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曆史風貌 創新保護模式 北京三條文化帶亮出京味兒故事
西海濕地公園裏荷花盛開。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
什刹海西海曆史濕地景觀風貌恢複,琉璃河遺址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五年來,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liang) 區”總體(ti) 框架下,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上,新亮點不斷呈現。
7月25日至26日即將舉(ju) 辦的北京文化論壇上,三條文化帶上的京味兒(er) 故事將在以“傳(chuan) 承曆史文脈 增強文化自信”為(wei) 主題的曆史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分論壇中娓娓道來。
老舍筆下的什刹海風貌重現
大運河文化帶上,什刹海西海濕地公園裏,柳林環堤,千頃荷花,蘆葦叢(cong) 叢(cong) ,水鴨為(wei) 群,蟬聲鼎沸……老舍筆下的老北京什刹海,如今風貌重現。
“我們(men) 營造了約2萬(wan) 平方米的水生種植區,包括荷花種植區、菖蒲、蘆葦區等,水生植物50餘(yu) 種,其中僅(jin) 荷花品種就多達30餘(yu) 種。”站在成片盛開的荷花前,薊城山水集團西海濕地負責人李慧介紹,園內(nei) 不僅(jin) 植物景觀賞心悅目,還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鴨島和2個(ge) 約8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區,通過豐(feng) 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種鳥類生境的營建,共同構建出城市濕地的生態係統。“現在,公園裏經常能見到綠頭鴨、鴛鴦等野生鳥類,像黑天鵝這樣在市區不常見的鳥類也曾到訪。”
近幾年來,什刹海西海通過拆除違建、疏通堵點亮出岸線,還湖於(yu) 民,讓西海“靜”下來。西海濕地全線共新建7處總計1000平方米的環湖觀景棧道,成為(wei) 市民休憩觀景的親(qin) 水之地。
一條千年古運河,講述著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進一步加強。萬(wan) 壽寺周邊搬遷騰退順利完成,八裏橋實現功能性退役,“三廟一塔”恢複古建築曆史格局,一批重點文物得到保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實現開工,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一期已具備開園條件。
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主體(ti) 工程完工,蕭太後河(朝陽段)全線河道實現貫通;持續開展亮馬河綜合治理工程,國際風情水岸建成了約80萬(wan) 平方米的景觀廊道……大運河北京段涉及斷麵實現全麵監測,主要河段水質已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
今年,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dong) 館)、城市副中心圖書(shu) 館、城市副中心劇院三大文化設施主體(ti) 結構已全部封頂,未來將成為(wei) 大運河沿線文化新地標。這條流淌著的“發展之河”,生生不息。
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建
從(cong) 距今50萬(wan) 年以上的人類曆史遺存點周口店遺址,到3000年前的“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遺址,再到距今800餘(yu) 年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遺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曆史更加悠久。
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陳列室裏,收藏著琉璃河遺址考古的新發現:一套青銅尊、青銅卣和青銅爵組成的青銅禮器組合,器內(nei) 珍貴銘文實證了北京3000餘(yu) 年建城史;一件青銅簋紋飾與(yu) 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紋飾相同,兩(liang) 器重聚首,進一步證實了西周的名、字製度;還有一件銅鼎底部保存了幾塊羊的骨骼,為(wei) 考古人員研究西周祭祀和殉葬製度提供了重要依據……
“2019年琉璃河遺址考古研究工作啟動以來,遺址發掘麵積達1000餘(yu) 平方米,發現眾(zhong) 多西周時期的遺跡、文物,北京城的城市之源在考古發現中不斷得到證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說,在前期墓葬區考古發掘的基礎上,今年,考古人員將開啟對遺址宮殿區的考古發掘,目前正在進行前期的調查和勘探,“我們(men) 將進一步摸清重要遺存的分布與(yu) 保護現狀,為(wei) 科學闡釋和展示琉璃河遺址整體(ti) 格局、曆史沿革和社會(hui) 麵貌提供依據。”
以考古成果為(wei) 依據,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麵開啟,城址區內(nei) 的城牆及城壕遺址、宮殿區、祭祀區、墓葬遺址區等都將作為(wei) 重點展示區域,一係列考古研究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與(yu) 公眾(zhong) 見麵。
不止琉璃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多處遺址保護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市推進《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製,完成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工程,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推進《金中都城遺跡保護規劃》編製,實施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開展金中都城遺址公園概念性設計。三山五園地區整體(ti) 保護將進一步加強,推動遺產(chan) 整體(ti) 環境風貌恢複提升;三山五園還入選了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一係列保護重點工作提速,三山五園藝術中心主體(ti) 結構實現封頂。
本市還持續推動建黨(dang) 、抗日戰爭(zheng) 、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主題片區建設發展;組織實施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盧溝橋宛平城保護修繕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和周邊環境整治工程,統籌協調推動“進京趕考之路”保護利用。
曆史遺存也將釋放新活力。本市以服務保障北京冬奧會(hui) 為(wei) 契機,利用首鋼工業(ye) 遺存改建國家冬訓中心、滑雪大跳台等場館設施;改造首鋼三高爐為(wei) 高端秀場和展覽中心;以首鋼工業(ye) 遺址公園為(wei) 核心打造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門頭溝琉璃渠村停業(ye) 廠區轉型建設的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計劃今年內(nei) 開園,將促進琉璃燒造非遺技藝的傳(chuan) 承和保護,滿足故宮、頤和園等重要文物古建修繕需要,開發“非遺+”特色文化產(chan) 品或服務。
探索長城保護的“北京經驗”
在北京,長城保護不是論長度修繕,而是空間範疇的整體(ti) 保護和合理利用。數據顯示,北京長城文化帶貫穿北京北部生態涵養(yang) 區,約占北京市域麵積的30%。近年來,本市更是將長城作為(wei) 遺產(chan) 保護和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納入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形成以遺產(chan) 保護為(wei) 核心、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為(wei) 主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重點的北京長城保護新格局。
盤踞在山林裏的長城,每年都會(hui) 啟動搶險修繕工程。截至今年6月,50項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已組織實施。修繕過程在堅持“最小幹預原則”的前提下,透著“新”意。箭扣長城腳下已掛牌成立全國首個(ge) 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箭扣長城和大莊科長城開展研究性修繕,通過考古發掘、地質勘探、勘察設計、數字化跟蹤等步驟和手段,不斷探索長城保護修繕可複製、可推廣的“北京經驗”。長城沿線6個(ge) 區都已建立長城保護員隊伍,488名長城保護員織成了一張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遺產(chan) 保護網絡。
這些都是進行時,還有未來時。本市持續探索長城保護長效機製,出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及實施方案,編製長城沿線馬蘭(lan) 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點組團規劃。八達嶺世界遺產(chan) 核心展示區,慕田峪—箭扣、古北口—司馬台、將軍(jun) 關(guan) —黃鬆峪、沿河城—黃草梁等一係列特色文旅融合示範區將逐漸亮出來。融“交通、文化、體(ti) 驗、遊憩”於(yu) 一體(ti) 的“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將建成。另外,文物部門與(yu) 高校合作,打造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助推北京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長城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探索長城文化保護利用的創新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