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將移風易俗工作推向“最後一公裏”

發布時間:2022-08-02 16:34:00來源: 四川日報

  原標題:將移風易俗工作推向“最後一公裏”

  深吸一口氣,“德古”(彝語意為(wei) “德高望重的人”)羅仁千千第38次走上講台。7月22日19時30分,暮色下的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一場“德古彝漢雙語講堂”(以下簡稱“德古講堂”)即將開始。

  上場前,羅仁千千不停踱步構思,手裏的小本子標紅了兩(liang) 行字:“表揚優(you) 秀村民”“推廣葬俗新民約”——這是此行的目的。

  “不輕鬆。”他告訴記者,宣布表揚名單涉及村民利益,怎麽(me) “端平”這碗水?葬禮舊習(xi) 根深蒂固,從(cong) 哪裏突破?臨(lin) 上台前,他反複揣摩村民各種心理、構思應答對策,翻出村規民約看了又看。

  “吉克金曲!”“利美哥果!”“各比達哈!”正如羅仁千千所料,當表揚名單念到各比達哈時,村民們(men) 開始竊竊私語——各比達哈一直表現平平。

  “各比達哈憑什麽(me) 得到表揚?”一位村民按捺不住,站起來問。

  這在羅仁千千意料之中。他不慌不忙舉(ju) 出實例——新民約規定:“凡婚喪(sang) 嫁娶不大操大辦,村委會(hui) 將酌情表彰。”6月底,各比達哈母親(qin) 離世,他聽從(cong) 村幹部和“德古”建議,沒有過度操辦,葬禮吊唁也遵照新民約用禮金代替了活畜。

  “理所應當受到表揚。”“介古(彝語意為(wei) ‘明白了’)。”聽到這,站起來的村民坐了下來。

  “說到底是解心結。”羅仁千千說,拋棄舊風俗,不僅(jin) 節約,還能受表揚,“麵子裏子都有了,風氣自然就變了。”

  能否用群眾(zhong) 身邊事,講透移風易俗的大道理,幫助群眾(zhong) 邁過心裏那道坎——這是評選“德古講師”的重要標準。在峨邊,像羅仁千千這樣的“德古講師”一共有26位,他們(men) 從(cong) 全縣53名“德古”中選拔而來。羅仁千千告訴記者,他經曆了自薦、考試、測評三關(guan) ,才站上了講台。

  峨邊縣人居環境整治暨移風易俗綜合處處長黃偉(wei) 介紹,今年以來,峨邊創新打造“德古講堂”,依托講堂打造集理論宣講、村規民約宣傳(chuan) 、調解等於(yu) 一體(ti) 的治理平台。

  “懂政策,更要懂基層。”黃偉(wei) 介紹,這是選拔“德古講師”的首要條件。由於(yu) 當地屬彝漢雜居地區,講師還要能熟練運用彝漢雙語宣講。縣裏對“德古講師”實行“月學、季評、年考”學習(xi) 培訓製度,定期聯村入戶,根據群眾(zhong) 意見更換名單。

  如今,峨邊在全縣組建了4支宣講隊,實現“德古講堂”13個(ge) 鄉(xiang) 鎮全覆蓋。峨邊多山地、人員居住分散,“德古講師”還要走進院壩筍山、火塘村寨,讓“群眾(zhong) 步行五分鍾就能參與(yu) ”。截至目前,“德古講堂”已在全縣宣講47場,收集群眾(zhong) 訴求367個(ge) ,為(wei) 群眾(zhong) 解決(jue) 各類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341件。(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晉朝)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