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域糧倉篇】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
人民網石家莊7月15日電 (商帆)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河北省作為(wei) 全國13個(ge) 糧食主產(chan) 省之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糧食生產(chan) 作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頭等大事,多措並舉(ju) 守住耕地紅線,升級做強農(nong) 業(ye) “芯片”,讓智慧農(nong) 業(ye) 紮根田間,確保麵積和產(chan) 量不降低。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4862萬(wan) 畝(mu) ;2021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麵積9642.9萬(wan) 畝(mu) ,糧食總產(chan) 量達到765億(yi) 斤,連續9年超過700億(yi) 斤,比2012年增加382.4萬(wan) 噸;平均畝(mu) 產(chan) 396.7公斤,比2012年增加46.5公斤;節水小麥、強筋小麥育種保持全國領先,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優(you) 質專(zhuan) 用品種和綠色高產(chan) 高效集成技術推廣基本實現全覆蓋……
十年接力,冀域糧倉(cang) 交出驕人的“成績單”,讓“中國碗”裝上更多“河北糧”一步一步成為(wei) 現實。
7月15日,農(nong) 民在河北省玉田縣石臼窩鎮王家樓村稻田勞作。 張仁傑攝
守住耕地紅線 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稻禾繞村苗鬱鬱。”盛夏時節,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站在村路上向田間瞭望,連片的農(nong) 田似一塊巨大的碧玉,甚是養(yang) 眼。
玉田縣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縣,擁有1170平方公裏土地、88萬(wan)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3萬(wan)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儲(chu) 備區和2.25萬(wan) 畝(mu) 生態保護紅線。2021年11月份,玉田縣在河北省率先全麵推行田長製,縣、鄉(xiang) 、村主要領導擔任田長,初步建立了縣、鄉(xiang) 、村三級“田長製”體(ti) 係,構建了“橫到邊、縱到底,網格化、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監管格局。
糧食生產(chan) 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玉田縣多措並舉(ju) 守住耕地紅線便是河北全麵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的生動一頁。為(wei) 守住耕地紅線,河北各地亮“實招”。河北省保定市開展打擊違法違規用地“春雷行動”專(zhuan) 項整治,對其涉嫌破壞耕地行為(wei) 移送公安機關(guan) ;鹿泉則探索編製了耕地年度“進出平衡”方案,將違規占用耕地後轉為(wei) 林地、草地、園地等難以恢複的作為(wei) 重點整治對象。
出台《2022年河北省耕地保護專(zhuan) 項行動方案》、全麵推行縣、鄉(xiang) 、村三級田長製,全麵實行耕地“進出平衡”,改進規範耕地“占補平衡”製度……今年以來,河北省通過集中開展耕地保護專(zhuan) 項行動和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專(zhuan) 項整治行動,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ti) ”保護,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馳而不息,久久為(wei) 功。據統計,2012年以來,河北劃定4500萬(wan) 畝(mu) 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300萬(wan) 畝(mu) 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4862萬(wan) 畝(mu) ,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守住糧食安全生命線。
河北省張家口農(nong) 科院試驗田中的“張雜穀”正在茂盛生長。 受訪者供圖
升級農(nong) 業(ye) “芯片” 種業(ye)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現在正是‘張雜穀’的抽穗期,你看它們(men) 長得多好啊!”望著試驗田裏的雜交穀子,河北省張家口市農(nong) 科院雜交穀子研究專(zhuan) 家趙治海自豪地說,“40餘(yu) 年心血都在這裏了,我們(men) 的穀子從(cong) 之前畝(mu) 產(chan) 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還很省水,值了!”
時間撥回1982年,本著“為(wei) 家鄉(xiang) 父老做點事”的心情,以優(you) 異成績從(cong)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的趙治海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生活,來到張家口壩下農(nong) 科所。播種、出苗、抽穗、灌漿……穀子在哪裏生長,趙治海就在哪裏工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經曆了數以萬(wan) 計的試驗,終於(yu) 培育出世界上首例穀子光溫敏兩(liang) 係雜交種——“張雜穀1號”。如今,“張雜穀”係列品種在14個(ge) 省份得到推廣,將我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穀子畝(mu) 產(chan) 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占北方穀子播種麵積的1/3左右。“張雜穀”係列雜交穀子新品種更是創造了世界穀子單產(chan) 的最高紀錄。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農(nong) 作物產(chan) 業(ye) 鏈的起點。十年來,正是有無數像趙治海這樣的專(zhuan) 家,河北種業(ye) 創新能力才得以明顯提升——
目前,河北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全省農(nong) 作物種子生產(chan) 經營企業(ye) 448家,三北、國欣、雪川、巡天4家企業(ye) 評為(wei) 2020年中國種業(ye) 信用骨幹企業(ye) ;
節水小麥、強筋小麥育種保持全國領先,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2021年優(you) 質強筋小麥麵積達到500萬(wan) 畝(mu) ,實現100%訂單生產(chan) ,槁城區強筋麥種植麵積40多萬(wan) 畝(mu) ,是全國最大的強筋麥集散地;
“十四五”時期,河北將整合全省優(you) 勢創新資源,組建20支左右體(ti) 現河北特色的高水平育種創新團隊,連續5年給予穩定支持,將重點圍繞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yu) 創新利用、現代生物育種前沿技術研發、突破性標誌品種培育開展聯合攻關(guan) ,集中力量攻克種源“卡脖子”技術。
今年6月,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碼頭鎮戈家墳村的麥田裏,大型聯合收割機“組團”作業(ye) 。 苗鳳強攝
智慧科技賦能 探索新型農(nong) 業(ye) 發展新模式
“現在種植,隻要手裏一部智能手機,眼前就出現一幅‘田管圖’,我無論出門或在家裏,打開智農(nong) APP,就能看到整個(ge) 農(nong) 田的情況,莊稼長勢一目了然。”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的種植大戶張巧英談及今年的收成,心裏樂(le) 開了花。
今年“三夏”期間,該縣依托智農(nong) 現代農(nong) 業(ye) 管理平台,為(wei) 農(nong) 戶提供精準氣象、農(nong) 事提醒、遙杆服務、病害蟲識別與(yu) 預警,實現農(nong) 技服務線上線下有機結合,讓農(nong) 戶種地省心又放心。
河北武強縣的智農(nong) 現代農(nong) 業(ye) 管理平台為(wei) 河北聚力發展農(nong) 業(ye) 現代化寫(xie) 下生動腳注。無人駕駛收割機、植保無人機、農(nong) 業(ye) 物聯網……這些高科技的“順風耳”“千裏眼”在燕趙大地上馳騁、飛翔,讓種糧農(nong) 民挑上“金扁擔”,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抓好糧食生產(chan) ,重中之重是加快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推動“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落地見效。十年來,河北步履不停,不斷探索新型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已初顯成效——
建設小麥等23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專(zhuan) 家團隊,打造223個(ge) 集科研、孵化、中試、應用、推廣於(yu) 一體(ti) 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基本實現農(nong) 業(ye) 縣全覆蓋;
2021年全省農(nong) 業(ye) 機械總動力首次突破8000萬(wan) 千瓦,達到 8096.81萬(wan) 千瓦,占全國總動力的7.66%;全省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25%,小麥、玉米基本實現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製在2%以內(nei) ;
以智慧農(nong) 業(ye) 一張圖平台為(wei) 基礎,通過建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大數據支撐平台和地理空間數據服務支撐係統,實現全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重要數據信息的融合、共享和利用;
推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高質量發展。2021年底,農(nong) 民合作社發展到10.92萬(wan) 家,比2012年增加7.92萬(wan) 家;家庭農(nong) 場達5.95萬(wan) 家;全省托管服務組織3.1萬(wan) 家,服務麵積超過2.2億(yi) 畝(mu) 次。
……
十年拚搏奏華章,賦能蓄力譜新篇。河北人用沉穩有力的雙手托起飯碗,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穩穩當當地寫(xie) 實在廣袤的田野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