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網評:厚植公民科普之種,培育自立自強根基

發布時間:2022-08-24 11:13:00來源: 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國科協共同編製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正式公布。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多元化科普投入機製基本形成,創建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動科學普及,能夠持續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yang) ,更將為(wei) 實現更高水平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厚植根基。

  黨(dang) 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中國特色科普理念在不斷提升並豐(feng) 富發展。“十三五”期間,科普工作成效顯著。從(cong) 宏觀來看,初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開放合作的協同工作體(ti) 係,初步建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為(wei) 核心的政策法規體(ti) 係。從(cong) 數據著眼,“十三五”期末,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到10.56%,實現“十三五”科普規劃確定的超過10%目標;2020年全社會(hui) 科普經費籌集額171.72億(yi) 元,比2015年增長21.6%,科普經費投入實現穩定增長。從(cong) 落實觀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國工匠進校園、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計劃等活動深入開展,影響廣泛而深遠……簡言之,科普傳(chuan) 播努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貼近群眾(zhong) ,並且逐漸由線下平麵化展示向線上數字化、智能化互動轉變,公眾(zhong) 參與(yu) 科普的積極性和體(ti) 驗效果不斷增強。

  盡管我國科普事業(ye) 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持續深入,社會(hui) 各界對科學普及這隻羽翼的豐(feng) 滿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之中,某些不足需要被正視、努力彌補。比如,部分地方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科普組織體(ti) 係和協調機製需要進一步健全,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有待更充分發揮。再如,要提高科學家做科普的積極性,要培養(yang) 更多既能做好科研又能做好科普的科技人才。對此,相關(guan) 考核評價(jia) 、職業(ye) 上升機製需要進一步完善,增強科普的保障能力。

  加強應急科普同樣不可或缺。眾(zhong) 所周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科普發揮了十分重要且積極的作用。應急科學普及能夠及時解疑釋惑,提升公眾(zhong) 認知力,還可以批駁偽(wei) 科學和謠言,淨化社會(hui) 和網絡生態。正因如此,建立健全國家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製,完善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預案中的應急科普措施,極為(wei) 必要,更是未雨綢繆。

  科學普及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和努力。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資源科普化,聚焦科技前沿開展針對性科普,也將調動激發億(yi) 萬(wan) 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創造性智慧。實現科技創新與(yu) 科學普及兩(liang) 翼融合,確保中國社會(hui) 創新潛能更充分釋放,將為(wei)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大動能。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