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一首軍歌背後的故事(遇見)

發布時間:2022-08-23 15:51:00來源: 人民日報

  東(dong) 海之東(dong) ,一片汪洋大海之上,聳立著一座島嶼,名叫東(dong) 福山。一首廣為(wei) 傳(chuan) 唱的軍(jun) 歌《戰士第二故鄉(xiang) 》就誕生在這裏:

  雲(yun) 霧滿山飄

  海水繞海礁

  人都說咱島兒(er) 小

  遠離大陸在前哨……

  這首歌由軍(jun) 旅作曲家沈亞(ya) 威譜曲,而歌詞作者就是當年島上的一個(ge) 兵,叫張煥成。張煥成今年已八十三歲,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下徐村務農(nong) 多年,有點耳聾,聽音費力。但這首歌的旋律,他不僅(jin) 辨得分明,還讓他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往事。

  張煥成原名應日友,1939年出生,從(cong) 小父母雙亡,八歲時被人收養(yang) ,遂易名張煥成。1958年,他應征入伍,來到位於(yu) 東(dong) 海前哨的東(dong) 福山當兵。

  初上東(dong) 福山,這裏的荒涼程度讓張煥成倒吸一口冷氣:小島到處是石頭,土薄得長不出像樣的樹。盤山小路,坡陡彎急,山頂雲(yun) 霧繚繞,須臾,濃稠的大霧凝結成水滴從(cong) 頭往下淌,風一吹,冷得令人發抖。巨浪一波又一波地向小島發起衝(chong) 擊,泛起白皚皚的浪沫。忽然,又一陣密密細雨,斜斜地打在營地,令人猝不及防……風、雨、霧、浪,考驗著每一位守島軍(jun) 人的意誌。張煥成印象最深刻的是刮台風。有一次台風來臨(lin) ,小島供給中斷,每人一天隻配給半斤米,無菜下飯,隻有鹽水湯和野蔥蘸醬油。

  平日裏,張煥成和戰友們(men) 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國防施工,打坑道、修路、築營房,填土建壟地,種上地瓜、南瓜、土豆、青菜、蘿卜等。入伍一年半載,守島軍(jun) 人不但適應了島上生活,也愛上了這個(ge) 荒島。老兵探親(qin) 回來,幾乎都要帶些“禮物”上島,有樹苗、蔬菜種子、小雞、小山羊……輪到張煥成探親(qin) 時,他帶來兩(liang) 隻小白兔,落戶小島。

  “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張煥成被戰友們(men) 愛島建島、建功立業(ye) 守海疆的精神感動著,嚐試用詩歌的形式,將發生在小島上的事情記錄下來。但他文化水平不高,寫(xie) 詩不容易。一首小詩,邊寫(xie) 邊請教戰友們(men) ,寫(xie) 了改,改了寫(xie) ,一有空閑就琢磨著,標題也從(cong) 《戰士的心願》到《以島為(wei) 家》,反複推敲。一次,指導員講政治課,要大家守島愛島,愛駐地這個(ge) 第二故鄉(xiang) 。張煥成心有觸動,又將標題改為(wei) 《戰士第二故鄉(xiang) 》。就這樣,一首小詩斷斷續續寫(xie) 了三年,每個(ge) 字都凝聚了張煥成樸實而熱烈的情感。

  詩寫(xie) 成了,卻一直在張煥成的筆記本中沉睡。張煥成心思質樸,覺得這詩留著自己欣賞就好。但一次戰士心得交流會(hui) 上,這首詩卻被翻閱戰士筆記的副指導員發現了。

  “你小子,真人不露相啊!這麽(me) 好的詩,為(wei) 什麽(me) 不拿出來讓大家欣賞欣賞?”

  “副指導員,我文化水平低,怕出醜(chou) 。”

  “還挺謙虛,沒想到咱小島藏龍臥虎啊!”

  張煥成站在那兒(er) ,嗬嗬地笑著,羞澀滿麵。不久,這首小詩就登在連隊的黑板報上。

  1963年春的一天,一個(ge) 人站在連隊黑板報前久未移步,是張煥成的小詩吸引了他。他掏出筆記本,將小詩抄錄下來。此人正是來島上體(ti) 驗生活的作曲家沈亞(ya) 威。他將這首詩交給同來體(ti) 驗生活的詞作家向彤,說:“這詩寫(xie) 得不錯,你是作詞專(zhuan) 家,文字上請你再斟酌一下,我想給它譜個(ge) 曲。”向彤讀罷,連聲叫好,很快改出了歌詞。沈亞(ya) 威想到幾天來在島上的切身感受,內(nei) 心似大海澎湃,曲子幾乎一氣嗬成。哼了一遍,向彤拍手叫絕。

  《戰士第二故鄉(xiang) 》這首歌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廣泛好評,流傳(chuan) 至今。

  就在這首歌走紅之際,張煥成退伍了,被招到原南京軍(jun) 區後勤部建築隊當安裝工。一次他翻閱報紙,發現報上刊登著《戰士第二故鄉(xiang) 》這首歌,詞作者張煥成,改詞向彤,作曲沈亞(ya) 威。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確認沒看錯,內(nei) 心一陣歡喜,但很快就平靜下來,也沒有告訴別人。

  1965年,建築隊精簡整編,張煥成二話沒說,堅決(jue) 服從(cong) 組織安排,回鄉(xiang) 當農(nong) 民。而創作歌詞之事,他壓根沒放在心上,好像與(yu) 他無關(guan) 。曾有人問他,這首歌的詞作者標著張煥成,是不是你啊?他也隻是笑而不答。即使在家人麵前,他也不提此事。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1991年,駐舟山某部擬邀請一些“老海島”來部隊講傳(chuan) 統、作報告,有人想到了張煥成。彼時,張煥成原單位已多次撤並精簡,一查曆史檔案資料,僅(jin) 標注張煥成籍貫仙居,餘(yu) 訊皆無。於(yu) 是部隊發函,請仙居當地的廣播電台,播出尋找《戰士第二故鄉(xiang) 》詞作者張煥成的啟事。

  此刻,張煥成正在烈日下耕田勞作。

  下徐村的村民聽到廣播,議論紛紛:“找的這個(ge) 人,不會(hui) 就是咱村的張煥成吧?”

  “不可能,就他的文化水平,怎麽(me) 會(hui) 作詞?”

  “可廣播裏說,此人在東(dong) 福山當過兵呢。”

  “從(cong) 沒聽他講過作詞的事。同姓同名的人多了去了。”

  大家都想,一個(ge) 老實巴交的農(nong) 民,能和一首歌曲有什麽(me) 關(guan) 係呢?

  夕陽西沉,張煥成忙完一天的農(nong) 活,收工回家,才聽說廣播尋人之事。他忙打開收音機一聽,又驚又喜,不禁潸然淚下。翌日,他撂下手中農(nong) 活,換了一身幹淨衣服,乘車前往部隊。消息傳(chuan) 出,村民此時才知,廣播找的就是這位張煥成。想到他幾十年默默無聞、深藏不露,大家不由對黝黑瘦小的張煥成刮目相看。

  1999年,有關(guan) 部門在珠海為(wei) 駐澳官兵舉(ju) 辦一場晩會(hui) ,張煥成作為(wei) 《戰士第二故鄉(xiang) 》歌曲的主創人員受邀登台與(yu) 大家見麵。2020年建軍(jun) 節,仙居縣舉(ju) 辦“最美退役軍(jun) 人”座談會(hui) ,邀請張煥成與(yu) 大家分享《戰士第二故鄉(xiang) 》歌詞創作過程與(yu) 感悟。

  張煥成的名聲,隨歌聲四處飄揚,來采訪他的媒體(ti) 絡繹不絕。有記者問:“《戰士第二故鄉(xiang) 》傳(chuan) 唱了幾十年,你為(wei) 何隱藏自己詞作者的身份?”

  張煥成淡定答道:“這首歌名氣大,主要是因為(wei) 譜曲美、演唱好。”

  “當年你是在編職工,精簡時為(wei) 何不向組織提要求,卻返鄉(xiang) 當農(nong) 民?”

  “在小島打坑道時,有幾位戰友為(wei) 國防施工,不幸犧牲了。比起他們(men) 來,咱活得好好的,還提什麽(me) 要求?況且,我有土地可種,吃喝無憂,政府對退役軍(jun) 人很照顧,生活越來越好。”

  記者又問:“還有啥困難嗎?”

  張煥成笑答:“困難誰都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自己的事,盡量少給國家添麻煩,多打糧食,多作貢獻,人生無憾。”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