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高疫情防控科學性精準性(人民觀點)
打贏常態化疫情防控這場攻堅戰持久戰,“精準”是道必答題。動態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準
中國是一個(ge) 大國,地域廣闊。這既意味著我們(men) 具有縱深較大的優(you) 勢,一地出現疫情,可以調動多方資源支援,讓我們(men) 具備條件和能力戰勝疫情,也意味著各地實際不同,情況千差萬(wan) 別
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cong) “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wei) “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從(cong) “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調整為(wei) “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統一封管控區和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前不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正式公布。相較第八版,第九版防控方案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因時因勢對風險人員隔離管理、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疫情監測等方麵進行了修訂。這是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科學性、精準性的有力舉(ju) 措,是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的具體(ti) 體(ti) 現。
打贏常態化疫情防控這場攻堅戰持久戰,“精準”是道必答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jiao) 幸心理、鬆勁心態,針對病毒變異的新特點,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本領,完善各種應急預案,嚴(yan) 格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動態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準。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既是堅持動態清零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也是“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的必然要求。
抗疫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同時考慮三個(ge) 方麵:一是控製疫情,二是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三是確保經濟社會(hui) 必要運行。三者缺一不可。就此而言,確定抗擊疫情最佳方案,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用更小成本在更短時間內(nei) 控製住疫情,在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的同時,減少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正是因為(wei) 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發現一起、撲滅一起,我們(men) 頂住了一輪又一輪疫情的衝(chong) 擊,快速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有力保障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處於(yu) 全球領先地位。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深刻表明:我們(men) 的防控政策是經得起曆史檢驗的,我們(men) 的防控措施是科學有效的;快速和精準的動態清零,正是我國控製疫情的有效法寶。
中國是一個(ge) 大國,地域廣闊。這既意味著我們(men) 具有縱深較大的優(you) 勢,一地出現疫情,可以調動多方資源支援,讓我們(men) 具備條件和能力戰勝疫情,也意味著各地實際不同,情況千差萬(wan) 別。這樣的現實國情也決(jue) 定了,我們(men) 既不能對不同地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礙經濟社會(hui) 秩序恢複,又不能不當放鬆防控、導致前功盡棄,必須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前不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明確提出疫情防控“九不準”,為(wei) 的正是督促各地各部門在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nei) 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的前提下,因時因勢做好精準防控,更加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堅決(jue) 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等現象,堅決(jue) 做到“九不準”,才能提高防控效率,用最小的代價(jia) 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應對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株流行新階段。從(cong) 毒株本身來看,一方麵,奧密克戎變異株傳(chuan) 播快,潛伏期短,隱匿性強;另一方麵,病毒還在不斷變異,疫情的最終走向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從(cong) 現實情況來看,5月,國內(nei) 從(cong) 輸入病例中首次檢出奧密克戎毒株新亞(ya) 型BA.4和BA.5。近期,境外輸入病例中發現的BA.4和BA.5感染者數量呈逐步增加跡象。根據現有的初步研究結果,BA.4和BA.5的傳(chuan) 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強,防控難度將有所增加,我國外防輸入壓力增大。麵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chuan) 播,我們(men) 必須更加突出“科學精準、動態清零”,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
疫情尚未結束,防控不能鬆懈。奧密克戎變異株給當前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少難度和嚴(yan) 峻挑戰,快速和精準的動態清零依然是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繼續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不猶豫、不動搖,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舉(ju) 措,我們(men) 一定能築牢疫情防控屏障,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雙勝利。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5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