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續寫綠色奇跡(美麗中國·老林場新變化)

發布時間:2022-07-07 16:3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彭誌傑在林場的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操作設備。本報記者 張騰揚攝

塞罕壩林海。人民網記者 周 博攝

  編者按:今年7月1日,是修訂後的森林法施行兩(liang) 周年的日子。兩(liang) 年來,各地各部門大力度推進國土綠化和森林保護,並通過科學營林、發展林下經濟等方式,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科技的力量守護著百萬(wan) 畝(mu) 蒼翠林海;在貴州長坡嶺國有林場,森林為(wei) 城市築起了生態屏障,也為(wei) 市民留出了綠色生活空間;在浙江長樂(le) 林場,林業(ye) 資源變成經濟優(you) 勢,為(wei) 當地百姓帶去了好日子……荒山植綠,黃土地變了模樣;科學綠化,也為(wei) 老林場注入著新活力。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li) 中國·老林場新變化”係列報道,走近各具特色的老林場,感受老林場煥發的勃勃生機。

  天上,衛星實時監測整個(ge) 林場,每15分鍾掃描一次,一旦出現火情,係統便會(hui) 自動報警;

  地麵,坐在電腦屏幕前,可將浩瀚森林和廣袤草原盡收眼底,通過視頻監控係統實時監控林場花草樹木的安全;

  林中,直徑不到1毫米的小圓粒藥劑被投射到樹幹上,能有效防治甲蟲病蟲害……

  如今,塞罕壩百萬(wan) 畝(mu) 蒼翠林海,有現代科技時刻守護。

  塞罕壩地處河北東(dong) 北部、內(nei) 蒙古高原南緣,曾是一片荒蕪。自1962年建場以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們(men) 艱苦奮鬥、甘於(yu) 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截至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總經營麵積140萬(wan) 畝(mu) ,有林地麵積115.1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82%。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加強林業(ye) 科研,開展森林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建設森林火災及有害生物的智慧監測體(ti) 係及治理技術體(ti) 係,用科技力量推動林業(ye) 高質量發展。

  投入先進設備,構建防火護林體(ti) 係

  林場最怕的,是火災。防火,靠的是幾代務林人艱苦的付出。

  “剛建場那些年條件差,基本上防火靠走、巡護靠瞅,再遠就得騎馬了。”塞罕壩機械林場護林防火辦公室主任彭誌傑回憶,山上設有巡護點,秋冬防火期得長期有人駐紮在冰天雪地裏的地窨子裏,“有些退休的塞罕壩老職工落下腿腳不便病根,與(yu) 當年在冰天雪地裏步行或長時間騎馬多少有些關(guan) 係。”

  後來條件好了點,護林員可以騎自行車上山下山。林場老員工回憶,下山時坡度陡,騎著自行車得狠命刹閘,三兩(liang) 天便把閘皮磨沒了。“現在防火配備了智慧先進係統設備,更高效,也讓森林安全更有保障。”彭誌傑說。

  林場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排列著數十組圖像,時時監測全場情況。

  “這是林火視頻監控。”彭誌傑介紹,全場建有視頻監控點43個(ge) ,均安裝在鐵塔塔頂等處,可清晰監測半徑15公裏的區域,監測覆蓋率達97%。

  每個(ge) 攝像頭前端都是“雙光攝像頭”,監測可見光和熱成像。正說著,他指著一排黑白屏幕的監控畫麵說:“如果哪裏有熱點或出現火情,畫麵顏色會(hui) 變成紅色,一目了然。”

  指揮台前,5塊電腦屏幕一字排開。“這裏不僅(jin) 有衛星監測、煙霧雷達、視頻監控係統實時發現火情,更有雷電預警監測係統預防雷擊火。”彭誌傑介紹,係統能準確標注出具體(ti) 經緯度、時間、強度和類型。

  彭誌傑打開手機短信列表,最近陰雨天較多,手機隔三差五收到指揮中心發來的雷電預警,“係統收錄了所有護林員、消防員及防火指揮中心人員手機號和人名。如果距離林場邊界10公裏以內(nei) 範圍出現雷擊(接地雷),且強度超過50千安,指揮中心在預警的同時,會(hui) 短信推送給附近的護林員告知位置和強度,當事護林員會(hui) 及時趕赴現場,確認被雷擊的點是否引起火情。”

  據介紹,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的“天空地”一體(ti) 化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體(ti) 係,已實現了衛星、直升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麵巡護有機結合。

  更新營林理念,嗬護森林生態係統

  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營林理念也發生著巨大變化。

  “過去營林,是以保障林場木材采伐生產(chan) 為(wei) 主。”林場營林科主任國誌鋒介紹,如果針葉林的落葉鬆和闊葉林的白樺爭(zheng) 奪空間、營養(yang) ,要進行疏伐,會(hui) 伐掉闊葉林,因為(wei) 闊葉林經濟價(jia) 值低、產(chan) 量也低,每畝(mu) 林地產(chan) 出木材價(jia) 值是前者的一半。

  但闊葉林對生態環境極為(wei) 重要。樹木種類多、森林生物多,抵禦病蟲害能力就更強,火災風險也會(hui) 更低。“多年的病蟲害防治經驗告訴我們(men) ,往往單一種類的純林容易發生病蟲害,因為(wei) 相關(guan) 昆蟲缺少天敵。針闊混交林往往很少發生病蟲害,正是因為(wei) 落葉鬆的主要病蟲害鬆毛蟲的天敵絨繭蜂恰好喜歡生活在闊葉林中。”國誌鋒介紹。

  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全麵進行經營撫育,營造樟子鬆、雲(yun) 杉塊狀混交林,並積極促進林下灌草生長和誘導異種進入,培育複層異齡混交林,加速林地通過腐殖質腐爛促進物質循環,使森林的喬(qiao) 木、灌木、草本、地衣苔蘚、動物、微生物等均處於(yu) 均衡有序狀態,逐步形成樹種林齡結構合理、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係統。

  在病蟲害防治方麵,藥劑使用也更重視綠色安全。國誌鋒回憶,過去森林防鼠害壓力特別大,2014年之前,林場森防站使用的是高毒藥劑;近年來,藥劑都換成了仿生藥劑、植物藥劑等,確保低毒無公害,精準防治,維護森林生態平衡。

  培養(yang) 科技人才,支撐林場未來發展

  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也是一部科技興(xing) 林史。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共研究完成《塞罕壩機械林場落葉鬆人工林集約經營係統的研究》等專(zhuan) 項課題82項,編寫(xie) 了《塞罕壩植物誌》等林學專(zhuan) 著71本,編製完成《國有林場撫育間伐施工技能評估規範》等行業(ye) 和地方技術標準32項。

  這些成果與(yu) 不斷壯大的林業(ye) 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強有力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確保了森林經營工作措施有序、推進有力、撫育有績。”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說。

  6月16日至19日,塞罕壩機械林場舉(ju) 辦了無人機操作培訓班,通過培養(yang) 年輕無人機操作手,促進林場監測技術由常規化人工監測向智能化發展。林場森防站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廣智說:“我們(men) 邀請了專(zhuan) 業(ye) 的航校老師,就無人機航拍理論、訓練實際操作技巧等進行詳細講解。培訓結束後,學員們(men) 還將參加無人機操作手的資格證考試,如果通過便可‘持證上崗’。”

  1994年出生的第三鄉(xiang) 分場生產(chan) 股技術員劉泰宇為(wei) 能參加這個(ge) 培訓班非常興(xing) 奮:“多了這項技能,以後工作會(hui) 更得心應手。”

  日常工作中,林場建立了較完善的日常培訓機製,加強與(yu) 上級部門、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研項目等方麵的合作,麵向林場基層崗位著力培養(yang) 實用技術人才。

  日前,中國林科院、北京林科院等10餘(yu) 家單位組建了塞罕壩林業(ye) 科學研究院。今年上半年,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牽頭,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河北農(nong) 大等14家單位組建了塞罕壩生態文明研究院。通過搭起人才培養(yang) 平台,推動科研成果助力塞罕壩高質量發展。

  林場人事科科長康義(yi) 告訴記者,在崗位安排方麵,林場積極發揮年輕人才特長和知識優(you) 勢,新來的年輕人都要到分場營林股、營林區一線做技術員工作,曆練成長,“在選拔任用、獎懲等方麵,我們(men) 製定了一係列優(you) 惠激勵措施,鼓勵科技人才在崗位上創業(ye) 創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7日 14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