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風起渤海之濱 潮湧海河兩岸

發布時間:2022-07-12 15:5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先行先試謀創新

  本報記者 靳 博

  “10多年前,航空公司想租賃天津製造的客機,還得跑到國外繞一大圈,用國外的租賃交易模式完成交易。現在在天津東(dong) 疆綜保區就能搞定。”東(dong) 疆融資租賃局副局長時金鳳正和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飛機租賃公司的業(ye) 務負責人召開電話會(hui) 議。

  時金鳳介紹,“飛機租賃是很多民航運輸企業(ye) 引進飛機的主要形式。當時,管委會(hui) 與(yu) 海關(guan) 、外匯、稅務等部門一起探索,在租賃公司引進境外飛機的繳納進口關(guan) 稅、增值稅等環節率先實現突破。”

  “東(dong) 疆綜保區在企業(ye) 服務、海關(guan) 通關(guan) 等方麵形成了完整的模式。我們(men) 這5年引進了45架飛機,開展國內(nei) 首單直升機經營租賃飛機資產(chan) 包業(ye) 務,都是在這裏完成的。”南航租賃總經理許峰說。

  2011年開始,東(dong) 疆綜保區先行試點租賃公司享受國家便捷外債(zhai) 通道、飛機租賃進口優(you) 惠稅率等優(you) 惠政策。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租賃創新示範區。首創保稅進口租賃、出口租賃、跨境轉租賃等,形成40多項租賃創新模式。改革創新中,東(dong) 疆租賃業(ye) 實現跨越式發展:租賃資產(chan) 規模增長至1.3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租賃產(chan) 業(ye) 聚集區。

  東(dong) 疆綜保區十年蝶變,是天津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創新來自市場需求,改革與(yu) 開放形成合力。東(dong) 疆綜保區所在的天津自貿試驗區前不久將市場主體(ti) 登記注冊(ce) 由行政許可轉變為(wei) 行政確認。深入推進改革,天津企業(ye) 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ge) 工作日以內(nei) 。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天津口岸進口、出口整體(ti) 通關(guan) 時間由2017年的129.8小時、20.8小時分別壓縮至29.5小時和0.74小時,口岸營商環境躍升至全國領先水平。

  黨(dang) 建引領強基層

  本報記者 李家鼎

  走進天津市河北區新開河街道芳草園小區,路麵整潔、綠樹成蔭,不少居民在休閑區乘涼聊天。

  “過去環境髒亂(luan) ,人們(men) 把我們(men) 小區叫作‘荒草園’。”65歲的王蘭(lan) 琴回憶。小區有7棟居民樓、500多戶居民,建成於(yu) 2000年。先後有3個(ge) 物業(ye) 公司因服務不善與(yu) 居民發生矛盾,無法經營下去。

  “根本原因是缺少‘主心骨’。”王蘭(lan) 琴說,小區業(ye) 委會(hui) 成員意識到,隻有將黨(dang) 組織力量滲入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方方麵麵,才能切實辦好老百姓的事。

  “近年來,我們(men) 持續推進治理體(ti) 係建設,不斷強化黨(dang) 組織對基層治理引領。”芳草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史偉(wei) 介紹。

  2017年底,在社區黨(dang) 委支持下,芳草園小區啟動業(ye) 委會(hui) 換屆程序,新當選的5名業(ye) 委會(hui) 成員中有4名是黨(dang) 員。

  2018年,業(ye) 委會(hui) 選聘康順達物業(ye) 管理有限公司服務管理小區。業(ye) 委會(hui) 向物業(ye) 公司派出黨(dang) 建指導員,幫助其成立黨(dang) 支部,每個(ge) 月都會(hui) 開展一次共建活動。“我們(men) 自覺接受業(ye) 委會(hui) 監督,年底向社區黨(dang) 委述職。”物業(ye) 公司經理劉金柱說,“黨(dang) 支部在物業(ye) 公司和居民之間架起了一座橋,加強了雙方溝通。”

  集中清理建築垃圾、修好多年不亮的路燈、對坑窪的土路硬化處理、收回常年被私人占用的車棚……多方努力,不到一年,芳草園煥然一新。小區物業(ye) 費繳納率90%以上,業(ye) 主滿意率達92%。2019年底,社區黨(dang) 委授予物業(ye) 公司“紅色物業(ye) ”稱號。

  2019年,河北區被民政部確定為(wei) “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主題為(wei) “建立健全黨(dang) 建引領、多方聯動的社區物業(ye) 服務管理體(ti) 係和長效機製”。

  文化服務潤心田

  本報記者 武少民

  盛夏時節,荷花飄香。天津市寶坻區牛家牌鎮趙家灣村洋溢著濃鬱的文化氣息。

  在藏書(shu) 4000餘(yu) 冊(ce) 的圖書(shu) 館,孩子們(men) 或閱讀兒(er) 童繪本,或沉浸在5D投影中感受科技的魅力。“這裏還有七彩公益課堂,我最喜歡書(shu) 法課。”西老鴉口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龐宇宸說。“我們(men) 組織了村風家風大家談,討論可熱烈了。”在趙家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趙家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董永忠說。

  趙家灣村是天津市文化陣地建設的一個(ge) 窗口。“依托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配備高標準圖書(shu) 室、婦女之家、兒(er) 童之家等,打造成多功能融於(yu) 一體(ti) 的綜合平台。”董永忠說,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以來,村裏累計開展活動160餘(yu) 場次,村民精神風貌更加向上向善,鄰裏之間更加和諧。

  “整合黨(dang) 群服務中心、文化館、圖書(shu) 館等窗口單位,打造‘100+N’個(ge) 實踐基地;打造誌願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等平台,更好地滿足了百姓‘15分鍾生活圈’的需求。”寶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負責人說。

  近年來,天津文化事業(ye) 蓬勃發展。85個(ge) 街鎮和2363個(ge) 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麵達標;圖書(shu) 出版總印數從(cong) 2016年的6425萬(wan) 冊(ce) 增加到2021年的9417萬(wan) 冊(ce) ;由900多位文藝家組成文藝誌願服務隊伍,開展文藝誌願服務500餘(yu) 次;自2016年起連續舉(ju) 辦市民文化藝術節,文化浸潤入腦入心。

  從(cong) “津味”十足首座相聲文化主題地鐵站,到全國首個(ge) “家國情懷·黨(dang) 風楷模”革命文化主題車站……近年來,天津大力實施“公共文化進軌道”,將黨(dang) 的曆史、優(you) 良傳(chuan) 統、輝煌成就,巧妙地與(yu) 車站共享空間有機結合,拓展了文化傳(chuan) 播空間。

  社會(hui) 保障惠民生

  本報記者 龔相娟

  “你看現在這地麵都一樣高了,之前衛生間台階得有一個(ge) 手機這麽(me) 高。”天津市和平區朝陽裏社區居民李阿姨說,老伴走路不便,衛生間的台階成了老兩(liang) 口每天生活必經的“坎兒(er) ”。去年,和平區民政局推動適老化改造,解決(jue) 了老人的這個(ge) 煩心事。

  和平區老舊小區多,室內(nei) 和小區公共空間一些地方台階高、無防護、輪椅難進出。按照“一小區一策”“一樓一策”“一家一策”原則,和平區穩步推進適老化改造。室內(nei) 實施地麵台階拆除,安裝扶手;小區裏改造防滑坡道、添置歇腳凳。

  天津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300.27萬(wan) 人。自2020年起,全市範圍推動實施適老化改造工作,與(yu) 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相結合,打造老年友好型居住環境。

  配套服務也在同步推進。2019年以來,天津在全市開展老年人助餐服務,推動街道社區開設老年人食堂1700多個(ge) ,老年日間照料中心1357個(ge) ,190萬(wan) 老年人享受到助餐服務。

  針對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區”的願望,天津在居家養(yang) 老中心嵌入社區衛生服務站,開通醫保專(zhuan) 線。為(wei) 老年人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就近取藥、臨(lin) 時特需上門以及康複護理、健康篩查等服務,同時和大醫院建立醫聯體(ti) 合作。

  對於(yu) 低收入、特殊困難群體(ti) ,天津健全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建立職工大病醫療保險製度,養(yang) 老、工傷(shang) 等保險待遇及醫保門診報銷待遇等穩步提高。城鄉(xiang) 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優(you) 撫對象撫恤補助等標準連續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現城鄉(xiang) 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天津用實際行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態綠屏織錦繡

  本報記者 李家鼎

  從(cong) 位於(yu) 天津市津南區鹹水沽鎮的鑫洋園小區居民劉德光家中遠眺,一片藍綠交織的美景盡收眼底。每天清晨,69歲的劉德光漫步於(yu) 這片茂林之中,和三五老友相約賞花賞葉,很是愜意。

  曾經的鹹水沽鎮,海河沿岸的村莊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差。2017年起,天津在“津城”和“濱城”間,選中736平方公裏、相當於(yu) 兩(liang) 個(ge) 中心城區麵積的土地,規劃建設一條綠色生態屏障。劉德光曾居住的北洋村,就位於(yu) “綠屏”腹地。

  “綠屏”分為(wei) 一、二、三級管控區,在津南區的一級管控區內(nei) ,“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田則田”,以“自然、天然、圓潤、野趣”為(wei) 主基調展開規劃,力爭(zheng) 到2025年藍綠空間占比達90%,森林覆蓋率達25%。

  “從(cong) 來沒有接過這麽(me) 大規模的造林任務。”津南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林業(ye) 科負責人李煥介紹,津南區曾是“退海之地”,土地鹽堿化嚴(yan) 重,想開展大規模造林工程,首先要做好土壤改良。

  經過近4年努力,津南區共栽下喬(qiao) 木、灌木312萬(wan) 株,新增造林綠化麵積6.4萬(wan) 畝(mu) 、花草地被和水生植物70餘(yu) 萬(wan) 平方米。“你看現在的鹹水沽灣,林、田、湖交相輝映,生態林錯落有致、色彩分明,已經成了城市居民近郊遊的網紅打卡地!”李煥頗為(wei) 自豪。

  氣象部門數據顯示,相較於(yu) 2017年,2020年津南區相對濕度上升9.6%,綠色生態屏障已使天津中心城區東(dong) 南部增濕2%。

  2016年,作為(wei) 北洋村老村支書(shu) ,劉德光帶頭搬進了回遷房。“生態修複利於(yu) 子孫,咱老百姓沒理由不支持!”劉德光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2日 第 10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