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蘇州加快推動人才評價精準化
《人民日報》2022年07月19日 第15版 版麵截圖
原題:量化指標,改革評價(jia) 體(ti) 係
蘇州加快推動人才評價(jia) 精準化
自主申報,係統打分,通過複核後,蘇州摯途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骨幹、車輛工程學博士鄭磊成功入選姑蘇重點產(chan) 業(ye) 緊缺人才計劃,獲得15萬(wan) 元薪酬資助。
江蘇省蘇州市不斷破除人才流動的身份壁壘,轉變人才激勵的平均主義(yi) 、人才評價(jia) 的“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傾(qing) 向,讓人才評價(jia) 不再一刀切,企業(ye) 在職稱認定上有了話語權。
構建個(ge) 人素質、緊缺指數和薪酬水平“三位一體(ti) ”的積分製評價(jia) 體(ti) 係
打開網址,填報信息,上傳(chuan) 資料……一番操作下來,鄭磊最終得分100分。“提供材料證書(shu) 就能參評,而且不需要麵談評審,這讓我覺得這個(ge) 補貼是對我能力的一種認可。”鄭磊滿滿獲得感的背後,是蘇州持續構建完善的積分製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的支撐。
蘇州市委人才辦副主任郭靜說:“我們(men) 打破了以往看學曆、專(zhuan) 家評審的方式評價(jia) 人才,形成了個(ge) 人素質、緊缺指數和薪酬水平‘三位一體(ti) ’的積分製評價(jia) 體(ti) 係,讓人才按照蘇州需求和自身實力,自主參評,獲得薪酬資助。”三項主要參考維度中,個(ge) 人素質主要包含學曆、專(zhuan) 利等方麵,占比30%;緊缺指數則是根據蘇州產(chan) 業(ye) 方向和市場需求製訂的緊缺人才目錄下的具體(ti) 指標,占比30%。“前兩(liang) 項指標,反映了人才素質和政策導向,而占比最高的薪酬水平,則反映了企業(ye) 的用人傾(qing) 向,畢竟,人才是否緊缺,企業(ye) 的需求最直觀。”郭靜說,有了量化指標,人才能獲得多少資助,完全靠實力說話,這也減少了人才評價(jia) 中主觀因素的影響,讓蘇州對人才的支持政策更科學客觀。
鄭磊獲得的這15萬(wan) 元,完全由他自己支配,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別看緊缺人才資助補貼最高隻有15萬(wan) 元,但覆蓋麵更廣。”郭靜介紹,緊缺人才資助政策對象主要是中高端人才,是企業(ye) 的關(guan) 鍵群體(ti) ,除了可獲得15萬(wan) 元的薪酬補貼,還能享受住房公積金貸款和非戶籍子女入學等政策優(you) 惠,從(cong) 而切實緩解這一群體(ti) 的生活壓力。
截至2021年底,蘇州累計入選姑蘇重點產(chan) 業(ye) 緊缺人才計劃人數超1.1萬(wan) ,市、區兩(liang) 級財政補貼總額近8.6億(yi) 元;其中僅(jin) 2021年就有2971人入選,總資助金額超過2億(yi) 元。
針對特定產(chan) 業(ye) 探索專(zhuan) 技人員職稱評定
生物醫藥是蘇州的重要產(chan) 業(ye) ,但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人才職稱評定以前隻能參照化工類人才參評。“職稱評定不僅(jin) 關(guan) 係著各類科研基金申報、薪酬待遇,也是對人才專(zhuan) 業(ye) 能力的認可。如果不能科學評價(jia) ,就難以激發人才活力。”蘇州市人社局局長朱正說。
2021年,蘇州通過細分高端醫療器械、生物製藥、生物技術服務等人才評價(jia) 標準,編製全國首個(ge) 獨立的生物醫藥工程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價(jia) 標準,組建專(zhuan) 家評委庫,突破生物醫藥專(zhuan) 技人才評定的瓶頸。當年年底,以蘇州自貿區片區為(wei) 試點,蘇州在江蘇首次開展生物醫藥工程職稱評審工作,評審出160名高級工程師、105名工程師和162名助理工程師。蘇州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晟自2015年就在蘇州創業(ye) ,盡管他有臨(lin) 床醫生、臨(lin) 床細胞遺傳(chuan) 學和臨(lin) 床分子遺傳(chuan) 學三種執照和30多年從(cong) 醫經驗,但按照以往的評審程序,他需要從(cong) 初級逐級參評,繁瑣的過程讓他的職稱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jue) 。隨著首批生物醫藥工程職稱評審試點開展,肖晟“越級”獲評副高級職稱。
“生物醫藥人才是我們(men) 急需的人才,科學快速認定他們(men) 的職稱,為(wei) 人才發展提供便利,對我們(men) 留住人才、成就人才、助力產(chan) 業(ye) 壯大至關(guan) 重要。”朱正說。
除了針對特定產(chan) 業(ye) 探索專(zhuan) 技人員職稱評定,蘇州也在積極向民營企業(ye) 放權,試點龍頭企業(ye) 承接職稱自主評審。“亨通集團就拿到了全國首個(ge) 正高級職稱評審權,而以往隻有少數國有企業(ye) 擁有這項權利。”朱正說,蘇州通過讓用人的評人、評人的用人,賦能企業(ye) 、放活人才,讓市場主體(ti) 對人才評審有了話語權,讓人才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驅動力。目前,蘇州共有工藝美術、紡織等9家行業(ye) 協會(hui) 、20家單位開展企業(ye) 自主職稱評審工作。
開展職業(ye) 資格比照認定,實現國內(nei) 外雙向互認
憑借美國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員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回國後經過比照認定,和鉑醫藥副總裁陳宏偉(wei) 成為(wei) 醫藥工程專(zhuan) 業(ye) 工程師,這為(wei) 他申報姑蘇領軍(jun) 人才“加了分”。
蘇州有1.4萬(wan) 名外籍人才、5.5萬(wan) 餘(yu) 名留學回國人員,每年通過蘇州國際精英創業(ye) 周引進落戶的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就超過2000人。但海外人才的國際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卻一度難以在國內(nei) 得到認可。
“主要是國內(nei) 外人才發展經曆、評價(jia) 標準存在差異。”朱正說,2017年起,他們(men) 聯合高校、協會(hui) 、企業(ye) 等,製訂比照認定目錄,“目錄涉及美、歐和日本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涵蓋了機械工程、生物醫藥等多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
自率先開展職業(ye) 資格比照認定以來,蘇州已累計發布6批433項比照認定目錄,180位持有各類國際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的人才通過比照認定獲得職稱。
2021年7月,太倉(cang) 市政府聯合德國海外商會(hui) 聯盟,發布18項中德人才評價(jia) 證書(shu) 互認目錄,實現了職業(ye) 資格比照認證從(cong) “單向認可”向“雙向互認”的突破。
“通過改革,使各類人才在蘇州安居落戶、貢獻獎勵等方麵享受相應同等待遇,使人才價(jia) 值與(yu) 職稱等級、崗位晉升、收入待遇等相匹配,激活企業(ye) 內(nei) 動力和人才發展活力,吸引更多人才到蘇州創新創業(ye) 。”朱正說。
蘇州市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蘇州將加快推動人才評價(jia) 精準化,深化人才舉(ju) 薦製,加快建立先導產(chan) 業(ye) 人才標準,分門別類繪製人才圖譜、配套專(zhuan) 項政策,推動人才快速落地,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