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堰下村:花鄉迭代4.0
堰下村又到了一年中最為(wei) 多彩的季節。事實上,這裏除了顏色各異的花木,更有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這是一個(ge) 被互聯網深度改變的蘇北鄉(xiang) 村。
江蘇花木看沭陽,堰下村則是沭陽花木產(chan) 業(ye) 與(yu) 時俱進的縮影。從(cong) 上世紀末一家一戶種、靠大喇叭叫賣的1.0時代,到新世紀初開網店賣花木的2.0時代,再到近年直播帶貨的3.0時代。如今,堰下村又邁進了數字化的4.0時代。
“從(cong) 飯都吃不飽,到家家住洋樓、汽車滿街跑。”李彥春從(cong) 1990年擔任村支書(shu) 至今,對於(yu) 堰下村這些年的發展變化,他感慨“非親(qin) 身經曆不敢相信”。目前,堰下村有苗木經紀人500多名、青年創客近900名,花木網店1000多個(ge) ,花木電商年銷售額超5億(yi) 元。十年來,堰下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2年的1.47萬(wan) 元提高到2021年的約4萬(wan) 元,趕上了蘇南農(nong) 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1.0時代:喇叭一響,黃金萬(wan) 兩(liang)
說到堰下村花木產(chan) 業(ye) 的形成,繞不開老支書(shu) 胡方影。
1980年,改革開放才剛起步,胡方影在村上第一批嚐試種植綠化苗木。隨後在擔任村支書(shu) 的7年裏,他發誓要帶領群眾(zhong) 趟出一條擺脫貧困的路子。於(yu) 是,在胡方影的帶領下,沭陽縣首家村級集體(ti) 花木合作社——堰下花園成立,村民們(men) 紛紛跟著種起花木來。
彼時,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花木需求旺盛,胡方影敏銳地嗅到了商機:能不能把花木直接賣到城裏?為(wei) 此,他帶領一批花木種植大戶、經紀人走出去,進城“闖”市場。
很長一段時期裏,每到一個(ge) 陌生的城市,胡方影都主動拜訪當地的園林、教育部門和廠礦企業(ye) 等單位。“這樣做有些漫無目的,在那個(ge) 時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胡方影說。為(wei) 了讓潛在客戶看得直白,他和經紀人隨身攜帶印刷廣告,各類綠化苗木一目了然,還把苗木成活或結果的實景拍成照片。
功夫不負有心人,堰下苗木迅速打開了市場。胡方影和村民們(men) 提出了一個(ge) 月的“保活期”:一個(ge) 月之內(nei) ,如果發生死苗和幹苗的情況,會(hui) 給予客戶無償(chang) 更換、補植。漸漸地,進出堰下村裝載花木的卡車多了起來,村部的大喇叭一時成了花木供求信息的重要工具。
“誰家有黃楊,需要一萬(wan) 棵,大家抓緊送來村部!”時任堰下村通訊員的薑漢超,通過廣播幫花農(nong) 銷售花木,被稱為(wei) 堰下村“廣播第一人”。每天清晨,在他濃厚鄉(xiang) 音的招呼聲裏,一家一戶的花木與(yu) 廣闊的市場連接了起來。
從(cong) 村部的第一個(ge) 大喇叭,到經紀人家家戶戶紛紛用上大喇叭,500多隻大喇叭“此起彼伏”,堰下村花木經濟實現了總量躍升。到1992年,堰下村花木年銷售額已突破1500萬(wan) 元。
“喇叭一響,黃金萬(wan) 兩(liang) ”,成為(wei) 這一時期堰下花木交易的生動呈現。
2.0時代:戶戶開網店,人人能致富
經過上世紀後20年的發展,花木產(chan) 業(ye) 已經讓堰下村人嚐到了富裕的滋味。麵對不斷開拓的市場空間,他們(men) 沒有滿足。退伍軍(jun) 人出身、敢想敢幹的李彥春1990年接過村支書(shu) 的擔子後,帶領大夥(huo) 搞規模種植,組建花木銷售聯合體(ti) ,探索闖蕩,奮進不止。
新世紀初互聯網興(xing) 起時,堰下村就果斷搭上了“互聯網+花木”的班車。為(wei) 了讓村民掌握開網店的技巧,李彥春牽頭成立村網絡創業(ye) 培訓班,請來網絡創業(ye) 成功人士,讓花農(nong) 接受電腦、網絡銷售知識的免費培訓。
過去習(xi) 慣了跟土地打交道的花農(nong) ,轉身成了互聯網經濟的弄潮兒(er) 。
53歲的鮑恩江,是堰下村買(mai) 電腦比較早的人,在全村注冊(ce) 了第一家淘寶店。一切都是試試看的念頭,卻讓他越做越踏實。人在家中坐,客戶找上門,給出的價(jia) 格比平時線下還高出一截。網店很快有了起色,第一個(ge) 月成交額上萬(wan) 元,第一年銷售額就達二三十萬(wan) 元。
網店銷售猶如星星之火,帶動村民紛紛效仿,也吸引了本村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
趙蘇杭2009年大學畢業(ye) 後就回到了村裏做花木生意。為(wei) 了開好網店,他買(mai) 來厚厚一摞書(shu) 籍學習(xi) ,也參加了鎮裏的培訓班。從(cong) 2010年至今,他的網店開到了多個(ge) 電商平台,光注冊(ce) 的商標就有17個(ge) ,去年銷售額突破了800萬(wan) 元,他也被沭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當地“十大淘寶精英”稱號。
當花農(nong) 與(yu) 互聯網緊緊聯係在了一起,堰下村花木產(chan) 業(ye) 發展由此踏上了信息化的快車道。在堰下村,全村5600多人,靠花木創業(ye) 就業(ye) 的有3000多人,可謂家家種花木,戶戶開網店,人人能致富。
3.0時代:手機“新農(nong) 具” 直播帶貨忙
當直播風靡大江南北,堰下村總能得風氣之先。
“進入直播間的朋友,大家眼前這一盆紅色的三角梅,是我們(men) 家主打品種,現在全方位給大家展示下,看好的今天下單還有優(you) 惠……”每天一大早,堰下村“幸福花海”花卉基地內(nei) ,就有村民早早拿起“新農(nong) 具”,幹起了一天的“新農(nong) 活”——手機直播。
臨(lin) 近中秋,花木銷售迎來旺季,基地負責人仲維國顯得更忙了。在這裏,他經營著6座花木大棚,偌大的場地被盆栽填滿,有滿樹紅果的火棘,有蒼老遒勁的羅漢鬆,還有亭亭玉立的三角梅。“我們(men) 基地有十多位主播,每天8點開始直播,一天成交額平均在8萬(wan) 元。”他說。
現年50歲的仲維國,返鄉(xiang) 創業(ye) 已經20多年。2016年,他緊跟互聯網經濟的風氣,創辦了當時縣裏第一家淘寶市場“幸福花海”,帶領當地村民直播賣花,現在基地總麵積60餘(yu) 畝(mu) 。
到了午後,大棚裏的溫度略高,也阻擋不了花農(nong) 們(men) 直播的熱情。一部手機、一個(ge) 支架、一片“花海”,構成了他們(men) 充實而忙碌的一天。在“幸福花海”基地直播的陳晨說,每天上班就是和直播間的粉絲(si) 們(men) “聊聊”花草,生活很充實,收入也很滿意。
出生於(yu) 1988年的蔣婷婷,畢業(ye) 於(yu) 南京審計大學。2018年,她辭去縣城一家銀行的工作,回到村裏給經營花木的丈夫搭把手。看到不少村民正在試水這種新的帶貨方式,她也從(cong) 一個(ge) “小白”開始操練起來。
“從(cong) 一開始的零訂單,到後來每天幾單、幾十單、100多單,一年的話利潤也在六七十萬(wan) 元 。”蔣婷婷說,以前村裏是“喇叭一響,黃金萬(wan) 兩(liang) ”,現在是每家每戶“手機一響,黃金萬(wan) 兩(liang) ”。
入夜,堰下村“快遞一條街”的中通快遞攬收點內(nei) 依舊燈火通明,工人們(men) 忙著把各地網友的訂單熟練地打包、裝貨。8月下旬以來,僅(jin) 中通網點每天攬收的快件量就在1.5萬(wan) 件以上。據了解,村裏“快遞一條街”的快遞網點有10餘(yu) 家,2021年發出的快遞訂單在2600萬(wan) 件以上。
4.0時代:數字賦能 花鄉(xiang) 蝶變
觸網蝶變的堰下,更進一步。2021年7月,堰下村啟動建設“數字堰下”,步入數字化“4.0”時代。 “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大棚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物聯網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變得更智能;在‘花木電商’版塊,顯示著苗木價(jia) 格、價(jia) 格指數,這些大數據可以指導花農(nong) 定價(jia) 。此外,村裏還設有創客空間,免費給創業(ye) 的村民提供專(zhuan) 業(ye) 的直播設備。” “數字堰下”係統管理員黃寧說。
8月20日,天氣悶熱。一大早,堰下村花農(nong) 嚴(yan) 邦風安排工人打開數字大棚的天窗和風扇,給棚內(nei) 降溫。通過手機“數字堰下”小程序,嚴(yan) 邦風對大棚裏的茶花和瑞香等花卉生長環境“了如指掌”。最近,他還通過村裏“大數據中心”推送的市場行情數據,發現紅葉小波球市場需求上升,立即調整思路,備貨囤貨,銷售持續火爆。
目前,堰下村50畝(mu) 以上規模的花木基地都安裝了傳(chuan) 感監測設備,生產(chan) 數據實時匯集到村數字化指揮中心。同時,通過與(yu) 縣花木產(chan) 業(ye) 大數據平台互聯互通,“數字堰下”實時抓取全口徑市場行情,村民足不出戶就知道往哪賣更能賺錢,手機一點就能“買(mai) 全村、賣全國”。得益於(yu) 大數據管理帶來的效益提升,堰下村去年花木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總值達5.15億(yi) 元,同比增長15%。
除了帶動生產(chan) 銷售,“數字堰下”也為(wei) 村民們(men) 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走在堰下村,家家戶戶門口有一個(ge) 二維碼,手機一掃,戶主家的文明星級、經營店鋪等信息就顯示出來了。“一戶一碼,相當於(yu) 各家的數字名片,方便外地人過來了解我們(men) 每家網店的經營和誠信情況。”嚴(yan) 邦風說。
今年初,村民談洪珍家裏的電視機裏安裝了“數字堰下”,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從(cong) 買(mai) 菜、送水、修理家電,到買(mai) 藥、訂餐、理發等,按一按遙控器,或打個(ge) 電話,就能享受到上門服務。
對年輕人而言,“數字堰下”手機端就更方便了,在手機上就能交水電費、發布花木買(mai) 賣信息以及查看政策發布、村務公告等。大家發現什麽(me) 問題,還可以通過“隨手拍”功能及時反饋給村裏,大夥(huo) 兒(er) 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識也更強了。“我們(men) 可以了解村裏麵各個(ge) 方麵的信息,更好地參與(yu) 村裏的生產(chan) 生活,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好。” 嚴(yan) 邦風說。
“富口袋”的同時也要“富腦袋”。為(wei) 此,堰下村重新修整了農(nong) 家書(shu) 屋,搭建數字影院,把人情新風、村民公約等錄入“數字堰下”係統,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當前的堰下,產(chan) 業(ye) 更興(xing) 旺、生活更便捷、治理更走心、鄉(xiang) 風更文明……數字賦能的美麗(li) 花鄉(xiang) ,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沭陽縣委書(shu) 記彭偉(wei) 看來,數字鄉(xiang) 村建設,基礎是“建”,核心在“用”,關(guan) 鍵在“融”。“我們(men) 要以‘數字堰下’為(wei) 樣板帶動全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激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動能。”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