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品賞瓷器中的風雅宋

發布時間:2022-08-30 16:1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四川成都博物館人氣火旺,正在這裏舉(ju) 辦的“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窯特展”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觀眾(zhong) 感歎:“千年流溢彩,清韻滿瓷光。”“漲知識了!打算再去三遍!”“通過瓷器,跟千年前的祖先們(men) 交流,中華曆史源遠流長,被我們(men) 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瓷器誕生於(yu) 3000多年前的中國,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最具辨識度的標誌之一,是人類物質文明史上的偉(wei) 大發明。品茶飲酒、熏香插花、家居榻案,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瓷器的光影。此次展覽透過宋代五大名窯回望中國傳(chuan) 統製瓷工藝的發展脈絡,展現文雅精致的宋代生活美學,彰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動人魅力與(yu) 蓬勃活力。

  呈現宋人生活美學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ang) 。從(cong) 商周時期燒製的原始瓷到東(dong) 漢誕生的成熟青瓷,瓷器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流變;從(cong) 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名窯迭出,大江南北瓷器的普及催生了百花齊放的製瓷流派,造就了中華瓷器第一個(ge) 美學巔峰。

  宋代瓷器不僅(jin) 滿足日常實用,更關(guan) 注造型與(yu) 釉色之美,在追求藝術性與(yu) 觀賞性中達致爐火純青的工藝水平。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瓷器是體(ti) 現宋瓷工藝、審美的典型代表,成為(wei) 後世收藏與(yu) 鑒賞的焦點。

  “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窯特展”是成都博物館聯合全國20家文博單位推出的重磅展覽,展出350餘(yu) 件極具代表性的宋代瓷器精品,不僅(jin) 匯聚了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的珍藏,還囊括了各地考古院所最新的陶瓷考古發現以及宋瓷研究的前沿成果,展品中有40餘(yu) 件國家一級文物,並有一些首次亮相的出土珍貴文物和標本。

  展覽以瓷為(wei) 媒,將“雅”為(wei) 核心的宋式美學植入展廳,展現點茶三昧、焚香清供、書(shu) 齋雅賞、燕居簡樂(le) 等宋代生活場景,讓觀眾(zhong) 沉浸其間。書(shu) 齋一角,梅花綻放於(yu) 青瓷瓶,是暗香浮動的幽韻;白瓷香爐上似有輕煙繚繞,令人心醉神迷;精致的點茶用具陳列於(yu) 古樸的木桌上,仿佛《東(dong) 京夢華錄》的風流情致撲麵而來……

  成都博物館副館長、“空明流光”特展策展人黃曉楓說:“此次展覽不僅(jin) 展示瓷器造型、釉色的外在美,更注重其背後的文化意蘊,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成生動、富有美感的展覽語言。”

  展覽第一單元“五色陶煙染繁華”展現了瓷器與(yu) 宋人生活的密切關(guan) 聯。宋代瓷器成為(wei) 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器物,飲食起居、居室裝點、收藏鑒賞的需求刺激了瓷器消費的提升與(yu) 審美趣味的提高。“宋代製瓷業(ye) 蓬勃發展,全國範圍內(nei) 窯場林立,湧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名窯。瓷器的生產(chan) 製作越來越多地與(yu) 文化表達、審美訴求聯係起來。”黃曉楓說。

  在這一單元,可以看到以高品質青瓷聞名的耀州窯、龍泉窯,創燒出如玉質感青白瓷的景德鎮窯,粗陶細製、具有民俗趣味的磁州窯,還有適應宋代鬥茶之風而燒製黑釉瓷的建窯、吉州窯。

  五大名窯爭(zheng) 奇鬥妍

  在千姿百態的宋瓷中,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瓷器因其精良的工藝、典雅的造型、美麗(li) 的釉色而備受追捧,在後世收藏中被推崇為(wei) 五大名窯。展覽第二單元“雲(yun) 在青天水在瓶”詳細介紹了五大名窯的產(chan) 生、發展和美學成就。

  定窯位於(yu) 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國北方著名白瓷窯場,也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主燒白瓷的窯場,創燒於(yu) 晚唐,極盛於(yu) 宋。自北宋初年,定窯即奉命為(wei) 宮廷生產(chan) 日用瓷器,成為(wei) 貢禦時間最長的窯址。不少定窯瓷器足底有刻款,現已發現的款識內(nei) 容多達數十種,不少與(yu) 宮廷相關(guan) 。

  定窯白瓷裝飾技法十分豐(feng) 富,除刻花、劃花、印花外,還有浮雕、剔花、描金等多種方法。裝飾紋樣常見花卉、禽鳥、水波遊魚、龍鳳、嬰戲等,紋飾線條清晰、布局嚴(yan) 謹、繁密有致。

  定窯白釉刻劃萱草紋玉壺春瓶是一件刻花白瓷精品。此瓶釉呈象牙白色,瑩潤光潔,腹部刻劃兩(liang) 組萱草紋,線條流暢靈動。萱草又稱忘憂草,古人常在後院植萱草以表眷母之情。玉壺春瓶是北宋時期創燒的瓶式,造型優(you) 美,原為(wei) 酒器,後來也作為(wei) 花器和具有觀賞性的陳設瓷器使用,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代表性器型。

  汝窯因窯場位於(yu) 北宋時期的汝州而得名。汝窯瓷器胎質細潔,造型工整,獨創純正的天青釉色,有“雨過天青”之謂,釉麵上多有細碎繁密的開片,宛如魚鱗或冰裂。汝窯瓷器中的有些器型,如橢圓形水仙盆、橢圓形洗等,屬於(yu) 汝窯獨有,不見於(yu) 其他宋代名窯。汝窯燒造宮廷用瓷的時間較為(wei) 短暫,南宋時汝瓷已經很少見,如今海內(nei) 外各收藏機構所藏的傳(chuan) 世汝瓷不足百件。

  展廳中可以看到天青釉盤、天青釉刻劃花龍紋瓶、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等精品汝瓷,釉麵撫如凝脂、視如香玉,令觀眾(zhong) 嘖嘖讚歎。河南寶豐(feng) 清涼寺窯址出土的天青釉蓮瓣鴛鴦鈕熏爐造型獨特,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這件熏爐色澤素青,嬌豔明亮,蓋頂落一鴛鴦,嘴、翅膀等處局部有殘缺。鴛鴦嘴微張,頸部羽毛細微可見,翅膀收緊。蓋麵呈蓮蓬狀,均勻分布著若幹蓮子紋,爐身裝飾仰覆蓮瓣紋。香爐使用時,香煙由鴛鴦嘴緩緩而出,設計巧妙,別具韻致。

  “官窯”一詞原指由官府出資興(xing) 建、產(chan) 品流向由官府控製的陶瓷器生產(chan) 窯場。據文獻記載與(yu) 考古發現,宋代共設有北宋汴京官窯、南宋修內(nei) 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3座以貢禦為(wei) 主的官辦窯場。南宋官窯生產(chan) 的青釉瓷器,以古典文雅的造型、溫潤如玉的釉色、自然成趣的開片著稱,器型包括仿青銅器造型的禮器、祭器和日常生活用具。薄胎厚釉瓷器是南宋官窯的上乘產(chan) 品,經多次施釉、多次燒成,體(ti) 現了官窯生產(chan) 的不惜工本。

  南宋官窯青釉葵花式洗造型簡雅,內(nei) 外施釉,釉麵滿布細碎開片紋,具備典型的“紫口鐵足”特征:器物口沿厚釉在高溫下熔融垂流,故釉層較薄,隱隱露出胎體(ti) 顏色,稱之為(wei) “紫口”;外部底端有5個(ge) 支燒釘痕,足圈處露出黑色胎體(ti) ,稱為(wei) “鐵足”。

  哥窯器物造型古樸端莊,釉麵潤澤如酥,表麵大多布滿不規則、大小深淺不一的開片,小片紋路一般呈土黃色如“金絲(si) ”,大片紋路一般呈黑色如“鐵線”,兩(liang) 者交錯如織物,有“金絲(si) 鐵線”美稱。由於(yu) 哥窯窯址尚未發現,目前對其認識主要來自清宮舊藏和各地收藏機構的傳(chuan) 世藏品。

  簋式爐是傳(chuan) 世哥窯瓷器中的典型器,造型模仿青銅簋。眼前這件南宋哥窯青釉雙耳簋式爐,通體(ti) 施灰青釉,釉麵滿布“金絲(si) 鐵線”。此爐雙耳為(wei) 方形,與(yu) 常見的哥窯魚形耳簋式爐不同。它的外底和內(nei) 底均不見支燒釘痕,與(yu) 其他魚形耳簋式爐也不一樣。

  走近鈞窯,其穠麗(li) 的色彩令人眼前一亮。鈞窯遺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nei) ,已發現窯址上百處。鈞窯瓷器以雅致的乳濁天青色釉和燦若晚霞的窯變釉備受追捧。鈞窯對銅紅彩和銅紅釉燒成顏色的精準控製,是古代製瓷工藝的巨大突破,釉色的創新賦予了鈞窯極強的生命力。宋以後,鈞窯窯口分布更為(wei) 廣泛,產(chan) 品更加多樣化。

  北宋鈞窯天藍釉紅斑梅瓶造型優(you) 美,帶有鈞窯標誌性的銅紅彩。該梅瓶胎質堅硬致密,胎色灰白,上施天藍色釉,釉層厚,釉麵滋潤,積釉處呈深藍色,表麵有棕眼,器身飾紅斑,在天藍釉底色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名瓷雅韻傳(chuan) 承千年

  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繁榮時期,對後世瓷器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元代以後,對五大名窯瓷器的仿製蔚然成風。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廠專(zhuan) 門燒製皇室用瓷,在貢禦瓷器品類中,均有仿燒五大名窯的器類。這些產(chan) 品一方麵模仿定、汝、官、哥、鈞各窯的釉色與(yu) 形態特征,另一方麵又有適應時代的創新。

  展覽第三單元“漫惜樽前舊風味”展示了後世仿宋瓷器佳品,清雍正仿定窯白釉嬰耳缸、清乾隆款仿汝釉桃式洗、明仿官釉筆山、明成化款仿哥釉八方高足杯、清雍正款窯變釉弦紋洗口瓶等繼承了宋代名窯風韻,也體(ti) 現了明清時期高超的製瓷工藝。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chuan) 承賡續,發展至今更是蓬勃繁榮。蘊含在瓷器裏的生活美學,滋養(yang) 著現代文化時尚,啟迪著今人的創新創造。”成都博物館館長任舸介紹,此次展覽根據不同受眾(zhong) 群體(ti) 的文化需求,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配套活動。展覽期間,成都博物館將舉(ju) 辦多場學術講座,深度解讀以五大名窯為(wei) 代表的中國瓷器文化;聯動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等,開展多場體(ti) 驗活動,將瓷器與(yu) 傳(chuan) 統佳節、宋式生活美學有機結合,帶領觀眾(zhong) 體(ti) 驗宋代飲茶、製香等;同時,還將邀請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學者,舉(ju) 辦精彩紛呈的文化沙龍,共話宋代瓷器的美學傳(chuan) 承。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8月30日 第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