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高溫 浙江多措並舉應對“烤”驗
今年夏天格外熱!
8月14日,杭州打破了曆史最高溫度紀錄,41.8℃;7月20日至8月23日,杭州連續高溫日數35天,也為(wei) 曆史第一位。
不僅(jin) 是杭州,今年出梅以來,浙江多地出現了大範圍、持續性、高強度的罕見高溫天氣。
“從(cong) 強度和時間來看,今年高溫天確實存在一定的極端性。”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毛燕軍(jun) 介紹,“顯著表現有兩(liang) 點:一是極端高溫天出現的時間明顯早於(yu) 往年;二是副熱帶高壓今年牢牢控製浙江,異常穩定。”
在氣象學上,氣溫在35℃以上時可稱為(wei) “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幾天最高氣溫都超過35℃時即可稱作“高溫熱浪”。持續的高溫熱浪下,農(nong) 業(ye) 、水利、電力等生產(chan) 工作均會(hui) 受到較大影響。麵對“烤”驗,浙江各地各部門如何應對?
抗旱保收 為(wei) 農(nong) 作物“解渴”
當下是浙江各地“早稻搶收、晚稻搶種”的關(guan) 鍵時期。但對種植戶而言,今年的“雙搶”格外揪心——據浙江省氣候中心數據,自7月5日“雙搶”開始以來,全省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2.2℃,40℃以上極端高溫多發,降水比常年偏少六成。
“當下,浙江中稻、單晚稻進入幼穗分化期,對溫度較為(wei) 敏感。”浙江省農(nong) 科院作物與(yu) 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所長張小明介紹道,氣溫持續超過水稻正常生育溫度上限,不僅(jin) 降低葉片光合同化能力,葉片蒸騰量加大,加速植株的呼吸速率,使水稻早衰,還影響有效穗數和穗型大小,對中晚稻生產(chan) 造成嚴(yan) 重危害。
在金華開發區西十畈產(chan) 糧區,由於(yu) 持續高溫幹旱,當地農(nong) 業(ye) 灌溉賴以生存的山坊水庫庫容告急,附近的莘畈溪、白渡溪水流量不足,給當地種糧大戶造成了極大的用水壓力。
“西十畈這1000畝(mu) 稻田中,有400畝(mu) 是才20天左右的幼苗,正處於(yu) 關(guan) 鍵的分蘖期,一旦未能及時灌水,後續田間管理跟不上,將影響秧苗有效分蘖數,甚至直接影響下半年產(chan) 量。”在西十畈種植了千畝(mu) 晚稻的徐傑紅說。
在秋糧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時節,做好農(nong) 業(ye) 抗旱保灌工作,對於(yu) 確保完成全年糧食豐(feng) 收任務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此,金華開發區協調烏(wu) 引工程管理處為(wei) 種植戶們(men) 調水。烏(wu) 引工程的水灌入白渡溪後,緩解了徐傑紅的燃眉之急。他連夜下田啟動抽水機,10多台抽水機持續不斷作業(ye) ,亟需灌水的稻田終於(yu) 灌滿了“救命水”。
新昌縣種植業(ye) 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銀根在開展技術指導時,也接到了蔬菜種植戶的求助——“7月以來,持續高溫少雨,導致茭白孕茭推遲。茭白地不適合種別的蔬菜,換茬也來不及,不知該怎麽(me) 辦。”
陳銀根仔細查看高山茭白的長勢後,現場開了救急“處方”:“你可以適當放養(yang) 浮萍降低溫度,同時采取根外噴肥,促進孕茭;同時,可利用機動彌霧機對茭白植株進行噴霧灌溉,避免茭白植株尤其是葉表溫度升高,減少蒸騰失水,影響產(chan) 量和品質。”
“當下是秋黃瓜、西蘭(lan) 花、芹菜、茄子、越冬番茄等蔬菜的播種育苗移栽季節,也是秋冬蘿卜、大白菜等秋冬菜播種期,高溫少雨導致部分田塊缺水嚴(yan) 重,也將對今年秋冬蔬菜育苗帶來一定的影響。”浙江省農(nong) 技推廣中心蔬菜專(zhuan) 家表示,當前重點要做好苗床和直播田塊苗期的降溫、保濕、防蟲等保秧苗工作。此外,種植戶還要密切關(guan) 注天氣變化,采用機具提水灌溉、秸稈覆蓋畦麵保墒、遮陽網遮蔭降溫、瓜果套袋等措施,防止高溫蒸騰造成植株萎蔫死亡和葉片果實灼傷(shang) ,減少因災損失。
抗旱如救火。“抗旱保秋糧是當前頭等大事。我們(men) 將注重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從(cong) 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nong) 民利益的高度,堅決(jue) 打好打贏抗旱保豐(feng) 收這場硬仗。”浙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多措並舉(ju) 迎峰度夏有保障
持續高溫疊加經濟企穩回升,使得浙江全社會(hui) 用電負荷快速增長,每天的全社會(hui) 用電量達到約20億(yi) 千瓦時。
迎峰度夏如何保障?國網浙江電力開展長周期人工智能負荷預測,深挖省內(nei) 煤、氣電源供給,靈活調整高峰時段電網運行方式,爭(zheng) 取各類外來電力,全力以赴保障電力供應。
迎峰度夏期間,浙江全省所有發電機組“應開盡開”,外來電“應購盡購”,實現統調燃煤機組出力4200萬(wan) 千瓦、氣電頂峰917萬(wan) 千瓦、省外受電3790萬(wan) 千瓦,全部創下曆史新高。
在寧波,為(wei) 確保高溫下的用電需求,3300多家企業(ye) 調整生產(chan) 作業(ye) 時間,錯峰用電,讓電於(yu) 民,使全市最大負荷減壓達到了29萬(wan) 千瓦。
位於(yu) 杭州的平安金融中心開啟了超級“省電模式”——A座、B座、C座空調主機采取開一停一節能措施,在此基礎上,提升變頻循環水泵溫度、停用電梯內(nei) 置空調,並將商場溫度控製麵板均設置在27℃及以上,空調能耗總計下降60%。
嘉興(xing) 則試點建設了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係統,實現了從(cong) 大體(ti) 量的企業(ye) 光伏到居民光伏、小型儲(chu) 能等資源的“可控可用”。在海寧永力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車間,660千瓦的屋頂光伏將陽光經由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係統這一“控製大腦”匯入大電網,一上午便可發電1600多千瓦時。
麗(li) 水擁有生物質發電站3座,容量5.4萬(wan) 千瓦,並網光伏發電14435戶,容量99.02萬(wan) 千瓦。國網麗(li) 水供電公司調度控製中心李祖鑫介紹,“早峰和午峰是光伏新能源發電的高峰期,該時段充分發揮光伏新能源發電頂峰作用,通過減少庫容電站出力,為(wei) 晚峰頂峰發電作好充分準備。晚峰則通過庫容水電、生物質加大出力,促進電網供需平衡、新能源消納。”
使用可再生能源也是從(cong) 源頭實現零碳的有效手段之一。去年9月,浙江省啟動“風光倍增”工程,計劃到2025年,全省風光裝機增量力爭(zheng) 達到2000萬(wan) 千瓦。此外,在“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中,核電也將成為(wei) 浙江中長期主力電源。
為(wei) 高溫下的堅守者送清涼
持續的高溫熱浪,仍有一群人頂著烈日,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汗水。
在杭州義(yi) 蓬樞紐北側(ce) 匝道的施工現場,馮(feng) 衛國和他的工友們(men) 正在配合泵車進行立柱澆築。為(wei) 了確保混凝土構件質量,他們(men) 將爬入深14米的立柱鋼筋籠底部,手拿振搗棒對澆築的混凝土進行人工振搗。沿著鋼筋籠向深處爬,即便避開最高溫時段,工人們(men) 在封閉模板的內(nei) 部環境裏也能感受到滾滾熱浪,體(ti) 力消耗很快。
為(wei) 保障建設進度,浙江省交通集團杭紹甬高速杭紹段項目8000餘(yu) 名施工人員仍在有條不紊地作業(ye) 。汗水浸透了他們(men) 的衣裳,驕陽下的臉龐被曬得又黑又紅。
烈日下不僅(jin) 有堅守,也有支持。為(wei) 確保高溫期間作業(ye) 人員的健康安全,10點半一過,項目部便開始組織班組人員休息。高溫期間,項目部遵循“早上早一點,下午晚一點”的工作原則,根據各班組施工工序特性和當天溫度,合理、靈活、個(ge) 性化地調控作息時間。
此外,聚焦工人們(men) 高溫施工時可能麵臨(lin) 的幹渴、悶熱、疲憊等問題,項目部建強陣地服務,在進行基坑作業(ye) 、量測墩柱鋼筋籠保護層等悶熱且不通風的工序時,配備冰桶實現物理降溫;項目全線設立了64個(ge) “清涼休息站”,站所內(nei) 配備了空調、座椅、冰涼飲品、防暑藥品等物資設施,讓作業(ye) 人員“累有地方歇息、熱有地方乘涼、渴有飲品潤喉”,以便隨時調整好身體(ti) 狀態;現場管理人員也隨身帶著冰水和防暑藥品,時刻關(guan) 注場內(nei) 作業(ye) 人員的工作狀態,避免工人們(men) 發生體(ti) 力透支、中暑等狀況。
在城市的各個(ge) 角落,浙江各地打造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敞開大門,為(wei) 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外賣人員、貨車司機等戶外勞動者提供了清涼的休息場所,讓他們(men) 在工作間隙歇歇腳、緩緩勁。
中午時分,室外驕陽似火。環衛工人張阿姨做完保潔工作後,走進了浙江台州黃岩農(nong) 村商業(ye) 銀行橫街支行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坐在沙發上,喝著水,空調的涼氣很快吹走了疲憊。這個(ge) 集10多種便民服務於(yu) 一體(ti) 的“戶外勞動者港灣”,是黃岩區總工會(hui) 依托各級基層工會(hui) 窗口單位,為(wei) 解決(jue) 戶外勞動者飲水難、休息難、充電難等問題打造的愛心驛站。張阿姨感慨:“以前掃累了,都是在路邊隨便找個(ge) 陰涼地坐著。現在有了愛心驛站,不僅(jin) 能歇腳,還能充電、喝水,特別方便。”
在寧波北侖(lun) 霞浦物流園區,由園區工會(hui) 牽頭打造的“紅螞蟻”集卡司機驛站,每天都會(hui) 有將近200名集卡司機到這裏休息用餐。針對當下持續高溫天氣,驛站特別準備了“清涼”菜單,每天免費供應西瓜、礦泉水、冰淇淋等消暑食物,集卡司機每天還可以按需領取藿香正氣水、人丹等防暑藥品。集卡司機任學海感慨:“我們(men) 司機期盼的,‘娘家人’都想到了。”
麵對這次長時間高溫“烤”驗,浙江各界齊心協力穩生產(chan) 、保民生,抗旱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不讓旱情釀成“憾”事是長遠的課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也指出,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hui) ,以應對包括高溫等極端天氣帶來的危害。隻有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升,才能在應對高溫和旱情時有更足的底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