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佘寨金田:激活青山 奔向共富
山更青,水更綠,民更富。從(cong) 麗(li) 水龍泉市區向西驅車20分鍾,穿越青山和綠水,駛過隧道和橋梁,曆經一片“綠色海洋”,就到達了該市竹垟畬族鄉(xiang) 金田佘族村。
村如其名,夏日驕陽下,綠油油的稻田,預示著一年金色豐(feng) 收季就在眼前,述說著這裏高效糧食主產(chan) 區的佘漢共富故事。
激活青山,下山“移”來新生活
竹垟擁有耕地麵積1562畝(mu) 、山林麵積8538畝(mu) ,是龍泉市境內(nei) 既有高山,又具有盆地的農(nong) 業(ye) 鄉(xiang) 。下山移民,種田致富成為(wei) 了這裏百姓奔小康、奔共富的必由之路。
在金田,佘漢是一家。除了土生土長的兩(liang) 族村民,村裏還有新安江移民,人稱“三合土”。
佘漢風格各異,別具一格。“火爐堂”的茶飯米酒美味,飄香四溢、清沁肺腑。“火腿肉”的鮮粽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誘人。清明粿、立夏丸、端午粽、頭梳粿、重陽粽、南瓜餅、千層糕、烏(wu) 飯、麻糍、黃粿、白筍、冬白酒、園蔬珍饈……代表佘漢兩(liang) 族的美食和習(xi) 俗,豐(feng) 富細膩,原汁原味,在金田完美融合。
2007年,佘族漢子雷楊發在30歲前,就搬進了金田村的下山脫貧小區。
“年輕時,我挑著兩(liang) 筐香菇,從(cong) 山上步行到金田的香菇市場,挑一個(ge) 來回,就要一天。早上4點,從(cong) 家裏出發,如果路上遇到進山采購的商販,無論價(jia) 格高低,早早賣掉香菇,回家陪家人。運氣差了,挑擔10多公裏走進金田香菇市場,一天賣不了一筐,我就得挑著擔子摸黑上山,第二天再來碰運氣!”雷楊發回憶著那段艱辛歲月,感悟頗深,“下山移民,解決(jue) 了我們(men) 農(nong) 村年輕人太多現實問題,如生計、住房、娶妻、子女教育,同時還有生態保護。”
近年來,竹垟鄉(xiang) 生態補償(chang) 力度大,佘民們(men) 搬出大山,不僅(jin) 保護生態林,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還讓幹部群眾(zhong) 吃上了“旅遊飯”。竹垟鄉(xiang) 北麵是風光奇美的披雲(yun) 山,又是粟裕當年在浙西南鬧革命的核心區塊,“紅綠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雷楊發說,下山脫貧後,他幹起了運輸業(ye) ,起初隻是幫著村民運運物資,如今和大家一起開發生態旅遊資源,為(wei) 更多人到大山裏避暑休閑提供便利。
截至目前,金田村全力推進的“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共有40戶147人實現易地搬遷下山脫貧。
美麗(li) 金田,在水一方,石拱橋、平板橋、石墩橋,三橋相扣,傍花隨柳。現今的金田,“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獲得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成為(wei) 了浙江省民族鄉(xiang) 村共同富裕示範點,同時還是浙江省美麗(li) 宜居示範村。
2021年,金田村實現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4元,是2007年的6.5倍;2021年金田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90.1萬(wan) 元,比2007年增長了84倍。
創業(ye) 創新,村民幸福奔共富
早在2007年時,菇業(ye) 公司便是金田村民開在家門口的工廠式香菇田、奔小康的金窩窩。
“15年前,菇業(ye) 公司在金田村的土地上種植香菇等食用菌。15年後,雙益菇業(ye) 搬出了金田村,自身業(ye) 務早就拓展到食用菌的栽培、科研、深加工等一二三產(chan) 融合領域。如今,開在金田村的工廠是鄉(xiang) 賢回歸投資的菇業(ye) 公司,是浙江省首個(ge) 液體(ti) 接種菌棒加工基地。”金田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劉春付自豪地告訴記者,菇業(ye) 公司總投資2100萬(wan) 元,工廠占地僅(jin) 有2100平方米,年加工食用菌棒竟達800萬(wan) 棒。
該工廠無需多占用土地、林地資源,利用液體(ti) 菌棒接種和智能養(yang) 菌創新技術,不但可為(wei) 農(nong) 民省工省時省地,而且降低生產(chan) 成本,促進了龍泉食用菌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有效帶動農(nong) 戶增收致富。2021年,金田村共有150多戶從(cong) 事食用菌生產(chan) ,總產(chan) 值1000萬(wan) 元,是2007年的10倍多。
金田村騰出來的耕地,被村民大力發展了高效糧食生產(chan) 。村裏現有高效農(nong) 田示範區1000畝(mu) ,發展規模種糧大戶3家。微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幹機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機器,在村民中間的利用率極高,成為(wei) 浙江省生態農(nong) 業(ye) “機器換人”的典型案例。
緊抓民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雙百村結對行動”機遇,金田村依托與(yu) 企業(ye) 結對優(you) 勢,積極探索了“村企聯盟”模式,走出了符合金田實際的壯村路子,每年銷售農(nong) 特產(chan) 品50萬(wan) 元,增加村集體(ti) 經濟收入6萬(wan) 餘(yu) 元,為(wei) 村民解決(jue) 1萬(wan) 餘(yu) 斤食用菌銷售問題,取得了“富民、壯村”的雙贏效果。
與(yu) 此同時,金田村還積極探索“強村聯盟”模式,全鄉(xiang) 8個(ge) 行政村組建了強村公司,投資聯建金田標準廠房和屋頂光伏及養(yang) 菌棚項目,每年增加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10餘(yu) 萬(wan) 元。
打造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金田村憑借“佘族婚嫁體(ti) 驗”“佘寨音樂(le) 潑水”“音樂(le) 帳篷體(ti) 驗”三大品牌,每年高規格舉(ju) 辦“三月三”山哈文化旅遊節、佘寨音樂(le) 潑水節等節慶,2021年共吸引遊客5萬(wan) 人次。
未來鄉(xiang) 村,文旅融合展新顏
一條橫溪,帶給了金田村“清流穿村而過,溪水雙流奔騰”的鄉(xiang) 村美景和源源不斷的城市遊客。
進入2022年,金田村將投資510萬(wan) 元打造玻璃水滑道、水上沙灘樂(le) 園、鄉(xiang) 村兒(er) 童樂(le) 園,做強水上業(ye) 態、山上業(ye) 態、田園業(ye) 態,做足“水經濟”文章,實現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讓文旅融合成為(wei) 村民的增收利器。
竹垟佘族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藍幸杏告訴記者,金田村在建立鄉(xiang) 愁館的基礎上,要講好金田故事、銅山源故事、佘族故事、移民故事等,在建設遊客接待中心、“佘小妹”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中心、石榴紅驛站鄰裏中心的過程中,實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讓鄉(xiang) 村風貌和文化氛圍進一步提升,讓村裏的常住人口恢複到800人以上。
金田村還將通過開發拓展數字化產(chan) 業(ye) ——智能養(yang) 菌、智能噴水等數字化旅遊項目,依托“數字鄉(xiang) 村·智慧三農(nong) ”雲(yun) 平台信息化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鄉(xiang) 村電子地圖。
宏偉(wei) 藍圖創新繪,未來鄉(xiang) 村平地起。
藍幸杏介紹說,未來的金田將以新時代美麗(li) 鄉(xiang) 村為(wei) 基礎,以數字化改革為(wei) 引領,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wei) 根本目的,將不斷圍繞壯大主導產(chan) 業(ye) 、塑造主體(ti) 風貌、培育主題文化目標,強化人本化、數字化、融合化、生態化、共享化導向,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風貌、文化、鄰裏、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場景,努力建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先行示範區,一舉(ju) 建成引領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向的綜合性未來鄉(xiang) 村。
鄉(xiang) 容、鄉(xiang) 愁、鄉(xiang) 風“三鄉(xiang) ”共建,科創、文創、農(nong) 創“三創”共融,智治、智能、智聯“三智”共享。
龍泉金田將不斷擦亮“中國少數民族最美村寨”金名片,加快佘民現代化精品生活區提升、親(qin) 水樂(le) 園綜合體(ti) (智慧旅遊)、食用菌智能管理基地(智慧產(chan) 業(ye) )、農(nong) 創產(chan) 品展示銷售中心(數字中心)等項目建設,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願景從(cong) 理想照進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