廠商主導,過去兩(liang) 年間,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國產(chan) 芯片迎來了機遇窗口。

  同時,南京也在加速推進動力電池行業(ye) 快速發展。南京欣旺達總投資135億(yi) 元,主要生產(chan) 鋰離子電池電芯、模組和電池包等,落戶溧水區3年多時間,其開發的HEV(混合動力汽車)電池性能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雷諾、東(dong) 風、吉利等多款新能源車型均搭載了欣旺達動力電池。

  去年5月18日,總投資13億(yi) 美元的LG新能源鋰離子電池歐洲項目在南京濱江開發區竣工,主要麵向歐洲市場供應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今年5月28日,總投資100億(yi) 元的國軒新能源智能製造項目在六合區正式投產(chan) ,其在南京規劃的30GWh鋰電池產(chan) 能將逐步達產(chan) 。

  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能源汽車電池革命如同南京的夏天,還在如火如荼地持續中。南京市工信局裝備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市現有動力電池生產(chan) 製造企業(ye) 14家,全球裝機量排名前20位的動力電池企業(ye) 已有3家在南京投產(chan) 。2021年,南京市動力電池營業(ye) 收入559.7億(yi) 元,同比增長11.1%。隨著LG濱江二期、塔菲爾二期、欣旺達二期、中比新能源等一批在建和待建項目的陸續投產(chan) ,南京市動力電池產(chan) 能將超過130億(yi) 瓦時,位居全國前列。

  勢在集聚

  當前,南京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已超過500家,每年仍有新增。遊惠萍認為(wei) ,南京原有的新能源整車企業(ye) 數量並不少,如南京依維柯、南京長安馬自達、南京金龍、開沃、南京長安、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等,但麵向個(ge) 人消費者的乘用車企業(ye) 不多,市場影響力有限。這讓南京看到了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集聚的重要性。

  目前,南京新能源汽車已形成江北新區、江寧區(含江寧開發區)、溧水區、棲霞區(含南京經開區)、秦淮區等功能互補的五大板塊,規模占南京市總量的93.3%,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凸顯。根據《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地標行動計劃》,溧水區是全市四大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目前,溧水已集聚開沃、比亞(ya) 迪、長安等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ye) ,業(ye) 已逐步發展成南京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第一聚集區。2021年,溧水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132.2億(yi) 元,同比增長51.6%,上下遊配套產(chan) 業(ye) 隨著新能源整車規模的壯大正逐步完善。

  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是南京唯一新能源商用車總部企業(ye) ,新能源汽車銷售額連續7年位居江蘇省第一。今年一季度,該公司銷售大客車和乘用車共1970輛,實現產(chan) 值5.8億(yi) 元,同比增長91.2%,成為(wei) 溧水區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支撐。總投資100億(yi) 元的龍電華鑫集團華東(dong) 總部項目去年落戶溧水,填補了南京在鋰電銅箔領域的空白,完善了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鏈。“項目之所以選擇南京溧水,正是因為(wei) 看中了這裏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該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溧水目前已集聚新能源汽車企業(ye) 200多家,基本形成了從(cong) 整車製造到關(guan) 鍵零部件研發、生產(chan) 、銷售,覆蓋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生態係統。”溧水開發區企業(ye) 服務中心副主任孫謙介紹。

  “新能源汽車是南京重點發展的地標性產(chan) 業(ye) 。目前,汽車企業(ye) 遇到的一些問題不僅(jin) 僅(jin) 在南京區域發生,也是我國汽車行業(ye) 遭受的普遍性困難。”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垠坤長三角產(chan) 業(ye) 創新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丁宏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建議,一方麵需要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ye) 的集聚,實現在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中的地位;另一方麵需要進一步以南京為(wei) 核心,加強與(yu) 周邊地區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區域在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的整體(ti) 布局和協調互通。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