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區域人才綜合競爭力緣何能躍居全省前列?
江蘇海安市2021年引進的高端人才朱涼偉(wei) 博士。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今年有四五個(ge) 研發項目取得了突破,正逐步實施產(chan) 業(ye) 化。”7月21日,正在實施新材料研發的朱涼偉(wei) 向記者介紹手頭工作進展。朱涼偉(wei) 今年33歲,自6年前從(cong) 浙江大學博士畢業(ye) 後一直從(cong) 事新材料研發工作。如今,落戶江蘇海安市剛滿一年的他不僅(jin) 融入了這座城市,也已經與(yu) 其所在企業(ye) 江蘇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同頻共振,並被任命為(wei) 研發總監。
“落戶海安前,我在蘇南一家企業(ye) 工作。家人和朋友們(men) 不太理解,為(wei) 何我從(cong) 一個(ge) 大城市‘下嫁’到一個(ge) 小縣城。”在朱涼偉(wei) 看來,這是綜合考量的結果,海安人才政策讓自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值得放手一搏。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近年來,海安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積極推進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持續完善人才政策體(ti) 係,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業(ye) 活力,全力打造新時代人才強市,形成了城市與(yu) 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新格局。”海安市委書(shu) 記於(yu) 立忠自豪地說,在這裏,愛才的名片進一步擦亮,聚才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育才的環境進一步提升,興(xing) 才的磁場進一步增強。據悉,海安區域人才綜合競爭(zheng) 力躍居全省第五、長江以北第一。
甘當人才“店小二”
“我現在一心一意帶領團隊搞研發。”朱涼偉(wei) 樂(le) 嗬嗬地告訴記者,去年7月初落戶海安後,他獲得了50萬(wan) 元的購房補貼,140多平方米的新房隻花了三分之二的費用。此外,他每個(ge) 月還有4000元的生活補貼,從(cong) 今年1月份開始,補貼又漲到了每月6000元。
“隻要是合理的訴求,政府部門都會(hui) 全力以赴幫我們(men) 協調解決(jue) 。”朱涼偉(wei) 介紹,“除了購房補貼和持續三年的生活補貼,在海安市委組織部的協調下,我愛人也找到了工作,就連孩子未來上學問題也解決(jue) 了。”根據海安市人才政策規定,新引進的高端人才子女上學可以自由選擇學校,這讓朱涼偉(wei) 一家少了後顧之憂。明年9月份,孩子就將進入一所心儀(yi) 的幼兒(er) 園就讀。
值得一提的是,朱涼偉(wei) 在落戶海安不久後,急需向省裏申報一個(ge) “雙碳”科技項目,海安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及高新區按照相關(guan) 要求和流程對其進行了輔導和協助。“僅(jin) 僅(jin) 一個(ge) 月就完成了,如果讓我一個(ge) 人申報,極可能因為(wei) 不熟悉而耽誤了申報時間。雖然才落戶一年時間,但我深切感受到海安在支持人才、服務人才、造就人才方麵所作的努力。”朱涼偉(wei) 說,他還經常受邀參加海安市的人才座談會(hui) 和聯誼會(hui) 。
“這些都是海安市為(wei) 我們(men) 營造的高品質人才生態環境。”朱涼偉(wei) 感慨。事實上,海安深知“環境就是生產(chan) 力”,在優(you) 化營智環境方麵,當地落細落實營商環境優(you) 化提升舉(ju) 措“68條”,用好用足“人才強市36條”,優(you) 化人才政策兌(dui) 現方式;在強化金融扶持方麵,充分發揮科創、天使等基金撬動作用,加大人才“投、貸、保”等金融產(chan) 品普惠力度,實現人才資金扶持從(cong) “撥”向“撥+投”轉變,為(wei) 人才創新創業(ye) 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資渠道;在加強服務保障方麵,推動人才安居工程和“青年人才驛站”建設,用好“海安英才一卡通”,提供生活津貼、購房補貼、子女入學等“一攬子”服務。
為(wei) 吸引集聚更多海內(nei) 外優(you) 秀青年和人才到海安創新創業(ye) ,年初,海安市推出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確提出對符合該市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人才(團隊),經評審確認,給予團隊200至600萬(wan) 元、個(ge) 人100至500萬(wan) 元的創業(ye) 啟動資助,重大頂尖人才項目,可一事一議,不設上限。高層次人才(團隊)在海安創業(ye) ,根據實際需要,由落戶區鎮(園區)提供辦公、研發和生產(chan) 用房等物理空間,租金實行“三免兩(liang) 減半”;自行租賃場地的,三年內(nei) 租金由落戶區鎮(園區)給予全額補貼。可按需申請租賃型精裝修人才公寓,三年內(nei) 給予租金優(you) 惠。在海安首購商品房自住的,按人才類別給予購房優(you) 惠或20萬(wan) 元至100萬(wan) 元的一次性購房補貼。
此外,海安對企業(ye) 全職引進的符合該市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也拿出真金白銀來補貼。
為(wei) 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激勵更多優(you) 秀人才脫穎而出,海安市委、市政府還對王群華等10名“市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朱涼偉(wei) 等10名“傑出創新創業(ye) 人才”、王伯鬆等50名“傑出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曹加聖等10名“傑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和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ye) 人才工作示範點”予以表彰。
求賢若渴願做伯樂(le)
海納百川,匯聚各方英才。記者從(cong) 海安市獲悉,該市近年來牢固樹立人才優(you) 先發展理念,持續完善人才政策體(ti) 係,不斷激發人才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優(you) 秀人才及項目落戶,先後引進、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11人、省“雙創計劃”201人、省“雙創團隊”9個(ge) 、高層次創新創業(ye) 人才1029人,企業(ye) 高層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占比全省領先。此外,海安人才總量超過17萬(wan) 人。這些正是得益於(yu) 該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取得的成果。
為(wei) 讓各類人才在海安各展其才、各盡其能,海安構建起立體(ti) 式人才隊伍。建強領軍(jun) 型高端人才隊伍,引進高層次領軍(jun) 人才和海歸人才;建強創新型企業(ye) 家人才隊伍,在初創期科創型企業(ye) 內(nei) 部建立導師製度,培養(yang) 造就一批善於(yu) 捕捉市場機會(hui) 、勇於(yu) 開拓進取、站在產(chan) 業(ye) 科技前沿的優(you) 秀企業(ye) 家;建強技能型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實施“藍領人才提升”計劃,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水平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建強成長型青年人才隊伍,持續擴大“學子歸巢”行動覆蓋領域,吸引更多海安籍學子和人才回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培養(yang) 引進青年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骨幹人才、高校畢業(ye) 生;建強複合型鄉(xiang) 土人才隊伍,培養(yang) 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種養(yang) 大戶和經營能人,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人才支撐。
海安市長譚真在7月召開的人才發展大會(hui) 上,對該市新近出台的“人才強市36條”進行了全方位的推介和解讀,彰顯了海安市委、市政府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新政聚焦全鏈條助力,大力支持創新創業(ye) ,讓高端人才在海安盡情出彩;圍繞全周期成長,全力支持成家立業(ye) ,讓青年人才在海安激情圓夢;依托全社會(hui) 力量,廣泛調動各方資源,讓引才活力在海安熱情迸發;加強全方位服務,優(you) 化提升創新環境,讓人才生態在海安溫情暖心。”譚真表示。
“人才資源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誰能培養(yang) 和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誰就能在區域競爭(zheng) 中占據優(you) 勢、走在前列。”於(yu) 立忠指出,邁上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交匯疊加,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帶來新機遇,現在的海安正處於(yu) 大有可為(wei) 的黃金發展期、跨越趕超的重要窗口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江蘇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副處長李炳龍曾多次到海安調研人才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海安把創新作為(wei) 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wei) 第一資源,突出人才優(you) 先引領社會(hu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眼光和創新理念。”李炳龍認為(wei) ,海安連續十年在南通市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一,連續三年被表彰為(wei) 全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能夠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和該市求賢若渴、愛才惜才、甘當各類人才伯樂(le) 有重要關(guan) 係。
“曆經5年發展,企業(ye) 每年銷售收入增長超30%,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6000萬(wan) 元。”南通恩普熱能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伯鬆是海安市5年前引進的高端人才,他本碩先後畢業(ye) 於(y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曾遠赴德國柏林工業(ye) 大學從(cong) 事新材料研究開發工作。“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發揮所學,在專(zhuan) 業(ye) 領域有所建樹,完成自己的創新創業(ye) 夢,從(cong) 而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十四五’以來,國家提出了雙碳和節能減排的戰略,為(wei) 我所從(cong) 事的領域帶來了更多需求和機遇,而落戶海安是我夢想的開始。”他說。
在王伯鬆看來,海安有著良好的幹事創業(ye) 氛圍。2017年,王伯鬆及其團隊經過實地考察後決(jue) 定落戶海安。經過近幾年發展,目前企業(ye) 生產(chan) 的新材料已經成功應用於(yu) 新能源車載鋰電池、光伏矽晶片、5G陶瓷以及軌道交通等產(chan) 業(ye) 鏈的高溫節能領域。“開工建設的一年時間內(nei) ,我們(men) 完成工廠基建並達產(chan) 達效。”王伯鬆胸有成竹地說,“近些年,海安把人才強市作為(wei) 一項重大戰略加以推進,這讓我們(men) 更加有信心了,未來一定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