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常山:“黨建+產業”闖出共富發展新路子
“以前沒有體(ti) 驗過,今天真的下田種地了,才深刻體(ti) 會(hui) 到‘粒粒皆辛苦’的含義(yi) 。”最近,在衢州常山縣天馬街道天安村的一塊水稻田裏,來自浙江商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的學生汪雅萍說。這次學校安排他們(men) 來這裏參加暑期社會(hui) 實踐,其中一項內(nei) 容就是插秧。
2021年,天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李湧泉發揮鄉(xiang) 賢力量,引入水稻田農(nong) 文旅項目,旨在通過邀請生活在城市的人體(ti) 驗插秧,來傳(chuan) 承農(nong) 耕文化,提高農(nong) 民地位。項目落地後,50名農(nong) 民簽約成為(wei) 品牌特聘農(nong) 人,村裏拋荒的土地被利用起來,村民增加了收入。
與(yu) 如今美好富裕的圖景不同,曾經的天安村是出了名的省級貧困村。2020年,村社黨(dang) 組織換屆後,李湧泉帶領村兩(liang) 委幹部從(cong) 摸清家底開始,逐漸發生質的變化。
天安村有1萬(wan) 餘(yu) 畝(mu) 的高山和3000餘(yu) 畝(mu) 的低丘緩坡和大量閑置農(nong) 房,怎樣把這些資源用起來,天安村將目光瞄向了鄉(xiang) 賢。在李湧泉的倡議下,鄉(xiang) 賢楊建平帶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回鄉(xiang) 創業(ye) ,在土地上做文章,通過擦亮品牌,讓大米的價(jia) 格大大提高。不僅(jin) 如此,他還投資1.2億(yi) 元開發“雲(yun) 湖仙境”項目,為(wei) 天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和新業(ye) 態。
在農(nong) 田用起來的同時,村裏又盯上了山林資源,計劃發展香柚產(chan) 業(ye) 。於(yu) 是,天安村兩(liang) 委商議後,找企業(ye) 談合作,想方設法搭建香柚基地。在政府和企業(ye) 的幫扶下,村裏的香柚產(chan) 業(ye) 精準扶貧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成功落地,千餘(yu) 畝(mu) 的土地上種上了香柚。
“村集體(ti) 固定收益+農(nong) 戶租金+低收入農(nong) 戶就業(ye) +農(nong) 業(ye) 企業(ye) 兜底”經營的模式,讓村集體(ti) 每年有了30萬(wan) 元的收入,近30名村民也在家門口找到了就業(ye) 機會(hui) 。“我將田承包出去,自己再雇人管理農(nong) 田,大家每個(ge) 月大概能有5000元收入。”村民姚禮發說。
從(cong) “小產(chan) 品”到“大產(chan) 業(ye) ”,從(cong) 貧困村到富裕村,常山縣天馬街道天安村以“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為(wei) 發展主題,把村莊發展瞄向特色產(chan) 業(ye) ,闖出一條“黨(dang) 建引領+產(chan) 業(ye) 強村+共富聯盟”齊發力的共同富裕新路子。李湧泉說,下一步,天安村兩(liang) 委將繼續朝著村強民富的目標前進,爭(zheng) 取到2025年屆滿為(wei) 止,村集體(ti) 年收入超500萬(wan) 元以上,村民年收入超3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