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書寫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答卷

發布時間:2022-07-20 15:15:00來源: 新華日報

張家港市永聯村景色。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到江蘇考察、在201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親(qin) 自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hui) 文明程度高”新江蘇的宏偉(wei) 藍圖,賦予了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zheng) 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zheng) 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重大使命。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江蘇以努力奔跑姿態和求真務實作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人民群眾(zhong) 高品質生活,奮力推動江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讓“經濟強”基礎更加堅實

  麵對疫情衝(chong) 擊,江蘇一手抓紓困,一手抓培優(you) ,加快經濟複蘇。今年1至6月,全省規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2.1%,前5月工業(ye) 投資同比增長12%。

  2014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把經濟發展抓好,關(guan) 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磨礪始得玉成。素以實體(ti) 經濟見長的江蘇,持續攻堅克難、穩中求進。10年來,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麵積,承載6%的人口,創造超過10%的經濟總量,13個(ge) 設區市皆列全國經濟百強市。

  一款僅(jin) 2.5厘米長的精密數控刀具,售價(jia) 高達2.8萬(wan) 元,頗受市場青睞,出口多國。“這是高技術給我們(men) 帶來的甜頭。”江陰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源說。

  激活創新,促進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江蘇加快推進網絡通信與(yu) 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國家第三代半導體(ti) 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建設;深入實施“產(chan) 業(ye) 強鏈”行動計劃,聚焦主業(ye) 打造“單項冠軍(jun) ”,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

  6月28日,一列滿載72個(ge) 標箱的國際貨運班列從(cong) 南通海安發出,經廣西駛向越南河內(nei) ,至此江蘇中歐(亞(ya) )班列今年開行突破1000列,同比增長超四成。

  集聚全球資源,參與(yu) 國際競合。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wei) 總攬,江蘇深入推進東(dong) 西雙向開放,持續提升要素配置全球影響力: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保持全國首位,世界500強企業(ye) 已有392家投資落戶;企業(ye) “走出去”遍及172個(ge) 國家和地區,累計對外投資項目8490個(ge) 。

  讓“百姓富”藍圖化為(wei) 現實

  小橋流水與(yu) 花草樹木相映成趣,幼兒(er) 園、醫院、村民議事廳一應俱全……走進張家港市永聯村,新江南水鄉(xiang) 躍然眼前。“小區生活便利,大病有保險,每月村裏還發放1000元生活補助,日子越過越紅火。”年過八旬的村民王清峰說。

  2017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指出,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居住形態改變,生產(chan) 生活方式變革,“魚米之鄉(xiang) ”呈現時代新貌。10年間,江蘇農(nong) 林牧漁總產(chan) 值從(cong) 5200億(yi) 元增加到8000多億(yi) 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1.2萬(wan) 元增加到2.68萬(wan) 元;城鄉(xiang) 收入比縮小到2.16:1,是全國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水泥船、塑膠運動場、多媒體(ti) 教室,洪澤湖“水上小學”不斷升級;家庭醫生上門服務、適老化改造進門入戶,鎮江孤寡老人的日子更加舒心;溧陽一號公路美名遠揚,遊客絡繹不絕……江蘇不斷增益“百姓富”的成色。

  從(cong) 區域格局來看,江蘇南強北弱由來已久。通過“南北掛鉤”,江蘇致力先富帶後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

  道路成網,小區成片,高標準廠房整齊排列……地處蘇北腹地的蘇宿工業(ye) 園區,由蘇州和宿遷兩(liang) 市合作共建以來,城市居住品質同步改善,大型城市綜合體(ti) 、鄰裏中心等配套齊備。

  10年來,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提高7.2個(ge) 百分點,蘇北農(nong) 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快於(yu) 蘇南。

  讓“環境美”的氣韻日益可感

  “小時候常見的江豚又回來了!”站在南通五山地區濱江步道,在長江邊生活了66年的市民吳湛打開手機相冊(ce) ,指著一個(ge) 個(ge) 模糊的“小黑點”興(xing) 奮地介紹。

  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裏還是全國最大進口硫磺集散地之一,江風一吹、黃塵漫天。碧水歸,江豚躍。作為(wei) 長江水生態係統的標誌性物種,江豚活躍折射長江之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十分關(guan) 心,強調“經濟要上台階,生態文明也要上台階”“隻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hui) 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域探索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

  幹流水質保持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水質總體(ti) 達優(you) ;累計關(guan) 停沿江化工企業(ye) 3505家;兩(liang) 岸造林超過115萬(wan) 畝(mu) ,沿江特色示範段串點成線、連片成帶……從(cong) 洲島、岸線到全域,長江江蘇段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

  江蘇大地孕育著獨特水韻氣質。然而,因水而興(xing) 也曾因水而困,經濟快速發展與(yu) 環境承載力矛盾凸顯。

  南通啟動沿江沿海生態帶修複,推動400多公裏江海岸線麵貌煥新、功能重塑;從(cong) “太湖綠肺”西山島的縹緲峰向南俯瞰,昔日大閘蟹養(yang) 殖基地裏一方方蟹塘已整治為(wei) 5000多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連雲(yun) 港灌河口海域經過鐵腕治汙,曾消失不見的偽(wei) 虎鯨、四鰓鱸魚再度現身……

  盛夏7月,梅雨過後,南京的紫金山、棲霞山和幕府山迎來美麗(li) 夏夜。2021年,江蘇PM2.5平均濃度33微克/立方米,實現2013年以來8連降,大氣、水質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讓“社會(hui) 文明程度高”成為(wei) 新名片

  古運河三灣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迎來暑期旺季,成為(wei) 當地新的熱門旅遊地。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yun) 平台上,集納了水利、農(nong) 業(ye) 、民俗、文學等教學資源的“大運少年”模塊於(yu) 近期開通。文教相融,一校一品,大運河文化進入校園。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做好各項工作,必須有強大的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的支撐。

  江河交匯孕育江蘇璀璨的地域文明,從(cong)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文化自信之基不斷築牢。曆經13年編撰的《江蘇曆代方誌全書(shu) 》近期首發,是全國體(ti) 量最大的省域舊誌整理工程;文藝佳作湧現,話劇《雨花台》、淮劇《小鎮》、蘇劇《國鼎魂》等屢獲國家大獎。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日益完善。江蘇省兒(er) 童藝術劇院3年舉(ju) 辦巡回精品兒(er) 童劇演出1000多場次;無錫市錫山區東(dong) 港鎮的農(nong) 家書(shu) 屋為(wei) 居民提供24小時閱讀服務……江蘇在全國率先建成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ti) 係,文化空間成為(wei) 百姓生活“加油站”。

  美德善行融入生活。在南通,700多萬(wan) 人口中每4個(ge) 人就有一名誌願者。目前,江蘇13個(ge) 設區市全體(ti) 邁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江蘇篤行不怠,努力探索一條符合區域特點、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之路。

  □ 新華社記者 劉亢 淩軍(jun) 輝

  陳剛 蔣芳

  (新華社南京7月19日電)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