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公裏“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亮相
本報訊(記者 李祺瑤)昨晚,以“雙奧之城·長城之約”為(wei) 主題的2022北京長城文化節在密雲(yun) 區古北水鎮開幕。全長約400公裏的“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現場發布,輻射聯動六區8個(ge) 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亮出長城保護成果。
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劉斌介紹,作為(wei)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誌性項目之一,“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以底蘊深厚的長城資源為(wei) 文脈,助力打造交通路網暢達、視域景觀優(you) 美、長城特色突出、配套服務完善、遊憩體(ti) 驗豐(feng) 富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複合廊道。其主線長約400公裏,自西向東(dong) 途經門頭溝區、昌平區、延慶區、懷柔區、密雲(yun) 區和平穀區,輻射聯動8個(ge) 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5個(ge)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個(ge) 國家級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19個(ge) 國家級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39個(ge) 3A級以上旅遊景區、2個(ge) 北京市級旅遊休閑街區、20個(ge) 北京網紅打卡地,將帶領公眾(zhong) 沿長城飽覽京畿美景。
長城添新亮點,背後是文物部門近年來的不斷創新。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2018年起,將考古發掘引入長城保護修繕的試點工作開啟,為(wei) 更好地保護長城提供了重要依據。延慶區柳溝段長城搶險加固保護工程、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和懷柔區箭扣段長城考古發掘等工作先後啟動,長城蘊含的文化內(nei) 涵不斷豐(feng) 富。文物部門通過與(yu) 材料學、結構力學、植物學等多學科密切合作,推進“精心修長城,邊修邊研究”的長城保護修繕新模式。
本市還嚐試搭建長城保護數字化應用場景,對部分長城點段進行三維數字掃描以及應用場景建設,充分借助傾(qing) 斜攝影、激光掃描、遙感測繪等科技手段,多孔徑雷達、振動頻率傳(chuan) 感器等科技設備,為(wei) 今後長城保護成果數字化呈現提供保障。
文化節期間,長城沿線各區將陸續開展多項特色主題活動,吸引公眾(zhong) 從(cong) “看景點”向“品文化”轉變。延慶區將推出八達嶺長城文創大賽,邀請公眾(zhong) 參與(yu) 長城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密雲(yun) 區將推出“古北口長城廟會(hui) ”,通過古韻古北口民間花會(hui) 巡演、千秋古北口情景表演、古風集市等傳(chuan) 統民俗特色活動,有機結合長城文化衍生的廟宇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商賈文化、邊塞文化等,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