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京津冀完善智慧農業平台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07-07 16:34:00來源: 河北日報

 

  夏日時節,廣袤的京津冀大地生機勃勃。一項項特色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一個(ge) 個(ge) 高智裝備如虎添翼,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京津冀三地智慧農(nong) 業(ye) 合作項目,連接京津冀經濟命脈與(yu) 城鄉(xiang) 循環,關(guan) 係著人們(men) 的柴米油鹽、三餐四季。

  農(nong) 業(ye) 的根本出路在於(yu) 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是重要路徑。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河北省加強與(yu) 京津合作,通過共謀合作項目,共同開展研究,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完善智慧農(nong) 業(ye) 平台,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轉變為(wei) 高產(chan) 、高效、低耗的智慧農(nong) 業(ye) 模式,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嚐到智慧農(nong) 業(ye) 的甜頭,農(nong) 業(ye) 正成為(wei) 越來越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

  豐(feng) 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nong) 民“錢袋子”

  6月初,玉田縣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試驗示範種植的新品種春季包尖白菜喜獲豐(feng) 收,收獲的白菜經過篩選包裝後銷往北京市場。

  包尖白菜是玉田縣特有的白菜品種,因外形直筒擰抱,頂部尖銳而得名“包尖”,是享譽京津冀地區的特色蔬菜品種。然而,近年來包尖白菜正經曆著品種退化、抗病性降低和產(chan) 量下降等諸多問題。

  今年,玉田縣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邀請多位專(zhuan) 家在當地展開品種改良、技術提升、品質保障等項目,通過反複科研攻關(guan) ,培育出了春季包尖白菜品種,由夏季種植變成春夏兩(liang) 季種植,包尖白菜一茬收獲變兩(liang) 茬。

  “玉田包尖白菜作為(wei) 明星產(chan) 品,如果隻在夏季種植初冬收獲,就出現了夏季市場的空檔,盡管目前全縣包尖白菜種植麵積1.5萬(wan) 畝(mu) ,產(chan) 量7.5萬(wan) 噸,但仍然供不應求。”玉田縣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艾會(hui) 暖介紹,該縣也嚐試過利用設施等方式種植包尖白菜傳(chuan) 統品種,但都沒有成功。而今,春季包尖白菜的試驗成功,打破了傳(chuan) 統的種植格局,在確保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填補了夏季市場的空檔,將進一步豐(feng) 富北京蔬菜市場供應。

  玉田縣是京津周邊重要的蔬菜生產(chan) 基地。近年來,該縣創建“玉田供京蔬菜”區域公用品牌,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訂單化經營模式。目前全縣常年蔬菜種植麵積超40萬(wan) 畝(mu) ,年均為(wei) 京津及周邊市場供應各類蔬菜110餘(yu) 萬(wan) 噸。

  豐(feng) 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nong) 民“錢袋子”。如何提升京津冀三地人民不斷增長的食品消費需求,是京津冀農(nong) 業(ye) 協同發展需要著力解決(jue) 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北京市在河北省建立了5個(ge) 專(zhuan) 家工作站、14個(ge) 雙百對接基地,推廣示範蔬菜、花卉、食用菌、蘆筍、果樹等品種61個(ge) ,示範種植玉米、小麥、枸杞、草莓以及各類蔬菜總麵積超過900萬(wan) 畝(mu) 。在環京地區推廣高科技示範田,僅(jin) 雜交小麥,就在滄州、唐山、廊坊示範推廣60萬(wan) 畝(mu) ,實現節水3000萬(wan) 噸、增產(chan) 4500萬(wan) 公斤。

  自2021年以來,北京奶牛團隊通過“奶牛保姆行動”在津冀開展示範推廣工作20項,覆蓋當地奶牛5.47萬(wan) 頭,增加收益320餘(yu) 萬(wan) 元。“家禽”團隊通過推廣北京鴨高品質生產(chan) 技術,帶動承德等地肉鴨產(chan) 業(ye) 發展,出欄日齡縮短2天,料肉比降低0.07,鴨胚合格率提高3.5個(ge) 百分點;葉菜團隊與(yu) 河北蔬菜團隊共建張北蔬菜生產(chan) 核心技術示範區2400畝(mu) ;食用菌團隊在承德豐(feng) 寧滿族自治縣和平泉市開展耐高溫香菇優(you) 良品種選育,產(chan) 量增加28%至33%。

  從(cong) 會(hui) 種地到“慧”種地,智能化種田高效更科學

  近日,在趙縣光輝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麥田裏,搭載北鬥定位係統的無人駕駛收割機精準穿梭於(yu) 麥浪間,駕駛艙內(nei) 的電腦自動采集畝(mu) 數、產(chan) 量、溫度、濕度、風速等數據,無人駕駛播種機器根據設定路線,同步精準施肥播種玉米。

  看著顆顆飽滿的麥粒從(cong) 收割機的糧倉(cang) 中傾(qing) 瀉而下,合作社負責人姚風娟臉上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智慧農(nong) 機不僅(jin) 數據及時準確,工作效率還高,3000多畝(mu) 小麥,用不了幾天就能收割完。”姚風娟說,以前,收割機手收割完小麥後,必須有專(zhuan) 人對收割的小麥麵積進行實地測量、統計產(chan) 量;如今,智慧農(nong) 機能自動測算出作業(ye) 麵積、收割小麥總產(chan) 量並實時傳(chuan) 輸至指揮平台。

  從(cong) 去年開始,趙縣光輝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加入了河北省全程機械化“無人農(nong) 場”項目。合作社依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專(zhuan) 家團隊,推廣“農(nong) 機裝備+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信息化技術,建設小麥生產(chan) 無人農(nong) 場,通過耕整地、種植、植保、灌溉、收獲等環節,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向智能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

  趙縣讓智慧農(nong) 業(ye) 紮根田間,僅(jin) 是河北省以智能化賦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一個(ge) 縮影。

  如今,運用5G、北鬥、人工智能,無人播種機識別地塊自動掉頭,實現厘米級播種;大型小麥收割機一機多用,同步實現產(chan) 量測算、數據傳(chuan) 輸、衛星定位;秸稈收儲(chu) 機走過之處,秸稈整裝打包輸出……來自北京的智慧農(nong) 業(ye) 方案在河北省多地變為(wei) 現實,新一代農(nong) 人更加“耳聰目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加輕鬆、精準、高效。

  借助科技的力量,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煥發勃勃生機。近年來,河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積極推進“京津研發、河北落地”,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協同創新,持續推動智能感知、分析、控製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領域集成應用,積極引進水肥一體(ti) 化、自動噴滴灌、自動采摘等自動化、智能化係統和數字設備,開展智能化、標準化生產(chan) 。利用遙感和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nong) 作物的種植麵積、土壤墒情、作物長勢和災情蟲情,農(nong) 業(ye) 信息化的增產(chan) 提質潛力不斷被激發,大大促進了京津冀農(nong) 產(chan) 品增產(chan) 增效增收。

  全產(chan) 業(ye) 鏈信息互通有無,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潛力廣闊

  京津冀三地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信息共享機製,是京津冀智慧農(nong) 業(ye) 持續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近年來,三地共建京津冀農(nong) 業(ye) 資源環境、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果蔬有害生物綠色防控、鹽堿地生態植被修複4個(ge) 聯合實驗室等不同層次區域協同創新平台,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北京市在張家口、承德、唐山的生產(chan) 基地推廣應用物聯網農(nong) 情監測係統,建設雙向視頻站點、遠程教育站點,為(wei) 農(nong) 戶提供病蟲害谘詢診斷、農(nong) 技遠程培訓等服務,各類涉農(nong) 科技信息服務總數超過750萬(wan) 人次。通過建立網絡雲(yun) 盤、微信公眾(zhong) 號等共享平台,實現京津冀蔬菜產(chan) 業(ye) 科研成果共享。在環京的24個(ge) 蔬菜主產(chan) 縣,選定了200多個(ge) 蔬菜生產(chan) 基地作為(wei) 監測點,通過京冀蔬菜產(chan) 銷信息係統,建立形成了京冀蔬菜產(chan) 銷基礎數據庫,為(wei) 京冀兩(liang) 地分析研判蔬菜供京提供了重要支撐。

  京津冀三地還結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日常工作,開展了京津冀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聯合督導檢查活動;推動了京津冀農(nong) 藥管理聯防聯控和植保植檢等協同發展工作;建立了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京津冀聯合監測機製;在種子、農(nong) 藥、獸(shou) 藥、動檢、屠宰、漁政管理、跨界河流等方麵,跨區域持續開展聯合執法工作。

  未來,京津冀三地如何更好地在智慧農(nong) 業(ye) 上進行合作,推動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河北省農(nong) 業(ye) 信息中心主任何宇煒說,河北省需要在政府協同方麵加大力度,通過政府協同、部門間協同,加強政策引導,製定一些技術轉換標準,加強技術成果轉換力度,使北京、天津先進技術和產(chan) 品落地河北,促進河北省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

  何宇煒建議,河北省應進一步加強同北京、天津等地高層次科研團隊的聯係,特別是加強在農(nong) 業(ye) 管理、產(chan) 業(ye) 調控、技術推廣、資源環境等領域的合作研究,讓更多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走出實驗室。進一步推進三地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的協同,促進生產(chan) 、流通、加工、儲(chu) 運、銷售和服務等關(guan) 鍵環節連點成線成片,實現農(nong) 業(ye) 與(yu) 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通過深化協同、攜手共進,讓智慧農(nong) 業(ye) 結出更多的碩果。(記者郝東(dong) 偉(wei) )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