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消費離普通家庭有多遠?
從(cong) 能跳舞、會(hui) 下棋的陪伴機器人,到能讓殘障人士“站起來”的外骨骼機器人,再到近期頗受關(guan) 注的人形機器人,這些人類的“朋友”,正加速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昨天,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落幕。在展會(hui) 現場近距離體(ti) 驗了智能科技的人不禁要問:機器人走入普通人家裏,究竟還有多遠?記者觀察發現,如象棋機器人等消費級機器人,價(jia) 格正不斷下降,而人形機器人走進生活尚需時日。
機器狗有望降到萬(wan) 元以下
100隻四足機器狗排成方陣群舞,搖頭、扭腰、跳躍、鞠躬的場麵妙趣橫生。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上,會(hui) 跳踢踏舞的機器狗,成為(wei) 現場的“頂流”。“買(mai) 一隻回家陪孩子玩,也挺有意思。”看過現場表演,有家長就產(chan) 生了這樣的想法。
的確,這些四足機器狗主要用於(yu) 娛樂(le) 陪伴,比如主人跑步時它會(hui) 緊跟左右形影不離,也可以在機器狗背上安裝小筐,遠程操控它幫忙取快遞、外賣等。
“這款四足機器狗已經量產(chan) ,一年銷量有數千台。”宇樹科技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展示的四足機器狗,消費級配置產(chan) 品單價(jia) 約為(wei) 1.6萬(wan) 元。
“比起前幾年,價(jia) 格整體(ti) 上已經低了不少,預計明年,這款機器狗有望降到萬(wan) 元以下。”這位負責人表示,隨著市場需求逐步上升,也許未來三到五年,家裏有一隻四足機器狗就不再是什麽(me) 新鮮事兒(er) 。
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展台,全球第一款以實物象棋進行博弈的“進化者”象棋機器人,給觀眾(zhong) 們(men) 帶來了新鮮的對弈體(ti) 驗。使用者坐在一邊,每走一步摁一下按鈕,棋盤上傳(chuan) 感器就會(hui) 啟動,識別棋盤局勢,驅動機械臂走出下一步。
同樣有望快速走入尋常生活的,還有這些能執子的象棋機器人。市民張先生是一名象棋愛好者,在網上入手了一台象棋機器人後,每天都能感受到棋逢對手的樂(le) 趣。據了解,這些能陪下象棋的機器人,價(jia) 格多在萬(wan) 元以內(nei) ,而新近麵世的商湯科技旗下的一款AI下棋機器人,標準版的售價(jia) 僅(jin) 1999元。
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
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或老年人,穿上外骨骼機器人就能站起來,並且健步如飛,這樣的場景已成現實。今年冬殘奧會(hui) 火炬接力時,火炬手楊淑亭穿戴外骨骼機器人傳(chuan) 遞火炬的一幕,令人記憶猶新。
這款由北京大艾機器人公司開發的“艾動”外骨骼設備,在機器人大會(hui) 現場展出時同樣“吸睛”無數。北京大艾機器人公司董事長帥梅表示,外骨骼機器人已在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等北京二三十家醫院應用,幫助偏癱、截癱、腦癱患者及行走不便的老年人。
老齡化時代,康複陪護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有行業(ye) 人士表示,市場規模至少是千億(yi) 級的。可為(wei) 何至今醫療機器人在養(yang) 老領域還沒有發展起來?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論壇嘉賓們(men) 表示,價(jia) 格太貴,老人不願意買(mai) 單是一個(ge) 重要原因。
帥梅就提到,目前外骨骼機器人應用價(jia) 格整體(ti) 偏高,貴的在百萬(wan) 元以上,一般的也要五六十萬(wan) 元,“我們(men) 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已經讓居家使用的外骨骼機器人在成本上大幅下降,推出了10多萬(wan) 元的個(ge) 人版產(chan) 品,已有數千名患者使用。”
不過,在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看來,10萬(wan) 元的價(jia) 格,依然是比較高的。孫立寧表示,醫療機器人要進入家庭康養(yang) ,要像家電一樣,好用智能又便宜,估計一兩(liang) 萬(wan) 元、兩(liang) 三萬(wan) 元的價(jia) 格才可以被普遍接受。
人形機器人走進生活尚需時日
陪伴孩子寫(xie) 作業(ye) 的家教老師、將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的護工、為(wei) 一家三口端上一桌子美食的大廚……未來,這些“角色”或許將由人形機器人擔任。
科學泰鬥法拉第、巨星鄧麗(li) 君穿越到現場演講、歌唱,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首次設置人形機器人專(zhuan) 區。人形機器人在外觀上幾乎與(yu) 真人一模一樣,一位工程師竟然研發出一台與(yu) 他本人極度相似的機器人,“人類替身”的概念從(cong) 未如此貼近我們(men) 的生活。參展商大連蒂艾斯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此款機器人的售價(jia) 達百萬(wan) 元左右。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形仿生機器人的技術集成度最高、難度也最大。”小米創始人雷軍(jun) 就公開表示。
人形機器人具備企業(ye) 前台、政務服務、家庭陪護等功能,但由於(yu) 技術要求高、成本高,尚未麵向普通家庭發售,也並未實現量產(chan)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在商場、酒店、物流等場景,已有一些“類人形機器人”現身,承擔著促銷、發放傳(chuan) 單等任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