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安徽蕪湖方村:“高標”見高效 糧田變“良田”

發布時間:2022-09-05 16:23:00來源: 人民網-安徽頻道

  秋管時節,在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方村街道的一片高標準農(nong) 田裏,滿眼的水稻正開始抽穗揚花。俯下身子,順手捋過一把稻子的方村排灌站站長侯亞(ya) 敏長舒一口氣,“前陣子的持續引水抗旱,這一季收成算是有了底。”

  作為(wei) 鏡湖區唯一的涉農(nong) 街道,方村水係覆蓋率達16.5%,耕地總麵積4.7萬(wan) 畝(mu) ,基本農(nong) 田4.13萬(wan) 畝(mu) 。

  2020年,方村街道啟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累計總投資8854.2萬(wan) 元,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3萬(wan) 畝(mu) 。2022年開工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2.23萬(wan) 畝(mu) ,目前已完成投資額50%以上。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是“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的重大舉(ju) 措,讓農(nong) 田不隻是農(nong) 田,更要是良田。

  建好一畝(mu) 、管好一畝(mu) ,建好一塊、用好一塊。在方村街道,連續3年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讓農(nong) 戶和種植戶都嚐到了甜頭。

  “以前每畝(mu) 地流轉費隻有450元,現在流轉費達到了650元。”侯亞(ya) 敏算了一筆賬,每年10畝(mu) 地流轉費6500元,加上農(nong) 忙時節打工收入,比農(nong) 戶種地掙得多,還輕鬆。

  農(nong) 民得實惠,種糧大戶也提高了效益。過去種地,雇人澆水、施肥、打藥,一畝(mu) 均攤下來少說也得幾十元,現在小田改大田之後,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省下了成本,提升了收入,關(guan) 鍵是糧食品質得到了保證。

  通過農(nong) 田改造,以往難以實現機械化耕作的“巴掌田”“插花田”變身宜機宜耕、能排能灌、穩產(chan) 高產(chan) 的“整片田”。“既提高灌溉保證率、機械化作業(ye) 率,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侯亞(ya) 敏說。

  通過土壤改良,耕地質量綜合指數由實施前的0.834提高至實施後的0.091;每畝(mu) 可降低投入成本100元;給群眾(zhong) 帶來直接增收每畝(mu) 150元,村集體(ti) 經濟每畝(mu) 50元……一組組對比數字,省時省力、增產(chan) 增收的背後,離不開持續多年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隨著農(nong) 田改造進程的加快,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也成為(wei) 當地吸引投資者的熱土。

  2022年以來,北大荒集團入駐方村街道,以6000餘(yu) 畝(mu) “蕪湖大米”生產(chan) 基地為(wei) 載體(ti) ,發展現代農(nong) 旅基地;騰耕農(nong) 場與(yu) 方村街道合作,成立農(nong) 事綜合服務中心,實現訂單化農(nong) 事服務;馬廠村與(yu) 蕪湖方載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計劃投入2000萬(wan) 元建300餘(yu) 畝(mu) 連棟大棚蔬菜生產(chan) 示範基地……

  對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帶來的變化,侯亞(ya) 敏感觸頗深,“增加了糧食產(chan) 量、提升了農(nong) 田質量,也大大改善了農(nong) 村環境,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他以水質提升為(wei) 例,通過生態護坡、涵閘補水、溝塘清淤等措施,利用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溝通了“靜脈”,打通了“動脈”,實現了水體(ti) 循環,提升了水體(ti) 質量。更為(wei) 重要的是,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chan) 條件,也為(wei) 下一步“科技強農(nong) ”打下基礎。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