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擦亮文化名片 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發布時間:2022-07-29 10:48: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作為(wei) 全國文化中心,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依然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和無盡的魅力。在落實文化強國戰略上,北京肩負著重要責任和使命,近年來,北京市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正在加速,成果豐(feng) 碩,未來可期。

  傳(chuan) 承文脈 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其基礎在於(yu) 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近年來,北京市在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麵卓有成效,可以概括為(wei) “一軸、兩(liang) 區、三帶”。

  “一軸”,就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中軸線始建於(yu) 元代,迄今750多年。在這700多年發展過程中,中軸線始終不變,體(ti) 現著中華民族精神中象天法地、以中為(wei) 尊、左右對稱、禮樂(le) 交融的中華民族特有精神標識。中軸線是體(ti) 現大國首都,體(ti) 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ti) 。近幾年北京以中軸線申遺為(wei) 抓手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按照《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月)》,一共48項任務,蹄疾步穩的有序推進。

  “兩(liang) 區”,一個(ge) 是北京老城,大概62.5萬(wan) 平方公裏,一個(ge) 是“三山五園”,大概68.5平方公裏。這兩(liang) 個(ge) 區域是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兩(liang) 大核心承載區,也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最近五年來,北京市在曆史文化名稱保護方麵一個(ge) 最新的認識和研究成果,有大量工作都在這兩(liang) 個(ge) 區域。比如中軸線在老城,比如“三山五園”正在創建“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等。

  “三帶”,就是三條文化帶,即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這是北京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對曆史文化名城的深度探索。大運河涉及全國8個(ge) 省市,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就是北京,所以北京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承載地;長城串聯起全國15個(ge) 省市自治區,北京的長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幾年,圍繞北京的長城文化帶出台了規劃,製定了一批重點項目;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西山被譽為(wei) 北京的“父親(qin) 山”,永定河被譽為(wei) 北京的“母親(qin) 河”,50萬(wan) 年的人類史,1萬(wan) 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基本都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有所體(ti) 現。

  此外,北京的革命文物眾(zhong) 多,怎樣形成一個(ge) 框架性的認識?北京還梳理出革命文物的三大片區:北大紅樓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早期、抗日戰爭(zheng) 片區、新中國成立片區,把北京革命文物、紅色文化資源非常係統地進行了整理。

  據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北京還在構建遍布全市域、全要素的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彰顯北京作為(wei) 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不論是‘一軸、兩(liang) 區、三帶’還是革命文物的三大片區,都突出係統保護,整體(ti) 保護,這樣對文物保護的理念越來越深入,對曆史文化名城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更有利於(yu) 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這張金名片!”陳名傑表示。

  探索模式 讓百姓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以文化人、培根鑄魂,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把百姓的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讓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越來越足。

  北京文化地標眾(zhong) 多,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ti) 書(shu) 店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參加讀書(shu) 會(hui) 、聽科學講座、參與(yu) 文化活動……近年來,北京市不少實體(ti) 書(shu) 店一改簡陋模樣,變身市民家門口的“文化客廳”。就拿社區書(shu) 店來看,經過多年發展,路子越走越寬,有的致力於(yu) 傳(chuan) 播“慢教育”,通過舉(ju) 辦夏令營等活動引導孩子將知識與(yu) 實踐相結合;有的主動和社區對接,溝通了解訴求為(wei) 居民提供定製化服務;有的設置專(zhuan) 門圖書(shu) 館區域,讓書(shu) 店與(yu) 圖書(shu) 館“破壁”共存……社區書(shu) 店雖小,可“書(shu) 香”不怕巷子深,種種更新升級不但讓實體(ti) 書(shu) 店破局,也對接著人們(men)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文化惠民”落到了實處。

  記者從(cong) 剛剛落幕的北京文化論壇上獲悉, 2021年,北京市加強“書(shu) 香京城”建設,全市實體(ti) 書(shu) 店超過2000家,萬(wan) 人擁有實體(ti) 書(shu) 店0.93家,居全國首位;居民綜合閱讀率領跑全國,全市舉(ju) 辦各類閱讀活動3萬(wan) 餘(yu) 場,覆蓋人群2000萬(wan) 人次。

  實體(ti) 書(shu) 店熱了,而遍布京城的博物館也正在煥發著新的活力。2021年,國家文物局與(yu) 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簽訂共建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一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紀念館相繼建成開放,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取得豐(feng) 碩成果。

  數據顯示,2019年末北京地區備案博物館為(wei) 183座,2020年底北京地區備案博物館已達197座,到2021年底,北京市已擁有204家備案博物館,成為(wei) 世界上擁有博物館資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8家,二級博物館10家,三級博物館11家,國家一級博物館數量居於(yu) 全國城市首位。

  “博物館是自然和文化璀璨成果的容器,是城市文化底蘊的展場,具有存儲(chu) 的保護性和持續的傳(chuan) 播性。”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晨認為(wei) ,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應緊抓首都博物館事業(ye) 發展機遇期,加強博物館之城頂層設計,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北京示範。

  與(yu) 京城各類博物館人頭攢動的場麵一樣,如今,各種規模的劇場裏也一樣熱鬧非凡。2021年,北京開始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據統計,從(cong) 2021年7月到今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場館舉(ju) 辦共計2292台22059場演出,觀眾(zhong) 人數達456.9萬(wan) 人次,票房收入6.67億(yi) 元。與(yu) 此同時,吉祥大戲院、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中央歌劇院劇場等一批新劇場陸續拉開大幕,讓市民有了更多看大戲的好去處。一年來,北京文藝設施建設按下“快進鍵”。擁有百年曆史的吉祥大戲院重張、中央歌劇院劇場開門迎客、大華電影院轉型為(wei) 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一批新劇場的落成啟用,不僅(jin) 把好戲送到了更多觀眾(zhong) 身邊,也極大地調動了各大文藝院團的創作積極性,還成為(wei) 市民爭(zheng) 相打卡的新“網紅”。

  今年,北京市製定了未來三年文藝創作選題指導目錄,提出5類28個(ge) 創作選題方向。圍繞黨(dang) 的二十大主題,征集重點舞台藝術創作項目112部,包括精選歌劇《山海情》、音樂(le) 劇《亦夢亦真》、昆曲《新海港》、京劇《石評梅》、評劇《蒲柳人家》等19個(ge) 重點孵化項目。今年四季度,北京還將舉(ju) 辦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讓更多百姓走進劇場,感受文藝的魅力。

  創新科技 為(wei) 文化傳(chuan) 播插上翅膀

  當前,以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推動了文化科技融合進入到了文化數字化新階段,創造了發展的重大機遇。

  參與(yu) 北京冬奧會(hui) 閉幕式導演工作的沙曉嵐表示,現在的中國藝術家之所以能如此自信,最重要的就是科技賦能。他是經曆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與(yu)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的“雙奧人”。“2008年,我們(men) 采用的是人海戰術,17000多名演員整齊劃一,展現我們(men) 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幾千人就像一個(ge) 人在表演,中國人到底是怎麽(me) 做到的?那個(ge) 時候,世界對中國還不是特別了解,我們(men) 急於(yu) 向世界展示我們(men) 擁有什麽(me) 、我們(men) 到底是誰。”而14年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們(men) 不用再說自己是誰,我們(men) 變得更加自信。我們(men) 可以隻用3000名演員,但獲得的口碑甚至超過了2008年,AR等先進技術融合中國元素,全世界一片叫好。中國藝術家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地講述當代文化、當代美學,最重要的就是科技賦能。”沙曉嵐說。

  正值暑期,北京故宮博物院又迎來了一年中的客流高峰。“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也正在積極通過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和傳(chuan) 播途徑等方式,實現‘文化+’跨界融合,激發自身活力,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chuan) 播更加高效,不斷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介紹,“文化+科技”能夠進一步拉近文化與(yu) 人的距離。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數字化方麵不斷探索,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影像采集、借助AI和5G等技術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體(ti) 驗文化的魅力;通過“故宮《石渠寶笈》繪畫數字科技展”巡展的方式,以數字化手段1:1還原中國古代書(shu) 畫作品精粹,讓觀眾(zhong) 在領略古代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現代科技的魅力。

  在傳(chuan) 承、探索與(yu) 創新中,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步伐邁的快速而穩健,也必將為(wei) 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注入一股強勁的“北京力量”。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